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音乐史 复习资料

西方音乐史 复习资料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1.古希腊乐器:里拉琴是崇拜阿波罗(理性)的仪式所用的乐器,阿夫洛斯管是崇拜狄俄尼索斯(感性)的仪式所用的乐器2.格里高利圣咏:定义:中世纪宗教音乐的核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圣咏,俗称“格里高利圣咏”或“格里高利素歌”。

它节奏灵活自由,没有伴奏的单声部歌曲,歌词来自圣经,用拉丁语演唱。

格里高利圣咏最终于8-9世纪时被固定下来,成为欧洲天主教礼拜音乐中统一的圣咏形式。

演唱方式可分为中齐唱、交替对唱和应答轮唱三种。

节奏:无重音、无固定节拍,由文字和自然音调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旋律风格可分为三种:音节式、纽姆式、花唱式。

谱式:采用四线谱。

3.罗马教会的圣咏可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

常规弥撒: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附有降幅经)和羔羊经。

继续咏:是圣咏中阿莱路亚的扩展段落。

旋律冗长,有多节歌词,除去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中间的歌词是两两相对的,即两节歌词的音节和重音格局完全相同,而且配以完全相同的旋律,形成a bb cc dd…n的结构`4.骑士阶层艺术体现了军人道德的人格准则:荣誉、忠诚和爱情。

骑士文化给予吟游诗人丰富题材。

中心主题:骑士与贵妇人的爱情。

5.游吟诗人发原于法国东南部经济和文化最为繁荣的普罗旺斯地区。

南部成为“特罗巴杜尔”北部成为“特伦威尔”。

南部使用卢瓦河以南方言“奥克语” 北部使用方言“奥依语”(后成为现代法语)6.德国的吟游诗人——恋诗歌手,社会背景与法国吟游诗人很相似,多为贵族和骑士,擅长吟诗作曲。

7.华丽奥尔加农:形式为素歌旋律在下方声部,被拖长值,上方旋律自由、活跃,多个音配以下方的一个音,形成华丽流动的花唱式风格。

其实质已成为衬托上方旋律的“持续低音”,13世纪后被称为“固定声部”或“定旋律”8.克劳苏拉:只有曲调没有歌词的复调短歌,以迪斯康特风格写作。

12世纪末,在原无词的上方声部填上歌词,就成了一种新体裁——经文歌。

9.13世纪后经文歌成为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最经典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的经文歌,最低声部是全曲的基础,称为定旋律声部,一般采用素歌旋律,处理成规律性反复的节奏型,另两个声部分别称为第二声部和第三声部,配以宗教性或世俗性的不同歌词。

经文歌的重要特征是:各声部的旋律线条的独立性以及在不同声部的运用不同歌词。

10.圭多——法国修道士,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用几条平行线来记录音高的方法,建议用三条或四条线来记谱,这就是中世纪被广泛运用的纽姆四线谱,是今天五线谱的前身11.14世纪在法国处于巅峰的新音乐被称为"新艺术".它的标志是:相对于有量音乐的三等分的"完美节拍"将音值分成相等两部分的二等分法(不完美节拍)已经可以接受12 .马肖——法国诗人、作曲家、教士和政治家。

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

《圣母弥撒曲》是他唯一的存世的弥撒经文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最早为常规弥撒写作的完整复调配乐之一,也是最早由一位作曲家独立创作的弥撒曲之一。

马肖的《圣》将常规弥撒的5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构思的,并且通篇都有他一个人独立完成,而不是有几个作曲家分头创作再集结而成。

13 .弗兰切斯特.兰迪尼——14世纪意大利“新艺术”代表人物。

他终生侍奉教会,但他留存下来的154首音乐作品却都是世俗音乐,除四首牧歌和一首狩猎歌外,其余全部都是巴拉塔(舞歌,用来伴舞)14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织体是复调音乐。

常被称为“无伴奏合唱音乐”的黄金时期。

音乐与语言的结合是这一时期的一股热潮。

“绘词法”是当时作曲家中流行的手法,即用音乐描绘特帝国的歌词形象的表达手法15.15世纪上半叶,勃垦第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的中心。

