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发展概论》论文(作业)题目农村种植业发展的研究报告姓名专业入学时间教学点2014年12 月30日农村种植业发展的研究报告摘要: 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利用农作物的生物机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潜能和农产品。
就其本质来说,种植业是以土地为重要生产资料,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合成有机物质,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质中。
它是一切以植物产品为食品的物质来源,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种植业是大农业的重要基础,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与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还为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和渔业提供饲料。
同时,种植业的分布和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直接影响。
中国种植业历史悠久,中国农业中种植业的比重较大,其产值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它的稳定发展,特别是其中粮食作物生产的发展对畜牧业、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均有重要意义。
正确处理种植业与其它各业的关系,正确确定种植业内部各类作物的种植比例是合理利用土地、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种植业现状发展与前景种植业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的后期。
在长达约2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只能靠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地了解了一些植物的生活习性,学会了栽培技术,于是形成了原始的种植业。
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不断地进步。
这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种类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播种面积扩大,总产量增加,产品品质改善等等方面。
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农业的基础。
因为只有绿色植物能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和水分,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能,使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畜禽则主要以植物性产品为食料,将植物能转化为动物能,而不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
所以,除依靠天然牧草放牧外,畜牧业均以种植业为基础。
另外,人们要生存,每天必须摄入一定数量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自从人类社会从采集和狩猎经济过渡到农业以后,这些营养物质无论来自植物性食品,还是来自动物性食品,其最初的来源都是种植业。
种植业一直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种植业发展的现状第一,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
近年来粮食保持了连续增产的良好势头,扭转了前些年持续下滑的局面。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2013年达到16.49亿亩,2011到2013年三年累计增加3000万亩。
二是单产连创历史新高,2006年亩产达到373.9公斤,三年累计提高25.6公斤。
三是总产增加较快。
2013年达到了10000亿斤以上,实现了连续四年增产,2014年粮食产量有望超过11000亿斤。
第二,经济作物持续稳定增长。
2013年棉花产量达到616.1万吨,糖料产量达到1.0亿吨,均为历史较高水平。
油料单产连续三年突破历史。
与此同时,蔬菜、水果、茶叶、蚕茧等经济作物单产提高、总产增加、品质优化、出口稳定增长。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保持协调发展,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第三,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优势产品生产在空间上日益集聚,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
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92%、62%和53%;棉花已形成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面积占全国的98%;长江流域油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5%;桂中南、滇西南、粤西三个甘蔗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9%;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8%;长江上中游加工甜橙、赣南-湘南-桂北鲜食脐橙和浙南-闽西-粤东宽皮柑橘三个柑橘产业带占全国的面积达到49%。
第四,园艺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中国园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入世以来,园艺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蔬菜、苹果汁、橘瓣罐头、食用菌、番茄酱等已经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
第五,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
通过积极推进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种植业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是优良品种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
四大粮食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61%;抗虫棉推广面积占棉花总面积的70%;“双高”甘蔗、“双低”油菜比重分别达到90%和80%。
二是农业投入品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高效施肥、高效施药和农田节水等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节本增效,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高效施肥技术应用面积已达到5.8亿亩,相当于全国五分之二的耕地面积。
三是鲜食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
通过不断完善例行监测、动态管理、产品认证和质量可追溯制度,蔬菜、水果、茶叶等食用园艺产品农药残留得到有效控制。
第六,种植业功能日益拓展。
一方面,种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产业,保障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等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另一方面,种植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方面的功能日益显现。
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种植业已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观光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二、中国种植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尽管中国种植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总体上看,还处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转变阶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资源紧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而与此同时,耕地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成为制约种植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耕地的主要矛盾是总量不足和质量下降。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9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呈逐年减少趋势。
现有耕地2/3为中低产田,存在养分失衡、肥效下降、退化严重等问题。
水资源的主要矛盾是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和利用率不高。
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20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常年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淮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近2/3,拥有水资源量却不足全国的1/5。
与此同时,由于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灌溉水每立方米平均生产粮食1公斤,每亩每毫米降水生产粮食0.5公斤,均仅为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
第二,农业灾害威胁加剧。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严重发生,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呈加重趋势。
气象灾害方面,常年农作物受灾面积7亿多亩,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3,成灾率50%左右,因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元。
病虫害方面,常年病虫害发生面积超过50亿亩(次),如不进行有效防治,产量损失可达40%以上。
尽管近年来加大了病虫害防治力度,但每年因病虫害损失粮食仍达500亿斤以上。
随着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快,灾害发生形势将更加严峻,加之我国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加,给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第三,劳动力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约占9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
近年来,随着轻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许多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离开农村,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妇女和中老年,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呈下降趋势,制约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其次是种植业生产的兼业化趋势明显。
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民不断增加,出现了部分务工农民同时兼营农业的现象,由此导致的问题是,这部分农民往往经营比较粗放,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都得不到有效提高。
第四,科技进步亟待加快。
在资源日趋紧张、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植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
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8%,比发达国家低近30个百分点。
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不足,产前、产后、产中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
其次是转化应用能力不强。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加之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影响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五,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是中国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全国平均每个农户经营土地规模仅为8亩,这种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严重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提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提高种植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推进组织制度创新。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农户与市场的连接机制还不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的能力还比较弱,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还不健全。
目前,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例分别仅为35%和13%。
三、种植业发展前景展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
保持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种植业发展正处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的转变时期。
加快种植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种植业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
在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保障有效供给,二是打牢发展基础,三是促进协调发展。
保障有效供给。
确保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应。
首先是确保粮食安全。
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方针,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强化政策支持,稳定播种面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水平,改善品质结构,增加种粮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其次是稳定原料作物生产。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高单产,改善质量,保持棉花、糖料、油料等原料作物合理的自给水平。
再次是保障园艺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改善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国内多样化、优质化需求,同时努力开拓国外市场,保持蔬菜、苹果、柑橘等优势园艺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打牢发展基础。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力争在新品种培育、重大有害生物防控、节本增效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稳定提高种植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种植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加快制订和修订相关标准,使良种、耕作、施肥、加工、包装等都做到有标准可循,提高种植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
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
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种植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促进协调发展。
针对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要充分考虑资源的承载能力和配置效率,合理确定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和品种结构。
大力推广节肥、节水、节药、节工等节本增效技术,提高种植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减少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产量波动,增强种植业发展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