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陪审制度比较研究

中美陪审制度比较研究

中美陪审制度比较研究【摘要】陪审制度是各国司法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由于历史发展和具体国情的不同,各国的陪审制度存在着差异。

通过对中国和美国陪审制度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缺点,从而提出解决方案予以完善,更好地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服务。

【关键词】陪审制度;陪审团制;参审制;人民陪审制一、陪审制度概述(一)陪审制度的概念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或非职业审判员作为陪审法官或陪审员参加审判刑事和民事案件的诉讼制度。

从目前世界范围来看,陪审制度主要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陪审团制度,一种是参审制度。

陪审团制度主要应用于英美法系国家。

在这种制度下,陪审团和法官共同组成审判法庭,在刑事案件中,陪审团负责判定被告是否有罪,法官负责对被告量刑或者宣告被告无罪释放;在民事案件中,陪审团负责判定原被告双方的主张是否属实,法官负责确定原被告双方的民事权利义务和责任。

参审制度主要应用于大陆法系国家。

在参审制中,参审员与法官共同组成审判法庭,根据刑事或者民事案件中原被告的主张及证据,独立判断事实,并决定是否定罪量刑或给予处罚。

我国目前实施的陪审制度是人民陪审员制度。

严格来说,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属于参审制,它具有很大的中国特色,是指普通公民经过一定程序被挑选为人民陪审员,参与到国家司法审判活动中来,与法官一起行使审判权利的制度。

(二)陪审制度的价值首先,陪审制度有利于发扬民主。

民主是当代社会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司法民主是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陪审制度是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

陪审制度一方面可以使人民有主人翁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由于陪审员来自不同行业,更广泛地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见。

其次,陪审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正。

在审判活动中,陪审员与法官互相配合、互相合作,但二者的地位都是独立的,这有利于防止法官的独断专权。

另外,人民陪审员的参与能够体现公众的意见,使判决变得更加公正。

最后,陪审制度有利于保障自由。

自由是社会人的权利。

在陪审制度中,陪审员通过参与审判活动,使自己的自由得以实现。

同时,陪审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当事人的自由,防止当事人的自由受到不平等的侵犯。

二、中美陪审制度的比较(一)历史发展比较我国陪审制度起步较晚,最初的体现是在清末沈家本编订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其后在民国时期也有关于陪审制度的规定。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借鉴前苏联的经验,确立了人民陪审制度。

经过了几十年的立法变迁,人民陪审制度在《人民法院组织法》和相关诉讼法中都有规定。

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完善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同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通过了《关于人民陪审员选任、培训、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美国陪审制度起源较早,主要是受英国的影响。

18世纪,随着英国扩张殖民地运动,陪审制度传入美国。

在独立战争时期,陪审团得到了美国人的广泛接受和拥护。

美国独立战争之后,陪审制度作为一个宪法性制度得以确立。

随后,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陪审团制度已经成为美国诉讼活动中的标志性制度,影响了世界其他很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建设。

(二)法律基础比较我国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法律规定比较单薄,没有一部单独的法律对其予以规定。

有关陪审员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当中,而较为具体的规定则是在《决定》当中。

相对而言,美国陪审制度的法律基础则比较深厚。

一方面,美困宪法第三条,以及第六修正案、第七修正案都在宪法层面为陪审制度提供了依据。

另一方面,《联邦陪审团选拔法》《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美国律师协会陪审团标准》等法律和行业标准中,都为陪审制度的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适用范围比较在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适用范围有限。

根据《决定》第2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于一审的社会影响较大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请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案件,应当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合议庭,而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除外。

美国陪审制度的适用范围较广。

美国宪法第3条第2款规定,“一切罪案,除弹劾案外,均应由陪审团审判”。

可见,适用陪审团审判案件已经成为美国司法界普遍的审判方式,其适用范围比我国广泛许多。

(四)运作机制比较1.陪审主体的任职资格比较在我国,根据《决定》第4、5、6条的规定,担任人民陪审员的公民应当拥护宪法,年满23周岁,品行良好、公道正派,身体健康,且一般应当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此外,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公检法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执业律师等人员,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被开除公职的人员,不得担任陪审员。

在美国,担任陪审员需要具备美国公民身份,且年满18岁(有的州规定是21岁),并未曾触犯重罪或现时受重罪起诉。

未满规定年龄、不在本地居住、不通晓英语以及听力有缺陷、有犯罪记录的美国人,没有资格担任陪审员。

此外,按照美国的传统,法官、律师、医生、消防队员、教师和各级政府官员,不担任陪审员或者免除陪审义务。

2.陪审主体的产生方式和任期比较在我国,关于人民陪审员的产生方式,《决定》第8条规定,“符合担任人民陪审员条件的公民,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户籍所在地的基层组织向基层人民法院推荐,或者本人提出申请,由基层人民法院会同同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审查,并由基层人民法院院长提出人民陪审员人选,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

