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陶器设计

中国古代陶器设计

第二章中国古代设计
第一节中国古代陶瓷设计
2.1 陶瓷发展简史
陶瓷的区别: 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2.1 陶瓷发展简史
2.1.1 陶器的起源
陶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八九千年。

早期的陶器是在篮筐内涂泥或用粘土手捏成器皿,然后放在露天火堆上烧制。

特点:类型简单,火候低,质量不高,颜色不纯。

新石器时代陶器外表颜色:彩陶、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等;
种类:后世的陶器和瓷器中的主要器形,在新石器时代大都能够找到其实物或类似样式的实物。

2.1.2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夏代:使用杂质较少的粘土作原料,烧制胎质坚硬细腻的白陶器。

商代早期:制陶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灰陶和白陶的技术较夏代有明显提高。

商代中期:陶和瓷的分野已出现,烧制原始瓷器。

建筑陶器开始烧制。

西周:灰陶和白陶烧制向精细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始瓷器烧制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鸡首壶"的名称得自于壶嘴流部的鸡首形装饰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

是西晋至唐初流行的一种瓷壶。

西晋时器形较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小,圆腹,肩部贴一鸡首,小而无颈。

壶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实心,壶肩部有系,小平底。

东晋时,其主体也是圆腹盘口壶,但鸡首下有短颈,喙由尖变圆,冠加高,鸡尾消失,柄的上端高于口沿,肩带桥形方系。

至南朝时,壶身整体加高,鸡颈较前期加长,盘口加深,柄也加高,肩部系多为双系。

隋代壶身更高,鸡颈不仅更长,而且作仰首啼鸣状,鸡尾柄变塑贴龙首柄,系的开关也更加复杂。

2.1.3 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在其他各地,使用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

由于分割割据,陶器呈现浓郁的地方特色。

秦汉时期,陶瓷生产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代至汉初六七十年,陶器地方特色逐步衰弱,官府控制的制陶作坊,侧重于建筑用陶的烧造;
第二阶段,西汉武帝至汉末,陶器地方色彩明显减弱,统一性初步确立,成功烧制出低
温铅釉陶;
第三阶段,东汉时期,制陶的发展势头骤然减弱,浙江地区出现真正的瓷器制品——青釉瓷和黑釉瓷。

2.1.4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魏晋南北朝:陶瓷史承前启后的时期。

瓷器继东汉烧造成功之后,南方青瓷广臻成熟,黑瓷也有进步;北方白瓷正式烧制成功。

与此同时,釉下彩出现。

隋唐时期:我国瓷器发展史上长足发展的时期,“南青北白”。

陶瓷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出现那许多过去没有见过的新形式和新手法。

代表越窑(青瓷,浙江诸窑之冠胎骨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瓯窑、岳州窑、刑窑(白瓷,河北类银类雪,釉白而微闪淡黄或淡青)、定窑、巩县窑、长沙窑(又称铜官窑)等。

陶器方面,其烧制工艺和艺术水平集中体现在唐三彩上。

五代时期:虽战乱不止,但瓷器的烧制较前代有显著进步。

2.1.5 宋辽金元时期
宋代:制瓷技术无论质料、颜色,还是烧制和装饰工艺,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当时形成了一批著名的瓷窑体系,官窑、定窑、哥窑、汝窑和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辽金:辽国的制瓷业烧制水平很高,由于技术受中原影响,所以其烧制工艺与中原北方各名窑大致相似。

金国陶瓷产品大多数属日用粗瓷,金代前期的瓷器釉色单调,造型朴拙,缺少装饰。

金国后期,陶瓷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金大定年间以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一批名窑。

元:元代制瓷业的突出发展集中体现在江西景德镇瓷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上。

其中突出的是青花、釉里红的正式烧制成功,使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两宋
两宋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制瓷技术极为精湛,有人将宋代称为“瓷的时代”。

