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文化传承的文章2篇

茶文化传承的文章2篇

茶文化传承的文章2篇
试论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茶经》问世1288年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将在《茶经》的诞生地举办“第10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陆羽茶文化节”,
这一举措必将极大地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这1200多年中,茶与文化的结合几乎涉及所有文化领域,茶
文化的内涵得到深入地阐发。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研究
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该是茶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本文试从三
个方面表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传承科学精神
打造现代茶产业的竞争优势
陆羽通过自己的调查和实践,总结出好茶生在“阳崖阴岭”这种最适合于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并指出“烂石”是最好的立地条件;
采茶的时间是按照不同地区的气候,与不同茶树的生长规律来决定的,关键是看茶芽的生长情况,以“紫者上”、“笋者上”、“叶
卷上”,而且要做到“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通过采、蒸、捣、拍、焙、穿、封7个环节,制成当时流行的饼茶。

宋代贡茶的主要产区转向建安。

蔡襄《茶录》就着重论述建茶的甄别和饮用方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则进一步阐明北苑茶的生
态环境和茶质优劣的关系;赵佶的《大观茶论》对白茶的独特性作了
生动的描述,对培育茶的良种有重要启示作用。

到明代,改饼茶为
散茶,于是有许次纾的《茶疏》,详述罗岕茶的胜人之处,采摘制
造之法和烹点饮啜之要;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更对罗岕茶作深入
考察研究,作出更确切的论述。

到清代,随着龙井茶的崛起,于是
有程清的《龙井访茶记》,对龙井茶的特色、立地条件、培植、烹瀹、收藏,作了具体的论述。

我们从《茶经》和历代茶书中应该传承什么呢?笔者认为,最重
要的是传承这些著作中所倡导的科学精神。

我们应该适应新的需求,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开发新的、品质更优异的茶叶品种和茶的制成品,来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

如果我们能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开发出适应消费者新需求的茶制品,就能进一步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

笔者认为,这是在现代条件下,传承历代茶人所坚持的科学精神,努力创新的正确方向。

丰富文化内涵
拓展茶和茶文化的产业链
茶与文化的结合有着多种形式。

在《茶经》中,就载有著名诗人有关茶的诗句。

如西晋•左思《娇女诗》中“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的诗句;张孟阳《登成都楼》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

据茶史家朱自振先生调查,自晋及清,我国咏及茶事的广义茶诗大
约有一万七八千首。

著名诗人几乎都有咏茶的诗。

其中最为世人传
诵的则是唐•袁高的《茶山诗》、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
仝的《走笔谢孟谏寄新茶》即《卢仝茶歌》和唐•皮日休的《茶叶杂咏》、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中十咏》等。

有名的茶书(法)、茶画,虽然没有茶诗那么多,但其中传世佳作载入史册者也不少。

台湾茶人蔡荣章先生列出有关茶的书法作品,
就有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唐•怀素的《苦笱帖》;宋•苏轼的《啜茶帖》、《一夜帖》,蔡襄的《精茶帖》;明•唐寅的《夜坐》,文彭的《卢仝饮茶歌》长卷;清•丁敬的《论茶六绝句》等34种。

描写茶事的名画,则有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宋•刘松年《斗茶图》和《茗圆赌市图》,元•赵原《陆羽烹茶图》,明•文徵
明《惠山茶会图》、唐寅《品茶图》,清•金农《玉川先生煎茶图》,近代则有傅抱石的《蕉阴煮茶图》等。

在篆刻艺术作品中,清•黄易与赵之琛都刻过“茶熟香温且自看”的闲章,童大年有“天地一壶间”的闲章。

茶具中的艺术作品更多。

如唐代越窑烧制的“青瓷荷叶盏、托”和“秘色瓷茶盂”;从紫砂茶具问世后,明代制壶大师供春、时大彬、惠孟臣和清代的陈鸣远、杨彭年、邵大烹都曾制作出传世的紫砂茶壶。

尤其是杨彭年与书画家陈鸿寿合作,刻制出融诗文书画与紫砂
艺术为一体的《曼生壶》,使茶文化有了新的载体。

茶不与文化结合,就是普通的农产品,一旦与文化结合起来,就成为有生命、有灵魂的东西。

它的价值就成倍成几十倍地提高了。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茶与文化的结合,也必然有新的延伸,新的形态,新的载体。

它可以和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等结合起来,在茶馆、剧场和盛大的茶会上演出,也可
以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供人欣赏。