迪费是当时的代表人物。

他的音乐融合的法国的“新艺术”的传统,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以及当时在勃垦第的英国人邓斯泰布尔的影响。

他的《圣修弥撒曲》属于“完全弥撒曲”(常规专用弥撒都有)采用定旋律弥撒。

他的贡献:开创了用世俗旋律作为弥撒曲旋律的先河。

16.弗兰德乐派是勃垦第乐派的直接继承者。

兴起于15世纪中叶绵延100多年。

佛兰德乐派作曲家的主要创作在宗教领域集中于弥撒曲和经文歌,在这两大体裁中产生的变化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演变的重要标志。

17.世俗领域的歌曲体裁种类多种,最具代表性的是意大利的牧歌、法国的尚松、和德国的利德,由三至五个声部组成,有纯人声的,也有包含器乐的,旋律借用或模拟流行歌曲,用严谨的对位方式写作。

18.在佛兰德作曲家手中,复调技术获得了高度的发展,使15——16世纪成为复调音乐的鼎盛时期。

19约翰内斯.奥克冈,佛兰德乐派第一代作曲家代表。

弥撒曲14首,经文歌10首和尚松20首奥克冈在作曲上的独具匠心,更多体现在弥撒曲和经文歌中使用的卡农技巧。

卡农,在复调音乐个声部之间进行精确或自由模仿的手法。

20.若斯坎.德.普雷是佛兰德乐派和文艺复兴中期最伟大的作曲家,被称为“音乐之父”。

18首弥撒曲,100多首经文歌和70多首尚松他有别于同时代作曲家最突出的一点是,他着力在音乐中表现情感,使词曲关系更为协调。

21.克劳迪奥.蒙泰威尔第,16世纪末意大利牧歌最杰出的作曲家。

是文艺复兴晚期伟大的牧歌作曲家,又是巴洛克早期出色的歌剧作曲家。

2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家(德国),也是音乐家认为“音乐应该具有仅次于神学的地位和最高的荣誉”。

路德教在音乐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众赞歌”的新教圣歌样式。

路德的众赞歌《我们的主食坚固的堡垒》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23.16世纪末,众赞歌越来越倾向于“康兴纳风格”,即众赞歌配曲为简单的和弦式,节奏方整,旋律在最高声部。

24.16世纪初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给罗马教廷以沉重打击。

天主教会内部整顿。

帕莱斯特里纳是这一时期代表人物,他写作的音乐不试图创造新方法,只是将旧有的方法加以提炼,以符合教会对于复调音乐的限制,被后世称为“古风”的代表,他的音乐,是臻于纯熟的文艺复兴复调音乐的典范。

25.威尼斯乐派的创始人,佛兰德作曲家阿德里昂.维拉尔特是最早写作16世纪中期典型的复调牧歌和器乐中牧歌和器乐重奏的复调利切卡尔曲集的作曲家。

26 乔瓦尼.加布里埃利.(威尼斯乐派)创造了真正的“协奏(唱)曲”,被称为“配器法之父”27.意大利歌剧再整个巴洛克时期占据重要地位。

歌剧诞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的佛罗伦萨。

第一步完整保留的歌剧是由里努契尼作剧,佩里作曲的《优丽狄茜》。

这是一部体现戏剧上“拟古”音乐上实验当代“新音乐”力量的作品。

“新音乐”指“单声音乐”风格。

单声音乐仅用通奏低音伴奏是一种清晰简朴的主调风格。

通奏低音是巴洛克时期常用的一种记谱和演奏方式。

作曲家只写出旋律和低音声部,低音上方或下方标以数字以及升、降记号,表明于旋律的音程关系所以又叫数字低音。

28.1607年在意大利的曼图亚宫廷上演的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剧情与佩里的《优丽狄茜》相似,被评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歌剧。

29.巴洛克时期的大型声乐体裁主要有清唱剧、受难曲和17世纪——18世纪上半叶的宗教康塔塔。

形式结构均受到歌剧影响,但各有源头。

30.清唱剧是“为宗教歌词”所作的长篇配乐,由独唱、重唱、合唱及管弦乐演出。

音乐形式和风格接近歌剧,有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器乐前奏和间奏,表演方式却是音乐会式的,通常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