宋代的瓷窑分布在全国各地,创造出各种独具风格的陶瓷品种。

期间釉色增多,除了传统的青瓷、白瓷和黑瓷,还创造了彩瓷、花釉瓷。

装饰方法也是丰富多彩,有刻花、印花、堆贴、绘花等。

陶瓷制作的许多生活用品,几乎代替了金属和漆器等制品。

通常人们把官窑:定、汝、官、哥、钧称为宋代的五大名窑,这是不确切的。

宋窑中的官窑的确工艺精美,但民间的北方磁州窑,南方的吉州窑和江西景德镇瓷窑等都有着很高的烧瓷技术,并创造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定窑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其瓷史可以上溯到晚唐,曾受邢窑的影响,入北宋而臻于极盛。

(二)汝窑
汝窑的窑址在今天河南省临汝、宝丰一带。

汝窑盛产青瓷,釉色十分匀净,并常有细小开片(瓷釉上的裂纹)。

汝窑的精品是入贡的器物。

(三)官窑
北宋的官窑窑址据记载是设在汴京(今开封),但具体窑址至今未发现。

官窑也以出产高质的青瓷而出名,但质色较深,极为润泽,质感如玉,釉面普遍带有疏密不一的开片。

(四)哥窑
哥窑在南方龙泉一带,与之并驾齐驱的还有附近的龙泉窑。

哥窑的主要特征也是釉面有开片。

哥窑的釉色有粉青和米色等。

(五)钧窑
钧窑窑址在河南禹县。

钧窑原属青瓷系统,它的釉色呈乳浊现象,有磷酸和还原铁结合的成分。

由于原料中的铜元素,经还原焰烧制而呈现出绿或紫红色斑(这一变化被称为“窑变”),打破了青釉的统一色调,形成妍丽的艺术风格。

(六)磁州窑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一带,是典型的民间窑场。

磁州窑产瓷以白瓷和黑瓷为主,也烧制三彩瓷器。

磁州窑瓷器的瓷面装饰丰富多彩,其中以白地黑花最为典型,所用图案往往是民间精彩的绘画资料。

二、辽夏金
(一)辽
辽地使用的陶瓷有两类,一类从北宋输入,另一类则是当地生产。

白釉的风靡是辽瓷的一大特点。

此外,便携器物的盛行以及用陶瓷模仿其它材质也是辽代陶瓷工艺的重要特点。

(二)西夏
西夏也拥有比较发达的陶瓷业。

从各地出土的西夏器来看,它们多粗朴豪放,白釉、黑釉是最常用釉色,刻花、剔花是主要的装饰手法。

同样,宜携带的器形也是西夏陶瓷的代表器形。

(三)金
金朝的陶瓷生产起先主要依靠辽地的民间旧窑,产品质量不高。

后金人海陵王定都燕京,利用北宋的北方诸窑为其生产瓷器,这使得金的陶瓷水平提升许多。

唐代的青花瓷器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

在中国范围内,最早发现唐代青花瓷为1970年代,在对江苏扬州唐城遗址的发掘中陆续出土了唐青花残器(片),解决了“青花瓷”最早是在唐朝还是宋朝出现的争论。

青花瓷
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2.1.6 明清时期
明代:制瓷业走出了元代的低谷。

陶器制作方面,逐渐出现新的风格,琉璃和珐花制品的日渐繁荣,成为中国古代陶器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瓷都”。

明代陶瓷生产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以吹釉代替蘸釉,以陶车旋坯代替竹刀旋坯。

陶瓷品种繁多,大如龙缸,薄如卵幕,陶瓷工艺进入了一个发展高潮。

清代的陶瓷产地虽然十分广泛,但和明代一样,代表整个时代水平的仍是瓷都景德镇,而景德镇由于在明末遭兵火被毁,其制瓷业的完全恢复晚至康熙时期。

清代瓷器的生产,除景德镇外,几乎遍及全围各地,其中最有特色的有以下几种:陕西青花、博山黑釉、广州广彩等。

清朝陶器的烧制,其生产状况和工艺水平主要集中反映在宜兴的紫砂器和广东的石湾窑所出产品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