论《文心雕龙》中“风骨”的美学范畴
摘要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美学范畴,“风骨”在文学领域里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风骨”范畴的确立与成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是南朝杰出的理论家、批评家刘勰。
他在自己跨时代的巨著《文心雕龙》中专列“风骨”这一篇,对此范畴从涵义、特征到形成条件,作了全面系统的概述,是最引人注目的论题之一。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美学范畴
一、“风骨”的词义来源
“风骨”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作为一种感发人心的审美原则,它曾结合各门类艺术的创作规律,对传统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规范作用。
自魏晋以来“风骨”范畴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中。
“风骨”一词本用于评论人物,如《宋书》说刘裕“风骨奇特”,《世说新语》说王羲之“风骨清举”,其含义既指形体方面的特征,也指精神面貌的不凡,而后者尤为重要。
随之书画品评中也使用起这个概念,如南齐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这样评价曹不兴的作品:“观其风骨,名岂虚宰!”梁袁昂《书评》论王羲之书法:“爽爽有一种风气”,论陶潜书法:“骨体甚骏快。
”其着眼点也不尽在于笔墨的具体内容、法度上。
刘勰移此语来论文,使用的角度与上述品人评画有相通的地方。
在前人对“风骨’的解释中,明代杨慎与近人黄侃的意见值得重视。
杨慎对《风骨》篇有如下批注:“左氏论女色曰美而艳。
美犹骨也,艳犹风也。
文章风骨皆全,如女色之美艳两致矣。
“在《<文心雕龙>札记》里黄侃说道:“如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然后不蹈空虚之弊。
或者舍辞意而求风骨,言之愈高,即之愈渺。
”这两种观点代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一虚一实。
黄侃是运用文章学的眼光,努力把“风骨”落到意旨、章法等实在内容上。
杨慎则是明人风气,只是借助比喻谈一下印象感受。
黄之所谓“蹈空虚”,正是针对杨慎一类观点而发。
研究实践证明,过虚固然不能把问题说明白,过实也会陷入左支右拙的境地。
因
为“风骨”本身是一个抽象的美学用语,正确的研究方法也必须站到这一层次上,以虚驭实,以实证虚,揭示其理论实质。
二、《文心雕龙》中“风骨”的涵义
对于刘勰所论“风骨”的涵义,自来言人人殊。
其实,作为美学范畴,“风骨”是一个统一体,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有关于“风”、“骨”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通过对文章的仔细品读,我们可以知道,刘勰所指的“风骨”并非单单指的是“文意”或“文辞”,而主要指的应该是文章外在风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进行论证:其一,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思路清晰,条理绵密,有关文章文辞的问题在《情采》篇中已做讨论,因此不可能在这里又辟一篇。
其二,在就“风”、“骨”两字的渊源来看,其出自魏晋以来人物品鉴术语甚明,在人物品鉴中,“风”与“骨”均指人的外在形貌,它虽与人物内在的生命激情、精神力量和品格有关,但并不是其本身。
因此,一些情操并不高洁的人,因有出众的仪容才学,仍被人冠于美誉。
刘勰继承了这种人物品鉴传统,并将它拿来论文,因此,他所说的“风”与“骨”指的是作品的风貌。
那么,作为一个整一的美学范畴,“风骨”所包含的理论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很显然,仅仅通过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揭出“风”为何意,“骨”何所指是不够的。
在刘勰那里,“风骨”是其提倡的一种审美标准,即文章表现出来的力量的美,或称强健之美,是一种雄强刚健的力度美。
二字连用,主要含义就是如此,如“丰藻克詹,风骨不飞”,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等;二字分用,风偏于空灵、超逸的力,多体现于情思的流动,骨偏于充实、刚硬的力,多体现于文辞的锤炼加工。
风,是以俊发昂扬为感情基调,通过明爽清朗的感情表达,明快骏利的行文气势,造成一种感情的向外张扬的力。
骨,则是以严密有序的逻辑,条理清晰的结构和精约贴切而内涵丰富深刻的文辞表现,而形成的坚实厚重的力。
但
是作为一种审美标准,“风”、“骨”同时又是对主体审美感受的比喻、形容。
一篇文章,读后感到神清气爽,便以“风清”比喻它。
《风骨》篇所谓“端直”“骏爽”,“此风骨之力”、“文章才力,有似与此”等,都是在揭示这一点。
三、“风骨”与“气”之间的联系
在我国古代美学范畴中,几乎没有哪一个范畴能像“气”那样,与“风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对之有一大段论述,也不仅表现在“风骨”时常被置换作“气骨”或“骨气”,更主要表现在两者内在含义的深层联系上。
“气”既是力,为生之母,休之充,精神之本:又关乎人的性情和品质,故曾被古人施诸于人生修养和人物品鉴。
曹丕为了强调作者禀气与文章特色的关系,提出“文以气为主”这一说法,人既然禀气而生,气之阴阳清浊决定人的性情和精神状态,必然会在文章中得到反映,乃至成为足资鉴别其归属的鲜明印记,这便是“文气”说的意旨之所在。
刘勰继承了曹丕的论说,在《文心雕龙》中也多用“气”论文。
他所谓“气”既有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的原始含义,指充斥于人体内作为生命本原的精气,如《体性》篇谓“才力居中,肇自血气”,“《风骨》篇谓”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但更多的时候,则指的是由于这种生命本原的激荡而产生的一种充沛亢进的精神动力。
刘勰在《风骨》篇中有一大段对曹丕“文气”说的引述,就因为“风骨”与这种精神性的“气”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因为从审美判断上来看,“风骨”与“气”都有昂扬奋发、充沛亢进之意,还因为在刘勰看来,正是由于这种精神性的“气”的激发,作品才有了因思想感情所体现出的蓬勃生机、刚健有力的精神风貌。
《风骨》开篇就这样说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锲也”,“意气俊爽,则文风清焉”,“缀虑裁篇,务盈守气”。
从上下文看,其意显然是指唯有“气”充沛,并因这种充沛的力而造成的“刚健既实”,文章才能“辉光乃新”,“风骨”才能振起。
对此,他还从反面予以申述,“思不环周,索莫泛气,则无风之验也”。
可谓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风骨》篇赞
语说:“情与气谐,辞共体并,文明以健,蔚披风力,严此骨鲠,才峰骏立,符采克怲”,则是对之作的总结性强调。
所以黄叔琳说:“气即风骨之本。
参考文献: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风骨》,中华书局2006年版;
张法《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詹英《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陈洪《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汪涌豪《风骨的意味》(中国美学范畴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