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关系认识

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关系认识

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关系认识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是否矛盾?1,不矛盾。

2,发扬传统文化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了解,继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肯定。

3,而引进和借鉴西方文化是辩证的对待外国先进文化,我们要去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味的抵制西方先进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

4,发扬传统文化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既有它优秀的地方,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优秀的地方是得发扬,不足的地方也得改进。

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史悠久而深厚的,讲仁德、重信义、孝长者、尊老者、护幼者、要爱国……这些优秀的传统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优良培养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的。

但是在传统文化却是经历了上千年的封建社会,这些传统文化必然有着封建社会的烙印,就像保守、专制、迷信、歧视女性等一些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已经阻碍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正常发展,必须得给予革新!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正好可以弥补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开放、民主、尊重女性等,正因为一批批有革新思想的人领导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等革新运动,使中国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出现了新局面,使中国适应了世界的发展,促进了自己的进步。

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本国传统文化和外国先进文化,不要一味自信,也不要一味崇外,使自己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使自己的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使自己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好。

所以,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如何处理好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篇开头的第一句话。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处理好批判、吸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寻找扬弃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理论课题与实践课题。

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传统。

一般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有着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如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进取精神、强调只有真实的才是美好的,这种价值取向使得西方文化不断处于永恒的冲动和超越之中;与此相反,在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构成中,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观念的体现),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等,此种价值取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很大的惰性,它所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途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判断总是与事实判断相脱节,而与伦理道德观念紧密相联,契合为一,就是说,美的东西总是与善的东西相联为一体,只有善良的,才是美好的。

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组合形式,导致中西方思想文化中非常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思维方式:一方是对自然本体的追求,一方是对社会人生的探讨;一方是纯知识体系的建构,一方是道德规范原则的叠加;一方是理论性思想的突破,一方是直观性思维的构想。

两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特征十分明显。

通过这种简单的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倾向。

不管是东方传统文化,还是西方传统文化,都是动态文化。

传统文化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观念之流;不是静态的积淀物,而是动态的价值取向,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

传统文化,必定在社会机体组织及人的心理-生理结构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潜在的影响力,这些业已积淀为人的普遍心理-生理素质的因素时刻在规范、支配着人们未来的思想和行为,不具备这一特征,就不能划归到传统文化的范围。

文化形态的东西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必须通过两种途径(或形式):一是“民族凝聚的形式”,二是“个体转换的形式”。

这两种形式彼此呼应,构筑成一个稳固的文化观念传承体系。

当然,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不断,表现为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的冲突,是传统心理与现代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冲突,而不是物质层面上的冲突。

因此,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仅靠传统文化自身弱势繁衍生息是远远不够的,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消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新和升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不断为先进文化提炼新的精神因子、注入新的精神元素。

始终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以人为本,处理好批判和继承的关系。

积极进行文化整合,洋为中用。

高举科学与民主旗帜,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因此,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综合创新的办法,努力寻求传统文化向现代社会、现代价值观念转换、创新的有效途径,使现代中国在面临挑战的21世纪,能够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成果,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营养成份,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世界不同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中国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中国的文化得到了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遭到了压制和废弃。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佛教文化等等。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一时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著名的诸子百家: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11.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戏剧、建筑、宗教哲学、民间工艺、汉字汉语、中华武术、地域文化、民族民俗、衣冠服饰、四大雅戏、动物植物、古玩器物、饮食厨艺、传说神话、神妖鬼怪、传统音乐、中国对联、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秦始皇时期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建立。

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

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进言,说愚儒“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趋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私藏于民间的《诗》《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的部分,也有一些愚昧腐败的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识别文化中的好与坏,该是学习还是应该摒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的文化和文明。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明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推动和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相对独立力量,其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并被看成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而又系统阐发的。

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贡献,是对邓小平文化理论的新发展。

人类科学的文化理论产生于19世纪。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师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地表现。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着眼于“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性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论断。

江泽民强调,我们应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在这里,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崭新概念,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增添了新内容。

同时,江泽民阐发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雏形。

三、把文化的继承、借鉴、批判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要获得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批判的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有选择的借鉴外来文化,离不开综合创新。

也就是说,中国文化要实现现代化,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既有文化与新创文化之间的关系。

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条件下促进我国文化的迅速发展,江泽民不仅批判了民族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错误思潮,还从方法论角度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要把继承、借鉴、批判和创新等方式方法结合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党对社会主义文化究竟如何实现借鉴、继承、批判和创新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在讲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时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

同时,还将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作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郑重提了出来。

党的十五大更加强调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