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业概论》大作业
注意事项:
1、补考学员、08秋及以后重修学员要通过网络在线提交的方式上交大作业,不接收和批阅书面材
料;
2、08春及以前重修学员要以书面(纸张大小为A4纸)形式上交大作业;
3、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题6分)
1、欠平衡压力钻井
在钻井过程中允许地层流体进入井内,循环岀井,并在地面得到控制。
2、酸化
是指利用地面高压泵把酸液通过井筒挤入油气层,酸液与油气层的空隙壁面发生化学
变化溶蚀作用,扩大油气的通道,提高油气层渗透率;或者依靠酸液溶解井壁附近的堵塞物,
如泥浆,泥饼及其它沉淀物,以提高油气井的产量。
3、矿场油气集输
把各分散油井所生产的石油及其产品集中起来,经过必要的初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合
格原油和天然气,分别送往长距离输油管线的首站(或矿场原油库)或输气管线首站外输的全
部工艺过程。
4、油气藏
油气经过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在储集层运移的途中遇到地质圈闭就会聚集起来,长将聚集了一定规模的油气圈闭称为油气藏。
、简答题(共56分,每题7 分)
1、油气藏的驱油能量和开采方式有哪几种类型?
答:驱油能量和开采方式主要有以下5种:(1)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能,称为弹性
驱动。
(2)溶解气体的弹性能,称为溶解气驱动(3)边水、底水及注入水的压能,称
为气压驱动,又可细分为刚性气压驱动、弹性气压驱动。
(5)原油本身的重力势能,称为
重力驱动。
2、简述游梁式抽油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1)抽油机的组成:游梁-连杆-曲柄机构;减速箱;动力设备;辅助设备。
(2)抽
油机工作原理:工作时,动力机将高速旋转运动通过皮带和减速箱传给曲柄轴,带动曲柄作低
速旋转;曲柄通过连杆经横梁带动游梁作上下摆动,挂在驴头上的悬绳器便带动抽油杆柱作往
复运动。
3、简述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以及防止措施。
(1)形成条件:①气体处于饱和状态并存在游离水;②有足够高的压力和足够低的
温度;③有一定的扰动。
(2)防止措施:①干燥脱水;②添加水合物抑制剂(甲醇、等);
③加热;④降压。
乙二醇、二甘醇和三甘醇
4、石油危机对石油工业的影响。
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是减少石油供应和提高油价的双重产物对于石油工业是一个大的转
折点,沉重的大忌了当时过于依赖石油的世界经济。
突破了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对石油产销的控
制。
第二次石油危机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过高的油价使石油的需求量下降,各个国家逐步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石油工业开始在非欧佩克产油国大力发展。
总体来说第三次石油危机中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第三次石油危机势削弱了那些大力依赖石油发展经济的国家的经济增长
动力。
石油危机促进了节能与环保产业的发展
这几次石油危机的共同特征:都对处于上升循环末期、即将盛极而衰的全球经济造成
严重冲击回顾过去发生过的石油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
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
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
石油危机促使西方改变经济战略,调整经济结构,以减少石油危机的影响。
西方还被迫加
快了新油田的勘探开发。
由于各国积极开发油源,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产量在1982年超过了欧
佩克组织。
石油危机促进了节能与环保产业的发展。
同时,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美、德及
日本等国还逐步建立起大量的战略性石油储备。
5、比较炼制产品组分上的异同。
原油分为轻组分和重组分,轻组分是指分子量比较小,沸点较低,易于挥发的产品。
重组分是指组分较重,沸点较高的产品。
原油的“馏分”是石油炼制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利
用各组分的不同沸点,通过加热蒸馏,将其“切割”成若干不同沸点范围的“馏分”,“馏分” 就是指馏岀的组分。
原油的蒸馏是原油进行炼制加工的第一步,是石油炼制过程的龙头。
炼油厂一般以原油蒸馏的处理能力作为该厂的生产规模。
通过常减压蒸馏把原油中不同沸点范围的组分分离成各种馏分,获得直馏的汽油、煤油、柴油等轻质馏分和重质油馏分及渣油。
6、简述石油是怎样从有机质演变来的。
石油由古代机物变漫质代海洋繁殖量海洋物死亡遗体随着泥沙起沉海底累月层层堆积
起跟外界空气隔绝着经细菌解及层内高温、高压作用物遗体逐渐解、转化成石油和天然气。
7、石油化工包括哪三大生产过程?
