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会展旅游发展优势

上海会展旅游发展优势

会展旅游或节事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会展业的主要领域之一。

作为一种综合性旅游服务形式, 会展旅游包括举办各类会议、博览交易活动、文化体育赛事、科技交流、奖励旅游等; 因其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国际上素有/ 旅游皇冠上的宝石0之美称, 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 成为旅游开发和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前, 会展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日渐繁荣而又充满竞争活力的新兴市场 [ 1] 。

鉴于会展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生活的重要影响,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成立了专门的会展管理部门, 或者与旅游部门一起联合成立了会议观光局。

会展旅游在国际上发展的历史比较长, 迄今为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运作和研究相对成熟与完善。

会展业在我国的兴起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然而由于体制条件、经济结构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长足发展。

中国2010 年上海世博会无疑将成为上海会展业发展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上海世博会既是一个向全世界展示改革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平台, 也是一个与世界各国互相学习的交流平台, 其经济、社会与文化效益使之不仅获得了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而且吸引了无数实业界、学术界人士的关注。

可以说上海世博会牵动着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

根据上海市的城市特点, 上海具备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 可以在世博会这一全球盛事中大显身手, 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添加动力。

构, 并将许多国际品牌展导入了上海。

( 2) 旅游资源丰富。

至 2006 年末, 上海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 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65 处, 迄今保留着我国唐、元、清以来宋、明、的若干古迹和富有特色的园林。

( 3) 城市交通便捷。

至 2007 年末, 上海拥有市内公交线路 991 条, 公交运营车辆 1. 7 万辆, 全市市内公共交通客运总量 45.17 亿人次; 轨道交通运营线路 9 条, 运营里程 262. 83 km, 日均客运量 223 万人次。

郊区有 75% 的行政村实现了公交通达。

( 4) 会展机构成熟。

上海会展行业协会自2002 年 4 月成立以来, 已接纳会员 485 家, 会员成分呈多元化结构, 基本涵盖了会展主体业务以及延伸业务领域, 其中副会长单位 17 家, 常务理事单位 6 家, 理事单位 32 家。

协会成立五年来, 积极发挥/ 服务、代表、协调、自律0等四大职能, 协助政府从事行业管理, 在保护会员合法权益、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展开行业统计工作、形成行业自律机制、会展企业行业认证、组织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开创性工作, 同时长期致力于为会员单位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 体现了行业协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构筑起了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交流的和谐平台。

1. 3 客源市场上海是国内主要旅游城市之一。

2007 年, 旅11. 1上海会展旅游的条件优势经济发展水平第一, 经济增长迅猛。

近年来上海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 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

1992 年以来, 上海经济连续 16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7 年,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12 001. 16亿元。

第二,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改革开放初, 上海财政收入仅 190 亿元左右, 到 2000 年达到1 700多亿元。

2007 年, 全市完成财政收入7 310. 26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 102. 63亿元。

第三, 综合实力不断攀升。

上海自开埠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重镇, 改革开放以后成为全国经济活动的中心之一, 正在走向有世界影响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行列。

1990 年上海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 000美元, 1995 年跃上2 000美元台阶, 1999 年再上3 000美元新台阶, 至 2007 年达到8 594美元, 相当于世界上中等国家的收入水平。

第四, 未来经济前景可观。

预计到 2010 年, 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 1. 5 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 9% 以上。

1. 2 旅游吸引力旅游吸引力主要取决于会展目的地的会展活动、旅游资源、游交通、旅相关设施与服务质量等等。

( 1) 会展活动众多。

2007 年, 上海举办了第九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上海零售业博览会等会展项目 309 个, 总展出面积474. 6万 m2 , 参观人数 907. 08 万人次, 其中境外参观人士 53. 44 万人次。

德国汉诺威、意大利米兰等多家世界展览业巨头在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游产业实现增加值 858. 09 亿元, 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 7. 2% 。

旅游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至 2007 年末, 全市拥有星级宾馆 320 家, 其中五星级宾馆 32 家; 旅行社 875 家, 其中国际旅行社 54 家; A 级旅游景点 20 家, 5A 级景点 2 家, 4A 级景点 17 家; 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23 个, 旅游集散中心 5 个。

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665. 59 万人次,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47. 37 亿美元; 接待国内旅游者10 210. 23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1 611. 32亿元。

上海世博会作为一次举世瞩目的世界盛会, 无疑将引起新一轮旅游热潮, 不仅会吸引大批的国内参展商和游客, 还将吸引国际参展商和游客参加。

有学者预计,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参观总人数将达到7 200万左右, 其中国际参观者250 万左右, 国内参观者 5 850万左右, 本地参观者1 100万左右 [ 2] 。

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要求实现各第1期张益旭, 等: 试论上海会展旅游业的条件优势和人才瓶颈169行业之间的相互吸引与带动。

