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善待孩子(修改版)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善待孩子(修改版)

第二版:教师天地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善待孩子
最近几年,幼儿园时有骇人听闻的虐童事件发生。

我不禁要问,是什么让那些教师丧失了理智?究其原因,我认为,不仅仅是教师的情绪自我管理能力差,更重要的是教师缺乏爱。

正如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幼儿园教师是一个神圣并充满爱的职业,每一个幼小的生命只有得到爱的充分滋润才能茁壮成长。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善待孩子。

用爱的正能量,赋予孩子前进的动力,赋予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尊重孩子,从认可开始
在一个美术活动中,我请孩子画自己的小手,大部分孩子勾画出了自己的左手,而且涂上了十分漂亮的颜色。

浩浩他一个人是把左手压在白纸上描出轮廓,然后,把整只手涂成了黑色,见此,我蹲下来问他:别的小朋友都画的彩色的手,为啥你要涂成一只黑手呀?多次开导他,他一直不说话,我猜测他是怕老师批评他,不敢说。

于是,我继续鼓励他:没事儿,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的?他依然不吭声。

我对他说:浩浩,老师猜测你画的是手的影子,对吗?他点点头说:恩,我画的是手在玩儿影子的游戏。

我连忙夸他:你的观察真仔细,画得很好,继续加油哦!这件事已经过去好多年了,我却一直记得。

因为,浩浩在我的引导鼓励下,绘画方面表现突出,常常给我和孩子们带来惊喜。

后来,他自己创造的作品获得省、市幼儿绘画组一等奖。

正是我发自内心的接纳他的想法,认可他的画儿,才培养了他的自信和个性。

从那以后,让我更加深刻懂得了,爱一个孩子,就要接受孩子真实的想法,认可他的创造。

在《指南》的艺术领域中强调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

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

是的,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我们老师要充分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

理解孩子,倾听很重要
在幼儿的保教过程中,由于班额过大,我们幼儿老师时常扮演的是抛球者的角色,给予幼儿的大多是命令和任务,只希望孩子能接住球,接好球,而较少顾虑孩子们在想什么,有什么需要。

和孩子之间的交往缺乏倾听和交流,尤其是执教公开课的时候,会更加担心——如果孩子的兴趣偏离教师预设的目标怎么办?如果他们不喜欢玩教师投放的材料怎么办?如果他们的回答超出教师心中的答案怎么办?我们老师害怕自己的控制力在儿童的世界里失重。

然而,要想真正的了解每一个孩子,我们老师必须做一个用心的聆听者,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

曾经的一次赛课经历,让我对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是一次音乐赛课,当时是借班上课,孩子不熟悉。

活动中,导入环节孩子们比较感兴趣,到了看图谱打节奏环节,有孩子说:“是啥子哦?看都看不到”,由于图谱是贴在一块大黑板上面,搬动很麻烦,担心影响上课的时间,我也就没有理他。

后来,要求全体幼儿听音乐拍蚊子的动作时,好多孩子发出“嗡嗡嗡”的声音,啪啪啪乱拍,最终,这节课以失败告终。

尽管我课前准备充分,预设问题,找出策略。

但是,为什么会那么糟糕呢?课后,我认真反思,都是因为没有倾听孩子的想法,就没有顾虑到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如果,当孩子提出看不见时,我能够立即解决问题,比如说请他站上来,或者把图谱往前再移一下;当孩子们发出“嗡嗡嗡”的声音时,我不应该一味强求她们只听音乐,不出声。

失败告诉我,任何时候,我们老师都要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愿望,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促进孩子愉快学习。

有一次,我听见孩子们在美术区角活动中讨论,电视里面唱戏的脸是不是用水粉来画的呢?在全市美术赛课活动中,
我便设计了大班美术活动《化妆
舞会》,孩子们大胆用水粉在脸
上作画,画得各具特色,还有的
两个孩子相互画脸,自由自在,
随心所欲,每个孩子都体验到了
成功和喜悦。

