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及发展

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及发展

临终关怀护理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临终关怀是人道主义的新起点,建立了人生临终旅途的一个理想模式,但由于传统伦理观念和现实的影响,其发展陷入了困境及一些误区,故通过讨论研究,探寻一条普遍性的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路径是非常必要和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临终关怀护理现状发展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与照护,使临终病人的症状得到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能无痛苦、安宁,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探索临终关怀这一医学新领域,无疑是人们对于生命价值向深层次研究的表现形式之一。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探索临终关怀这一问题极其必要。

1 临终关怀的现状
1.1传统的孝道观对临终关怀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孝道”的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汉代以来,“孝”被提到与天等同的高度,“百行孝为先”,“孝”是行为最高准则[1],把父母临终时子女是否亲自在身边服侍送终作为人们评价子女是否孝敬的一个标准,认为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延长患者的生命,这往往忽略了患者的意愿,造成了患者的身心痛苦。

实际上,临终关怀的原则是“不以延长生命为惟一目的,而以减轻临终患者的身心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2]。

不同的患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必然有其各自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满足临终患者的个体需求才是真正的孝道。

但这种方式在传统“孝道”伦理的影响下,往往被大众忽视。

1.2传统医学人道主义对临终关怀的影响传统医学人道主义观点认为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对于临终患者,医护人员会竭尽全力积极救治,却忽略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传统的护理观轻视临终关怀,认为放弃一些治疗是对患者的不负责,而过分期望和过度给予根治性治疗[3]许多医护人员认为,如实告知患者的病情会加重其心理负担,加速病情恶化,因此选择将实情告知家属,而用善意的谎言来面对患者,忌讳谈论死亡的话题即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想找人倾诉,周围的人也刻意回避,以至于病人心中的郁闷得不到疏通和排解,更加加重了病人的身心痛苦。

1.3临终关怀知识缺乏对临终关怀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临终关怀教育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知识内容和课时不够,无专门的师资等问题[4],使得医护人员对开展临终关怀的认识不足,往往偏重治疗和抢救,对临终病人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等则束手无策。

医院目前的临终关怀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病人和家属的需[5]。

1.4临终关怀过程中对家属关怀的缺失医护人员在护理临终病人的过程中,只注重病人的护理,往往会忽视病人家属的心理反应。

作为临终患者的家属,他们在亲人患病期间,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精神上遭受着种种不良因素的刺激,表现出悲伤、恐惧、忧虑、愤怒等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

这种悲痛心理过程大致分为震惊、否认、愤怒、悲伤、理智复原这5个阶段。

这5个阶段存在个体差异,有可能会交错变化,因而程度也不会不等[6]。

此时,若家属得不到和病人一样的心理疏导,得不到同情、理解和帮助亦限制了临终关怀的发展。

2 临终关怀的发展
2.1临终关怀教育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的改变,对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
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群众性、普及性
宣传,还要实施专业性教育,在医学院校设立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加强对在职医护
人员的死亡继续教育,端正临终关怀工作者的观念,并弥补其学校教育的不足[7]。

2.2死亡教育首先要彻底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死亡教育,要认识到疾病的折
磨是痛苦的,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也是痛苦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妨把死亡看作是
对这些痛苦的自然解脱方式; 死亡本身并不痛苦;死亡是人生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
人都不能幸免; 既然死亡是人生发展的必然规律,就要顺其自然,不要惋惜,更无须后
顾之忧,亲人自会平安生活,未尽事业也会后继有人。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积极面
对临终过程。

2.3注重与家属的沟通与家属的有效沟通是影响临终病人的环节因素,相反
会导致家属对医院的不信任从而不利于对临终病人的治疗。

患者家属长久压抑悲
痛的感情,会导致人们的心身疾病,困此鼓励家属宣泄感情,认真倾听其交谈,
提供精神支持,安慰家属面对现实,尽力提供生活指导与建议,帮助他们尽快从
悲痛中解脱出来[8]。

可以通过让家属与临终病人单独相处;安排家属和医生见面,及时准确地了解病情进展和治疗方案;与家属共同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并一起
参与和执行;向家属交授一些基本的护理技能倾听家属表达自己的情感;向家属
提供社会支持,以解决实际问题[9]。

2.4促进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由于临终关怀多以对症照料和护理为主要内容,一般不采用昂贵的治的压力,更主要的是,社区模式能使患者在熟悉的住宅环境
中离世,符合我国在家中送终的传统观念,从而有利于满足部分患者的愿望,利
于临终关怀的长期运作[10]。

3 小结
临终关怀事业的发生发展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和社会环境认识的提高,是社会
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

临终关怀使临终者正视生命终结,使他们临终前在精神或
肌体上得到相应的照顾,从而冷静的处理一些事情并接受生命终结的事实。

临终
关怀使病人家属理性度过分离时刻,从而有效地办理一些病人或亲属应当办理的
事情[11]。

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逐步探索和完善临终关怀模式,打造优秀的临终关
怀从业队伍,促进临终关怀事业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一芳.临终关怀本土化发展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3):30.
[2]凌云霞,黄晶,李若惠,等.我国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
志,2008,25(2).
[3]王云岭,郑林娟,孙洪岩.从医护人员的职责看死亡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2004,17(5):36-38.
[4]王琳,张志忠,张中利.从我国现状谈开展临终关怀教育的迫切性[J].护理学杂志,1995,10(6):375.
[5] 张金环,姜学革,杨晶,等.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需求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9):46-47.
[6]牛淑芳.癌症患者临终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4):50B-504.
[7] 滑霏,袁长蓉,徐燕.我国城市姑息护理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策略[J].护理学杂志,2007,22(10):78-81.
[8]崔以泰.临终关怀学一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21.
[9]卢迪.临终关怀中的沟通技巧[J].天津护理,2008,16(5):307-308.
[10]孙宣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例病人临终关怀服务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5,8(15):1271.
[11]曹红丽.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8,19(10):1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