关于人民陪审员的任期,《决定》第9条规定,“人民陪审员的任期为五年”。

在美国,陪审员的挑选是在审理法官的主持下进行的。

首先,法官的助手从当地的选民登记册中随机抽出陪审员候选人名单,这个名单有时候会达到二三百人。

然后,法官会将其中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人从名单中剔除,而名单中的候选的人也可以向法官提出申请,请求不担任陪审员,但必须要有不适合担任陪审员的理由并通过证据加以证明。

最后,再随机抽取若干人,经过筛选和淘汰,确定最终的陪审员名单。

美国陪审员任期的长短由案件的审理期限决定。

3.陪审主体的任前要求比较在我国,根据《决定》第15条和《实施意见》第12条的规定,人民陪审员一经任命,需要经过一定的法律培训。

培训的内容,主要涉及法律基础知识、审判工作基本规则、审判职业道德和审判纪律等方面。

而在美国,陪审员不需要经过任何专业的法律训练,也无须精通法律条文,他们在庭审中只需要用来自生活的经验和感受作出判断。

当然,在入庭前和庭审过程中,法官会向他们讲明陪审员的职责和行为方式,并对他们进行一些程序性指导。

4.陪审主体的职能作用比较在我国,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人民陪审员在行使审判权时享有和审判员同等的权利,陪审员与法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

陪审员的职能是多方位的,他们和法官一样,既有权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也有权对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决定,在刑事案件中有权进行定罪和量刑。

而在美国,陪审团和法官有明确的分工,陪审团负责认定案件事实,法官负责运用法律。

此外,与我国人民陪审员无权提起公诉不同的是,美国的大陪审团对被告可能判处一年以上徒刑或劳役、死刑的案件有权提起公诉。

三、我国人民陪审制的完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以下方面存在着问题:第一,我国对人民陪审制的立法还存在欠缺,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具体化的规定;第二,我国人民陪审制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第三,我国人民陪审员的任职资格要求较高;第四,我国人民陪审员的产生方式和任期存在不合理之处;第五,我国人民陪审员的职责缺失,时常出现“陪而不审”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经验,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加以完善:(一)立法方面的完善首先,需要在宪法层面确立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地位。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性大法,如果在宪法中规定人民陪审员制度,会给相关立法提供依据和指导。

其次,制定单独的法律《人民陪审员法》,这样就在法律层面,将人民陪审员制度予以具体细化,使得相关活动更具有可操作性。

最后,将各诉讼法中关于人民陪审制的规定予以完善,使各诉讼法中的规定更加科学、有效,这样才能在审判活动中将人民陪审制落到实处。

(二)适用范围的完善根据《决定》第2条,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判仅适用于第一审程序。

但笔者认为,陪审制度作为一项体现民主、公正和自由精神的制度,理应作为司法审判中的一项基本制度予以确认,贯穿整个诉讼程序的始终。

因此,无论一审、二审还是再审,都应当由陪审员和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参加。

此外,第2条规定当事人有权申请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但这一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具体点规定,使得该规定流于形式。

在我国现阶段,将人民陪审制运用到所有诉讼程序中还有困难,因此必须将当事人申请陪审员审理的程序予以完善,使该条规定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三)运行机制的完善1.陪审员任职资格的完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

因此,普通民众对于权力的行使有权进行监督,尤其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审判权。

有人认为,许多陪审员缺乏法律常识,不宜参加审判。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纵观世界陪审制度的发展史,横看西方发达国家的陪审制度现状,都可以发现,法院在审判案件时吸收不熟悉法律的普通居民担任陪审员是很常见的方式。

陪审团成员对法律的无知,使他们更容易接近日常生活,更容易发现事实的真相。

因此,笔者认为,陪审员的选任应当体现普遍性,不应当有过多的限制。

2.陪审员选任方式和任期的完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人民陪审员是由本人申请,或者由单位、户籍所在地的基层组织推荐产生,这种陪审员的产生方式欠缺了民主性。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方法,每个地区制定一份陪审员的名单,当法院需要挑选陪审员时,由书记员从陪审员名单中随机抽取。

然后经过陪审员的预选审核程序,确定最终的陪审员名单。

另外,我国陪审员的任期为5年,这一规定也存在着弊端,可能会导致“陪审专业户”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和司法效率的提高。

因此,陪审员的任期应当是一案一任,时间长短由案件审理的时限决定,而不能实行长期的陪审员任期制度。

3.陪审员任前要求的完善为适应审判工作的实际需要,对人民陪审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是必要的。

笔者认为,对陪审员“法律基础知识”的培训内容,有必要限定在审判程序规定的范围内。

这是因为,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目的,是让法官听到非专业人士的意见,补充法官的思维缺陷,而不是去弥补法官的专业知识。

因此,对人民陪审员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培训,其目的不是将陪审员训练成为法律专家。

只需要让人民陪审员了解程序性规定,便能满足他们参与审判工作的需要,这样既能节约培训成本,又能提高审判效率,最大程度的保证审判结果的合理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