会展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 其所具备的发展条件无论从哪一方面看, 无疑都具有相当的优势。

就学校培养而言, 把会展纳入学科专业建制在高校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目前上海提供会展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院校是 8 所。

这与上海巨大的会展旅游潜在市场不相匹配, 有必要提高培养质量, 扩大培养规模。

以上海大学会展专业为例, 由于坚持一本招生、依托高水平办学条件和营销传播学术资源, 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 熟练地掌握外语运用, 努力建构专业化知识体系, 形成复合型实践能力, 为学生在专业上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专业的学生除了熟悉会展理论会展史等知识背景, 还要熟练地掌握现代会展策划与经营的专业基础, 具备现代会展设施和展示技术的应用技能, 熟悉国内外会展业相关法律法规, 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超出一般水平的文案能力, 并且熟悉两至三个与自己志趣密切相关的行业领域, 如服装、化妆品、汽车、消费电子、重型机械、化工设备、医疗器械、航天材料等。

其次, 对广大从业人员而言, 通过系统有效的职业培训, 接受会展旅游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方面的再教育, 使他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会展旅游的理论背景、历史与现状、操作原理, 提高会展旅游的专业化程度和业务水平。

在这一方面, 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联合组建的上海会展学院, 是目前上海地区唯一的专业性会展职业培训机构, 为提高上海乃至长三角会展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提供了有效保证。

2. 2 国际合作培养, 走市场化人才培养道路进入全球化时代, 会展旅游人才必须具备开放的胸怀和国际视野。

为此, 人才培养也须走国际化道路, 善于利用国际一流的教育资源, 高起点打造世界一流的会展旅游高级人才。

会展行业自身具有很强的市场化特点, 始终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专业人才。

会展强国德国和美国的会展人才培养都是以市场为导向, 按企业要求的人才规格来进行培养, 根据企业要求不断改革完善课程体系。

目前上海会展旅游人才偏于紧缺, 且人才培养过多集中于传统体制, 很难适应会展业市场化的特点。

在这一方面, 上海大学会展专业通过国家教育部协调, 与擅长会展策划与组织的日本电通公司实现了长达八年的教育合作, 使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具有了较为广阔的国际化视野。

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会展管理与营销工商管理硕士( MBA) 的培养, 则大量邀请了实战派专业人士和意大利、德国等国际知名会展专2上海会展旅游的人才瓶颈会展业日益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 如作为会展业强国的德国, 已经把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会展旅游将给上海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根据国际惯例, 成规模的展会给主办地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产值与展会本身的投入之比是 9B1[ 3] , 即在会展业投入 1 元钱, 就将在该地相关产业中得到 9 元钱的实际产出。

会展旅游能够加强上海与周边地区、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形成重要的社会、文化效益。

事实上, 历届世博会举办城市都因此而声名鹊起。

昆明为了举办 1999 年世界园艺博览会, 曾投资 216 亿巨资, 建成了 218 公顷的场馆群等设施, 使昆明的城市建设至少加快了 10 年[ 4] 。

世博会是一个展示、交流世界各国最新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成果的顶级平台, 是各民族互相学习的最好载体。

上海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 应该说势在必行, 动力充沛。

一般来说, 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发展会展旅游业以至整体会展业, 需要具备外在的硬件条件和内在的软件条件。

硬件条件主要指会展场馆、交通、服务等基础设施, 这是推动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发展会展业和会展旅游的外部环境。

软件条件主要指会展业专业人才的数量和品质等, 这是推动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会展业和会展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

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 既需要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 更需要软件条件的不断成长。

就上海而言, 目前各类会展场馆、交通、服务等硬件条件正在走向相对成熟, 但是会展人才等软件条件则相对落后。

目前, 上海会展旅游人才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 从业人员中有许多属于跑步集合, 匆忙上阵。

然而会展业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人才的竞争。

随着会展旅游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 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 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高素质会展旅游人才的培养, 已经成为发展上海会展旅游业的关键。

面对当前人才紧缺的发展瓶颈,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希望有益于事业发展。

2. 1 学校培养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家担纲主讲, 在学习会展理论的基础上, 不断增添市场化会展实践案例, 开展了频繁而有效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2. 3 坚持产学研结合, 培养高素质人才会展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术、多媒体及动画技术、营销传播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业力量, 通过上海大学世博艺术与展示中心、上海大学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大学会展传播研究中心等平台, 以及上海大学主持完成的全国五十余个大型展馆的创意策划和设计制作的成功经验, 把业界专家请进来, 让会展专业同学走出去, 进而为会展专业人才培养配备了高水准的专业师资队伍, 开辟了全方位的知识获取渠道, 提供了大量而有效的能力锻炼的平台会展旅游人才的培养宜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