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04期关法律指定的时候应该尊重当地少数民族进行古茶树祭拜的相关行为,并且在一定程度内,适当满足少数民族通报对古茶树的需求与依赖。
不能一味对茶树进行保护,从而使得这些延续了几千年的风俗中断,进而影响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在较为灵活的法律制定过程中注重对少数民族同胞进行相关法律宣传,这样才能使得古茶树的保护更为人性化。
将随意砍伐以及倾倒垃圾等现象也纳入法律保护条款之中,进而使得法律具有可行性。
其五,公众集体参与原则。
法律条文必然是对全体公众行为进行约束的做法,所以其往往需要遵循公众集体参与的原则。
比如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就是通过法定的形式,使得公众在环境管理与保护中的资格被确立,进而鼓励与促进公众可以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当中,并且对其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法律监督与处理。
因此在古茶树与古茶园保护过程中也可以实行这一原则,按照环境法的相关规定,要求全体公众都参与到茶园与茶树保护的过程当中。
公众对古茶树、古茶园的保护,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相信只有充分发挥出群众的力量,才能使得古茶树、古茶园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进而将古茶树古茶园的法律保护机制作用显现出来。
3从法律实施角度对古茶树与古茶园进行保护的对策从国家角度对古茶树与古茶园的法律保护进行监督,实则也是提升其法律保护水平的重要做法。
所谓国家监督,就是由国家机关以国家的名义依照法律,对其进行直接法律监督。
这种监督具有很强的法定性、严格程序性以及直接效力性。
通过国家出面,对古茶树与古茶园进行有效保护,确实可以使得被监督者严格规范自身行为,起到重要的监督保护作用。
国家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其进行监督,以《云南省古茶树、古茶园保护条例》为例,其本身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其的监督,并且确保其与我国的宪法和其他法律之间不会产生冲突与矛盾。
根据《宪法》相关法律规定,地方性法规实行需要上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处备案,这样才能使得法律生效。
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有权利对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相关法律条文的撤销。
此外,国家还享有对法律实施过程的监督。
其监督的形式相对广泛,可以组织视察或者检查,也可以进行询问等。
所以在云南省古茶树、古茶园保护法律实施的过程中,云南省各级人大可以听取相关政府机关的工作报告,进而对古茶树与古茶园保护工作的落实进行监督与管理。
4结束语对我国云南省的古茶树与茶园进行法律保护,实际上是保护我国历史文化,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古茶树与古茶园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对其进行合理保护与开发,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更可以将古茶树作为基础,不断研发出新的茶树品种,是我国茶文化不断发展且推陈出新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1]潘志伟,陆志明.谁来守卫古茶树?[J].环境保护,2011(10):35-36.[2]杨光武.云县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探讨[J].中国茶叶,2013(8):4-6.[3]李江龙.景洪市古茶树保护现状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5(4):147-148.[4]杨忠兴,俸忠华,张朝荣.双江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威胁因子及保护思路[J].中国茶叶,2010(3):4-6+9.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是融合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农耕时期,有着深厚的历史印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都有着严重的制约。
由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有口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特殊性,因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1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也包括口头传说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传统手工技能、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核心是非物质性,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精神生产的非物质性,不是与物质相脱离,而是更注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活动成果。
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也给出了定义,即指与各族人民群众生产息息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中包括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手工器具等。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茶的传说、制茶工艺、茶艺、茶俗、茶礼和茶事活动等内容,例如福建的大红袍茶的制作工艺和传说等,都属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茶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时期内的一种有形文物,具有单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可以通过一些强制手段加以保护。
相比之下,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较特殊,它并不是作为一种有形文物单独存在的,而是存在于某个特定的群体生活中,是行为方式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口头性、传承性和变化性,因此无法通过强制手段进行保存,因此在保护方面具有一定难度。
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看茶文化的传承发展郭晓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郑州451200)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文化遗产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茶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
由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口头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因此无法被强制保护。
为了有效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相关法律进行分析论证,以选择更加合理的方式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茶文化作者简介:郭晓红(1983-),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司法救助。
思考·探索2812016年第04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2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2.1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包括口头性、多变化等,因此具有较强的传播特性。
例如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故事被广泛传播,其中所体现出的奉献精神及其蕴含的深刻内涵被世人所传诵。
在我国一些茶叶产区有着极为规范的茶俗和茶礼,这些行为规范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也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体现和精神寄托。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2.1.1文化价值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群体或个人的创造,是这个群体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茶俗和茶礼文化,这是由特定的群体在特定时期传承的文化成果,是该地区和群体生活习俗、文化历史、社会环境及多种内容的文化形式,是人类创造力的展现。
因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它能够使人们对历史文化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1.2审美价值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括了许多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
在我国部分茶区中流传着一些茶歌茶艺等艺术形式,这些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传达出高雅的审美意境,令人赏心悦目,同时令人们的心灵与情感得到愉悦。
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能够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历史风俗及情感状态、艺术创作风格,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尤其在一些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大量的艺术原型,不仅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素材,而且也充分体现了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
2.1.3社会价值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淡泊静和的茶精神,传递着积极奉献的美好品德,同时,还真实地反映了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为规范民族价值取向,凝聚民族向心力起到了积极的传承促进作用。
尤其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美好的道德精神进行有效推广,能够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
2.1.4经济价值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容形式,只有合理利用才能促进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效互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茶俗茶礼等文化特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只有合理开发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挖掘其市场经济价值,使其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
2.2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文化发展发生了较大变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一些传统的茶艺茶俗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由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措施不到位,也导致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丢失,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掌握传统技术的人逐渐减少,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景也并不乐观。
相关法律保护制度也没有在实践中发挥很好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立法和执法相对落后,目前我国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制作技艺,其它多种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无法律保护的状态,形势不容乐观。
3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艺术财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这些丰富的艺术形式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目前,多个国家都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保护客体界定、保护条件和措施等。
我国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内容也十分丰富广泛,对于我国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只有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挖掘和保护,才能有效地促进民族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也是世界的重要艺术瑰宝,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家与民族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3.1法律形式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可以由相关的行政法规加以规范,首先,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和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政府部门可对其范围及职责加以保护,用行政立法的形式能够有效地进行保护。
其次,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相对较窄,因此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条件加以更好保护,这种方式能够避免制度出现漏洞,使保护措施更加到位。
最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因此在制定法律时要相对灵活,可以在积累经验后再考虑更合适的立法形式。
3.2法律原则3.2.1尊重和体现民众意愿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制定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并在法律中得以体现。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有者和权利行使者要相一致,因为他们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需求有更清晰的认知,只有尊重和体现民众意愿,才能使相关法律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3.2.2加强传承和发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的宗旨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彰显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因此,只有积极有效地促进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才能使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3.3传承主体的认定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主要包括传承单位和传承人。
由于当前的相关法律没有对传承人有一个规范化的定义,因此也给茶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