石油化工包括以下三大生产过程:基本有机化工生产过程,有机化工生产过程,搞分
子化工生产过程。
基本有机化工生产过程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起始原料,经过炼制加工制得三
烯(乙烯、丙烯、丁烯)、三苯(苯、甲苯、二甲苯)、乙炔和萘等基本有机原料。
有机化工
生产过程是在“三烯、三苯、乙炔、萘”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合成步骤制得醇、醛、酮、酸、
醚、腈类等有机原料。
高分子化工生产过程是在有机原料的基础上,经过各种聚合、缩合步骤制得合成纤维、合成塑料、合成橡胶等最终产品。
&美国何以成为现代石油工业的诞生地?
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人才是石油工业赖以发展的三大要素。
只有两百多
年历史的美国由于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较高的工业化程度以及拥有大量游资等,为石油工业的首先兴起准备了“良田沃土”。
三、论述题(共20分)
论述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特点。
1准军事组织文化。
企业作为一个产业组织体系,本身就具有也需要一种准军事的作
风。
但是,几乎任何一个中国企业都没有石油企业那样更像军事组织。
其渊源可追溯到大庆石
油会战时期。
建设大油田缺少大量的产业工人,其空白是由军队成整建制的转业来填补的,从这点来说石油文化的形成是军队文化与产业文化的需求相结合而产生的。
直到现在,各种军事术语在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建设领域还十分流行。
2混合文化。
这是构成独特石油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几乎每一个油田之中,全国各省区市的人几乎都能找到,而油田人转战南北,在形成现代“逐油藏而居的石油部落”的同时,所吸收、携带的不同工作区域的文化与本身的文化又进行碰撞、共生。
此外,国际石油开发合作使各民族文化的因子在油田的大熔炉里进行交汇、融通、杂交、再生,也形成了文化混合现象。
3政治文化。
石油对于中国一直是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故而中国的石油又有“志气油” 的称谓。
从毛主席向全国发岀“工业学大庆”的号召起。
石油人便成为共和国工业界的精神娇子,同时也打上了强烈的政治烙印。
即使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石油人的政治情结也从没有丢失。
4独特的会战文化。
这是在新中国经济建设初期,在当时基础差的国情背景下形成的。
而这种方式在资金匮乏、基础几乎为零的条件下也许只能是首选的方法。
也因此在石油人的心里现在还遗留着会战的情结。
5榜样文化。
这是石油文化中十分耀眼的部分。
其中,铁人王进喜与其他行业的英模一道登上天安门接受了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接见。
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当时面对贫困求发展的必须。
王铁人在全国闻名的时候,石油内部被树立起来的铁人还有几位,他们共同构成了第一代石油人的榜样。
他们的精神感召着百万石油大军以及全社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6英雄主义文化。
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我的家”的精神。
现在看来也是令人肃然起敬。
产生这种思想有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双重因素。
7开拓进取文化。
这在勘探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职业的特点,一方面锻造了石油人的开拓精
神,另一方面则锻炼了承受能力和韧性,形成了石油文化敢打敢拼的特征。
石油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定位及形成的个性化特征,都是当时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并对当时的石油工业
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整整影响了几代石油人为共和国的经济发展而献身于石油事业。
今天,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节奏,随着当今石油石化行业所面临的环境改变,企业管理中的文化、方式等也必须随之改变。
这既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石油石化业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