最终,这节美术课
打动了全场评委和观众,荣获了
一等奖的好成绩。

我深深的感受到:一个能听到孩子心声的老师是幸福的,而能掌握倾听艺术的老师更是智慧的。

我和孩子们的交谈中发现,她们很想念以前的幼儿园。

究其原因,以前的幼儿园玩具更多,经常玩游戏。

在教学中,我克服大班额的困难,经常陪孩子玩有趣的游戏,比如“萝卜蹲”的游戏,刚开始,请几个孩子上台表演,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

孩子熟悉玩法后,选择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分组分角色,这样子,全班的孩子都能参加。

孩子们自己商量角色和玩法,我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想法,接受他们的建议,随时改变游戏规则。

又比如:在音乐游戏“围个大圆圈”中,孩子们边唱歌边围成一个大圆圈,再变成智力游戏“造皮球”,为了减少孩子等待时间,音乐游戏我改成两个圈,很快,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了。

每一次游戏,孩子们积极参与,非常愉快,我也很高兴。

孩子们一见到我走进教室,欢呼雀跃,都会迫不及待地问我:“陈老师,今天又玩什么游戏?”一次次的倾听与对话,使我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捕捉契机,愉快地开展保教工作,孩子们也在这种理解和信任中,充满自信、聪明能干!
实施《指南》的原则之一就是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作为老师,我们要珍视游戏和日常生活的独特价值,尽力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作为园长,我会一切以儿童为主,竭尽所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幼儿享受幸福童年。

善待孩子,耐心是关键
《指南》中明确提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

实践中,我发现乖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老师是打从心眼里喜欢他,时时刻刻关注他、照顾他、表扬他。

然而,对于一些比较调皮的孩子,个人卫生及习惯较差的孩子,同事们似乎并没有这般耐心。

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爱,更需要我们善待她,因为他们有苦恼,甚至与自卑。

他们的心,有更多需要被人理解的东西。

我们老师爱这样的孩子,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牺牲一些时间,花费一些精力。

但是这种爱更有价值,更为人称道。

或许这种爱,未必一定能在学习上显出效果来,但是它使人心热,
使人不再陷入消沉痛苦,从而产生积极的效果。

记得我班孩子思杰,他是从小班调到我们大班的,性格非常怪癖,大班第一期什么都不会,且样样没兴趣,跟他说话,他永远就只会点头、摇头。

最让人头疼的是他早上入园时经常闹情绪,不管我们老师怎么哄他,哭闹的厉害。

有时在地上打滚,有时还要打老师,甚至有的时候他会自残,使劲儿咬自己的手背。

一年来在他身上倾注了我的爱和我的教育,我时刻都在关注他。

为了培养他的自信,打开他的心结,我开始鼓励他自己独立做事,有时我心里也会很着急,但理智告诉我,如果一批评,他会更不知所措,因此我必须耐心、耐心、更耐心。

很多时候,我把自己的早餐分给他吃,让他跟我一起为班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和他聊聊家里的情况。

“润物细无声”,思杰他一天天地进步了,一天天地长大了:高高兴兴入园,老远就喊“老师好!”他对自己更有信心了,活动时还常常举手发言呢!是什么力量使他转变的呢?那是爱的力量!我们老师只有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真正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成为孩子们最要好的朋友和玩伴,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

2012年9月国家教育部出台《指南》以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指南》的热潮。

我们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学习《指南》、解读《指南》、践行《指南》最重要的前提必须是热爱这份事业,热爱我们的孩子。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是的,不仅聪明的孩子要爱,特殊的孩子我们更要爱。

只有我们心中有爱,才能真正地去尊重孩子,认可孩子;才能充分地理解孩子,倾听孩子;才更能耐心地去善待孩子,培育孩子,让孩子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撰稿人:陈艳玲)(备注:第二版和第三版所有的撰稿人嵌入在一个蝴蝶图案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