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的核心要素—储能
在能源互联网建设中,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石化能源是核心内容之一,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具备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新能源能够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是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
以石油为例,我国自90年代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至2014年我国进口原油3.1亿吨,同比增长9.5%,对外依存度为59.6%,已确定今年将超过60%,远超美国。
其次,发力发展清洁能源是应对空间污染和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目前光伏“十三五”装机目标已明确上调50%,至2020年光伏发电规模将从之前的1亿千瓦上调50%到1.5亿千瓦。
最后,清洁能源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如分布式发电通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得分布广泛的家庭、楼宇等主体都能够成为电力供应者。
但是,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发电模式有其先天缺陷,即供应有非常强的随机性、间断性和模糊性。
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的能量波动性以及用户驱动的能量需求的时空随机性,导致能源互联网中能量流本身具有先天的不确定性与无秩序性。
因此,储能技术由于可以有效消除能量流的不确定性,并使能量的时空转移和能量流的有序流动成为可能,成为能源互联网重要基础支撑。
在能源互联网格局下,储能将扮演能源芯片的关键角色,是实现能源系统数字化和辅助能源管理的核心要素。
目前我国储能产业已经在分布式发电与微网、电力辅助服务、用户侧需求管理和电动汽车车电互联等四个领域出现市场机会和商业化模式。
在储能国际峰会2015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俞振华介绍,根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储能市场容量将达67GW。
目前储能产业井喷在即,未来三年将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迎来产业发展的“储能元年”。
我国对储能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码。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首次提出支持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中,要求指导新能源、智能电网、储能行业的发展建设以及规划新能源重点建设项目,储能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政策性纲领文件中。
2014年11月,《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发布,储能首次被重点列入国家级能源规划性文件,提到:加强电源与电网统筹规划,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解决弃风、弃水、弃光问题。
《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智能电网成套装备创新专项,实现大容量储能装置自主化,大容量储能技术及兆瓦级储能装置满足电网调峰需要,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瓶颈。
十三五期间储能将是科技部重点支持的方向之一,科技经费将持续支持储能的前沿技术、示范应用及对商业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