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且行且思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且行且思

勤思善学,教学多转变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且行且思都说,语文课堂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

所以,语文教学要坚守语文的本真,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物质存在,要着眼于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和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生共构。

回想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以来,就一直在研究怎样让自己的语文课“高效”。

都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如何做到“活”,范围很广,这个“活”字也就是高效的出发点。

在进入单元整体教学后一直都是在一种模式下进行,随着年级的升高,篇幅的增长,困惑就越累越多,我们的语文怎会高效?一.做好精读与略读有机结合。

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就讲精读课和略读课进行了有机结合。

我们都知道“精读课”是指对教材中一类课文的教学,有效的品读一两篇精读课文,在品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丰富学生的言语积累。

而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我定位为:利用精读课的有效方法进行拓展阅读略读课文,并在单元中找出每篇课文的共同点。

由“粗知课文大意”转变为自由学习。

如:《生活中的启示》一组中《钓鱼的启示》和《落花生》是精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和《珍珠鸟》是略读课文。

精读课主要是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如开头篇《钓鱼的启示》,教学时既要扣住单元的教学要点和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到要害处,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在讲读中,教师既要不断改进、变换教法,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导学法。

要求每一个单元的讲读教学,在单元教学中都能起到“示范”、“举一”的作用。

在讲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的自读,以讲读带自读,力求使学生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去自学其他文章,从而达到单元教学的整体优化。

本单元重点抓好《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的精读课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和要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只要精讲起到了“举一”作用,学生就能够自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和《珍珠鸟》两篇文章,实现以讲带读,以讲促读,以精读带动自读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单元教学的整体化。

二.做好年段跨越的调整完善。

转变应从实践中来,在执教完《生活中的启示》一单元后就想:品读探究课上,把范围定为“品读”。

学生真正的学会品读课文,才会同小作者一起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因此作为教师要灵活的准备每一节课,以便达到高效率。

升入高年级段,最大的课堂改动就是预习指导课转为预习汇报课;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同时对课外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等等。

“单元整体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有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预习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科学的教学设计应该遵循学科知识的规律和学生发展的人文规律,针对不同的学情设计不同的内容方式,才是真正遵循学生发展的人文规律。

讲的通俗一点即设计的合理性。

有了合理性才会有有效性。

这里的“理”不仅包括对语文学科学知识认识的合理性,更是对学生个体具体的正确认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回归点,针对问题去设计预习单才是合理的,才会达到实效性。

学习预习单后,我也试着进行了预习指导课的改变,学生和我在实验中收获多多,问题多多。

应该说学生有低中年级养成的好习惯,掌握了预习方法,预习单就相对的简单了。

但是课堂呈现的就是学生汇报的效果,层层波浪,慢慢前进,能说爱说,表达清晰,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学是需要思索的。

教育源于社会,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社会中的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

这些影响我们可以分为“有形”与“隐形”两种。

“有形资源”指的是先进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育资料、信息、教育经验、管理策略等。

能够扩大自身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借鉴,对教学本身作用不可估量。

“隐形资源”多指学生、家长、社会群众等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促进我们的教学改革。

拓展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不少家长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

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

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就会终身受益。

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

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

上个月我班就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拓展了一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看到学生亲自准备的教材,有手抄的、有打印版、有报纸的,看的我是感动加兴奋,也相信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是十分支持的,有的同学并将学到的故事讲给家长听,甚至改编。

学生在收获,我也在收获,相信阅读的力量是伟大的。

三.抓好单元整体教学中“点”的教学。

积累是小学生写作的第一步,没有语言的积累,就不能在习作中很好地表情达意。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最好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积累”意识,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亮点”,即文本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多读、多摘、多诵,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仿”是一座通向“创”的桥梁。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例练笔,既可根据文中句式或片段进行仿写,也可根据篇章内容或结构进行仿写。

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就是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仿写句子;像《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的过渡句,由圆明园建筑宏伟到珍藏着历史文物;《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教学中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参观游览的写法。

说明文一组:《鲸》《猫》《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在指教习作时就要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去进行习作,从文章中习得有效的方法。

这些点点滴滴的句式,就是学生仿写的重点。

文本给教师、学生留出了再创造的空间。

空间在哪儿呢?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简略处、省略处、概括处、延伸处,这些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空间,极好的扩点。

要抓住教材的简略处求展开,省略处求补充,概括处求具体,暗含处求明朗,延伸处求续编。

在教材中有些课文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学生学后,心中有许多话想对文中的角色说,。

在《再见了,亲人》一课后有一个小练笔: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写下来。

通过小练笔更能感受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单元整体教学也离不开质疑。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

”学生敢“问”、学“问”、会“问”、爱“问”,就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问,重要的素质,也是重要的能力。

在何处抓质疑点呢?一般说来,应在难点处质疑,关键处质疑,疑惑处质疑……质疑是有层次的。

单元整体教学最长用的就是对比质疑,如《学习说明性文章》一组,预习过后学生提出:“《鲸》和《松鼠》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地方,有哪些不同地方?”“说明文具有什么特点”等,观察好学生问题的提出,抓住有价值的问题还要及时鼓励和说明,课堂是学生的,问一问才会创造学习的新奇迹。

创新从质疑开始。

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

在《白杨》一课,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

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

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最后要抓好几个点:易点、重点、难点、疑点、训练点、能力点、提升点。

学生有了这些能力的锻炼,怎会对语文不感兴趣,怎会不去读书,怎会不利用这些方法品读优秀文章。

教学中要把握好年段目标和课时目标、文体教学目标,找准这些“点”,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者设计了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

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

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

电教媒体使单元教学中的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记住: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

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

反思自己,提升教学,语文教学活灵活现,聚焦语言文字的魅力。

继续寻找探究语文,把语文教学融入到生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快乐,让学生也学会对自己进行反思,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