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心理论文3000字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心理论文3000字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心理论文3000字《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辅导研究》[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保证。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个性保持正常、生活具有幸福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顺利渡过大学生活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它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对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尤其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大家都努力通过人际交往来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

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精神愉快,充满信心,而且会使人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心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一)对交往认识不够,缺乏正确指导。

在思想上,对交往的认识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在对问题“你有几位知心朋友”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选择知心朋友在“5位以上”的只有26%。

在回答“如果求帮助吗”的问题时,有高达75%的学生选择“不会”或“不清楚,只有25%的学生选择“会”。

在回答“学校有关提高社会适应与社会交往能力的讲座多不多”的问题时,有高达57%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36%的学生表示“偶然举办”。

在回答“周围的老师是否向你强调过提高人际沟通,加强社交能力的重要性”的问题时,高达64%的学生选择“从不强调”,24%的学生选择“偶尔强调”,选择“经常强调”的只占12%。

可见,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二)交往中不够自信,缺乏积极主动性。

斯宾诺莎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命题:“我们的心灵有时主动,但有时也被动;只要具有正确的观念,它必然主动,只要具有不正确的观念,它必然被动。

”调查中,有34%的学生在交际与交友方面较被动,6%的学生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较大;22%的学生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有4%的学生极易受窘。

同时,在回答“对于团体(学生会、社团)或非正式的组织,你是否参加”的问题时,有高达62%的学生选择“不参加(32%)”或“偶尔参加(30%)”。

(三)交往能力不强,缺乏交往技巧。

(四)缺乏正确的恋爱观,与异性交往困扰。

作为处于青春期转型成熟的大学生,与异性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然而我们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

在“你认为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多项选择)”的分析中,排序依次为:“随大流”、“寻求精神寄托”、“克服寂寞”、“满足生理需求”、“寻找学习动力”、“追求美好爱情”。

可见,相当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以及不能正确处理和异性交往的问题。

(五)过分强调自我价值。

“90后”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集全家之力培养一个孩子。

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

缺乏兄弟姐妹的竞争,缺乏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意识.很容易形成惟我独尊的心理优势,同时,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对自己的各种需要和行为进行独立的选择和思考,希望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但经验不足、好冲动,善幻想等心理特征。

过高的心理需求和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之间时时产生冲突,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虚荣心强,过分炫耀自己,对人缺乏真诚,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一)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恐惧与逃避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形象极为敏感,他们希望自己以满意的形象投入交往。

特别是希望在异性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形象。

因此,这种对交往的过高的期望值,使他们在交往中时常显得手足无措,前言不搭后语,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常常陷入焦虑、痛苦、自卑之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交往。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嫉妒与猜疑心理。

嫉妒有很多方面,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发现自己的境遇不如别人,就会产生抱怨、憎恨,甚至愤怒等复杂的心态。

猜疑是一种没有出路的心理选择.是一种由主观臆断所产生的不信任的情绪情感。

(四)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敌视与冲突心理。

人际敌视是指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使人际关系进一步恶化而产生的。

处于人际僵局的个体之间几乎不再有人际交往。

人际冲突是人际相处障碍的最高表现形式。

虽然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具有突发性,出现的频率也不高,但是发生冲突时,个体的理智感下降,非常容易做出极具伤害性的事情,从而长久地留下心理创伤或生理损害。

(五)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追求功利心理。

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通常是指把交往作为手段,把利益作为追逐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利益为前提:二是交往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情感;三是交往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四是交往手段粗鄙化。

(六)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我欣赏与高傲心理。

具有自我欣赏心理的学生很不宜与他人相处。

自我感觉奇好,喜欢出头露面,招摇过市,在各种场合都希望自己是中心,对别人的反应极其敏感。

三、高校心理辅导教育的实施途径(一)人际交往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1.人际交往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今后适应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较多。

为了更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的需要,心理健康课的形式应打破传统讲授为主的形式,广泛采取活动课的形式,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交往问题。

因此课程设置应根据大学生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设,各高校都应开设心理健康课。

2.加强对高校班团活动指导,满足大学生团体交往需要。

建议高校加强对班团组织的指导,班团组织管理应吸收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

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团组织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高校的学生管理应吸收心理学专业教师参加,或在学生处专门设立心理辅导科,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工作。

3.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动性。

为了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主动开展工作,采取讲授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实施小组心理咨询和个别咨询相结合形式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针对大学生交往问题主动开展咨询与辅导工作应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任务。

4.对于学生认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面谈咨询,进一步将该项工作常规化、规范化开展。

心理辅导团体活动是学生接受度高,喜爱度高的活动,学生在团体中既能有效地解决个人成长中的问题,更促进了人际交往。

围绕学生心理素质内涵需要,开发相应主题的团体辅导课程,将团体辅导课程化,定期开展。

在调查中显现出来,学生对心理团体辅导的需求是希望主题化,有针对性,并且可以定期开展,课程化规范化。

(二)运用心理辅导方法,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主要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与成熟的问题,致力于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提高心理成熟度,增强认知能力、选择能力、适应能力,确立并实现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

大学生生心理辅导的一般方法有疏导渗透方法、表扬鼓励方法、典型教育方法等,这些方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运用较多、效果较为明显。

表扬鼓励方法是指对高职生的长处和优点进行赞美和肯定的一种心理学教育方法。

运用表扬鼓励方法,要针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加以诱导,对高职生积极的心理行为适当地加以肯定,激发高职生的积极性,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对高职生要运用表扬鼓励方法,可以借助社会心理环境和高职生的群体压力,造成先进与非先进在精神荣誉和物质利益上的差别。

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被表扬者则可以从这种差别上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使积极良好的心理态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对于大学生来说,适应人际交往不仅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

健康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形成,需要加强自我调适。

1.正确认识交往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人际交往的特殊性、重要性,并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扩大自己的心理相容度,摆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摒弃那种对人际交往的无所谓的态度。

3.自觉优化自身心理,完善人格和能力。

大学生要优化自身心理,及时疏导交往中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充分健全自己的人格,施展才华,表现自己特长,使自己的人格、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人际交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良好的心理与人格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克服自我中心过强、自卑心理过重、狂妄自傲、怪癖孤独等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

4.掌握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应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

要从自我做起,有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用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坦然诚实地走进学生群体。

在人际交往中,掌握礼貌,主动与同学进行沟通,平等待人,注重言谈举止,重视人际交往的语言把握。

同时,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对对方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尊重。

5.掌握正确的交往原则。

诚实守信原则是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的道德原则,也是处理同学关系的一条基本公德规范。

大学生都有独立的人格和做人的尊严,渴望并追求平等的交往关系。

因而在交往中要特别遵循平等交往原则。

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首先必须自尊,只有懂得自尊自重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同时,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有谦虚宽容的态度,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四、结语[参考文献][1]黄训美,高校心理辅导定位探析,福州大学学报,2003年。

[2]刘晓新、毕爱萍(主编),人际交往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3]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