坚持服务方向
造福种茶人和饮茶人
在选写此文的过程中,笔者还反复思考:《茶经》和历代茶书作者为什么以毕生的主要精力选写茶书?经过仔细阅读《茶经》,有一
些启迪。

陆羽在《茶经》中,从一开始就告诉人们:茶是什么,怎么种茶,茶有什么功效,为什么不能粗制滥造。

在罗列采茶、造茶工具之后,又进一步说明怎样采茶、制茶、怎样鉴别茶叶的优劣,接着他又用
很大的篇幅列举了25种艺茶者必须具备的器具,然后再讲怎样煮茶,怎样饮茶,要注意什么问题。

显而易见,《茶经》是为种茶人、艺
茶人写的,是为他们服务的。

但是为什么《茶经》中又列举历史上
48件茶事典故,十分详细地论述全国出产茶的地方呢?笔者认为:
这是让读者扩展视野,知道饮茶的历史久远、产茶的地域十分广阔,饮茶有利健康,同时倡导精行俭德精神。

所以后来的7篇《序》皆
褒扬陆羽是“有功于茶者’’,“有益于人者”,“羽之功不在于
稷下”。

这就是《茶经》“脍炙千古”的内在原因。

《茶经》以后的茶书作者都以《茶经》的宗旨为圭臬,不断的充实内容,把不同的历史时期、种茶、采茶、制茶、饮茶、藏茶的经
验吸纳到茶书之中,把不同地区出产茶叶的优劣介绍给种茶人和饮人。

现在,我们要认真考虑的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品位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中,当代的茶文化工作者应
该如何坚持正确的服务方向,为种茶人和饮茶人服务呢?
笔者认为,有几件事是应该努力去做的。

l.倡导茶为国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茶导和”的社会功能。

茶是现代社会三大饮料之一,更适合中国人的品饮习惯,而且有利于营造平和的社会氛围。

茶文化工作者要努力在社会各界
中普及茶文化,使得“茶导和”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在城市中,把茶馆业打造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提高人们生活情趣、促进社会和谐的现代服务业。

茶馆也可以同文化产业
结合起来,使爱茶人不仅能够在茶馆中品尝到不同风味的茗饮,而
且在饮茶的过程中,能欣赏高品位的书画艺术,聆听能陶冶情操的
音乐演奏,还能看到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

3.在名茶产地建设茶文化村。

杭州梅家坞已成为世界闻名的茶文化村。

在梅家坞不但出产龙井茶,而且有十分清幽的生态环境。


自世界各地的爱茶人,不仅可以在梅家坞买到龙井茶,而且在那里
饮茶、休闲。

全国各地出产名茶、有条件建成茶文化村的地方不可
胜数,但往往没有便捷的对外交通,没有整洁的村庄环境。

文化内
涵没有充分挖掘,知名度也没有那么高。

这正是茶文化工作者可以
与当地政府共同努力的地方。

4.保护茶文化遗址,打造一批茶文化旅游区。

《茶经》问世
1200多年来,凡是名茶产地,都有了自己的文化沉积,留下了十分
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当代茶人的责任是取得政府的支持,
保护好这些遗产,努力恢复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文化建筑,使之成为
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湖州是茶圣陆羽的第二故乡,是《茶经》的诞生地,市属长兴县顾渚山又是唐代贡茶的原产地。

早在唐代中期就建有专门制造贡茶
的机构——贡茶院。

在市、县政府的重视下,唐代贡茶院的保护性
重建工程已经启动,能在2008年“第10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
届陆羽茶文化节”以前完成二期工程。

顾渚山周围的唐代古茶山,
至今保存良好,顾渚山下的金沙泉还在不断涌流。

市县政府已经决
定把顾渚山建设成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

人们可以期待,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大好形势下,在全国各地一定能建起一大批茶文化旅游度假区,在茶文化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茶文化传承与技艺
文化传承与技艺.茶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受到广大
爱国人士的极力支持。

而且,目前茶文化传承与技艺也相当受到关注。

从而使茶文化的内涵­得到深入的阐发。

从古到今,茶文化传承与技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研究茶和茶文化的著作层出不穷,茶与文化的结合已从诗书画印扩展到小说、
诗歌、音乐、舞蹈,几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领域,品茶休闲已经从宫廷、豪门走向市民社会,成为社会时尚。

其实研究茶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地方。

首先,无论是《茶经》还是各个朝代的茶书,总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研究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从各方面阐述如何提
高茶的品性以适应当时饮茶者的需要。

其次,研究茶和茶文化的发
展史,还能观察到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儒家、释家、道家和民间人士
都非常重视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明,非常重视茶与文化的结合。

最后,在采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引人入胜的山水风光,以及深厚的文化沉积,从而使这些地方成为以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
旅游胜地。

综合上面所述,茶文化传承与技艺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广大茶文化工作者肩上应担负其的历史使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