31、即兴风格体裁:18世纪才出现这些即兴体裁与逻辑性很强的风格组合成套:托卡塔与赋格、前奏曲与赋格。

(巴洛克常见)32、赋格:是一种模仿复调为基础既严谨又灵活的形式;明确的调性布局;灵活生动的节奏。

33、巴洛克音乐处于鼎盛时期之际,古典风格已经开始萌发。

前古典(1730——1750)时期三种不同的风格:源于意大利喜歌剧的新风格、源于法国的华丽风格、源于德国的情感风格34、多梅尼科.斯卡拉蒂意大利作曲家,著名歌剧作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之子。

最重要的是555首键盘奏鸣曲。

35、首,古典主义思想的影响,意大利作曲家开始对正歌剧进行改革,综合了意法两国的成就,是歌剧改革一开始就有了国际性的特点。

格鲁克(德国作曲家)是改革的代表人物。

他的观点:音乐的功能是为诗歌服务的;避免毫无意义的炫技;音乐应与诗歌恰当配合;任何时候都要朴素自然。

36、奏鸣曲式包含三个部分:1.呈示部有两个各相互对比的主题(称为主部与副部)分别在主调和属调;2.展开部将已有的主题材料通过转调加以发展,达到高潮,体现矛盾的戏剧性冲突;3.再现部再现呈示部的主题,副部作调性服从,回到主调。

4.有时可有引子或者尾声。

37.奏鸣曲作为多个乐章的套曲,可包含3——4个性格对比的乐章。

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慢速的中间乐章有如歌般的语汇;慢乐章与终曲之间有时插入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终曲,常常采用回旋曲或奏鸣曲回旋式37、古典协奏曲结构特征:保持巴洛克独奏协奏曲常见的速度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第一乐章为双呈示部,突出乐队与独奏乐器之间的对比;第一乐章尾声前独奏乐器的华彩乐段;第二乐章一般抒情深沉,经常出现歌唱般的悠长旋律;终章快速活泼,常带舞曲风格。

莫扎特的协奏曲是古典协奏曲的典范。

名词解释(巴洛克时期主要音乐家)1.蒙特威尔第1561——1633意大利作曲家,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牧歌和《奥菲欧》、《阿里阿德涅》等12部歌剧。

牧歌的创作历时50年,跨越了16——17世纪,体现了音乐风格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的转变。

他的歌剧创作强调“激情风格”,强调旋律的作用,大胆使用不协和音响,转调十分自由。

他扩大了乐队的编制,倡导了新的表现手法。

歌唱中出现花腔。

他的创作对后来声乐和器乐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科雷利1605——1713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

1666年到博洛尼亚学习,收到该乐派避免夸张技巧,注意结构平衡和表达明晰优美的风格影响。

他从未写过声乐作品,而以5套奏鸣曲和一套协奏曲对巴洛克的室内乐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为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他对意大利小提琴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

3. A.斯卡拉蒂1660——1725 那不勒斯歌剧的代表性作曲家。

他是重要的正歌剧作曲家,创用“返始咏叹调”、“带伴奏的宣叙调”,改良管弦乐队编制,确立意大利歌剧序曲(交响曲的前身)的格式。

由速度快——慢——快三部分组成。

4.维瓦尔迪(1678——1741)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

主要成就在于器乐领域,特别是完善了巴洛克独奏协奏曲的典型形式5.库伯兰1668——1722法国作曲家羽管键琴演奏家。

库伯兰的作品有明显的贵族趣味,又是典型的法国风格,特别是于绘画中的洛可可风格相对应。

6.关于协奏(唱)风格:最早出现于16世纪末威尼斯乐派;协奏曲是由几个乐章组成的套曲,有坚实的低音和华丽的高声部,强调各乐器组之间的对比竞争,又组成统一的音响体;巴洛克协奏曲有3种不同组合形态:大协奏曲:将乐队分成两组,强调小组与大组乐器之间的对比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2、4、6都是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乐队中的各乐器既起到独奏组作用,又组合成合奏,强调互相之间的对比竞争,具有协奏风格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3、6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