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季云杰教学背景:本专题涉及到的文化问题、传统问题对于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对于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有意识的把社会现实问题引入课堂,希望促发我们思考,指引我们的行为,比如说有关传统文化的复兴,如何认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如何辩证认识传统文化的优劣等。
教材分析:这既是一篇学术论文也是一篇议论文,理论性比较强,(高一学生作文的训练重在议论文)对于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对教学内容作了大胆的取舍,把教学重点放到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概念,再通过概念的理解来帮助我们指导实践。
对于文章的语言了、论证的方法没有详细展开。
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法。
问题探讨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方式之一,侧重于“探讨”,主要指向文本的探究意识,借助预设核心问题引发思考,掌握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不仅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其实践性,而且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和探究能力。
问题探讨是本课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此我结合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预习作业一.利用互联网搜索有关传统文化的材料以及有关传统文化的热点问题。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媲.美烙.印昙.花攻讦.钳.制蜕.除有史可稽.三.解释1.应运而生2.时过境迁3.昙花一现4.明日黄花5.销声匿迹6.孤芳自赏7.一蹴而就8.斑驳陆离四.思考问题1.理清全文的结构。
2.完成表格五.课堂训练请在画线处给下文补写一个揭示文章主旨的结尾。
法国著名的将军狄龙在他回忆录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战期间的一次恶战,他带领第八十步兵团进攻一个城堡,遭到了敌人顽强抵抗,步兵团被对方火力压住无法前行。
狄龙情急之下大声对他的部下说:“谁设法炸毁城堡,谁就能得到1000法郎。
”他以为士兵们肯定会前仆后继,但是没有一位士兵冲向城堡。
狄龙大声责骂部下懦弱,有辱法兰西国家的军威。
一位军士长听罢,大声对狄龙说:“长官,要是你不提悬赏,全体士兵都会发起冲锋。
”狄龙听罢,转发另一个命令:“全体士兵,为了法兰西,前进!”结果整个步兵团从掩体里冲出来,最后,全团1194名士兵只有90人生还。
六.拓展阅读六小龄童:“猴王精神”值得借鉴六小龄童财大演讲批评恶搞《西游记》现象“即使是斯皮尔伯格请我演孙悟空,我也会向他开出一个条件:改编不能触及原著底线。
”昨晚,“美猴王”六小龄童在上海财大面向千名学生畅谈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护观”,再次向恶搞名著《西游记》的行为提出批评。
在昨天宣讲会的提问环节,“美猴王”被大学生“将了一军”。
有学生说:“恶搞版的《西游记》能让人放松、快乐,像《大话西游》,年轻人就很喜欢,恶搞有什么不好?”对此,六小龄童表示,改编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是要本着弘扬民族文化的出发点,像“孙悟空和妖精谈恋爱”这类恶搞是对文化的玷污。
在他看来,此前日本和美国版的西游记拍得就很不好,没人看,原因就是改编者不了解原著,不了解传统文化。
“迪斯尼拍过《花木兰》,我觉得改编得很不好,如果他们以同样的思路来拍《西游记》,一样会不及格。
”六小龄童还提炼出“猴王精神”这个概念:“‘猴王精神’就是永不言败、不屈不挠、勇敢机智、乐观向上,现在的大学生虽然很聪明,但是对于传统的中国文化遗失得过于严重,与社会和家庭缺少足够的沟通,有的承受力很脆弱,有的甚至因为压力选择轻生,但是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压力够大吧,在取经路上有八十一难,即使是孙悟空对付不了的妖怪,他也没有退缩,而是想办法克服它,最后才取得真经。
”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朝阳文化”何永亮近年来,我国申报联合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神州大地文化遗迹星罗棋布、熠熠生辉、举世瞩目。
但与此同时,在年轻一代中,多少有些淡忘了优秀传统文化。
郑和航海600周年的时候,有家长问孩子:郑和是谁?孩子答道:郑智化的哥哥,也可能是郑少秋的弟弟。
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的老教育家斯霞,生前面对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道出了自己的担忧:“今天的青少年对祖国的历史文化知道得太少。
”传统文化蕴藏着民族的核心价值。
从《诗经》中“载驰载驱”“我心则忧”的许穆夫人,到《楚辞》中“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从“日省三身”“君子慎独”的孔子,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孟子,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从对祖国山河“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深沉热爱,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的庄严责任,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为建设一个繁荣、文明、和谐的中国而发愤励志、努力奋斗。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有一句话:“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是陈列在历史遗址中以供旅游,更不能淹没于故纸堆中,尘封于学者教授的案头前。
它的价值在于传承与弘扬,只有让青少年参与其中,才能避免断层,焕发活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报告中,既主张“了解各种社会,接受多样性”,也倡导“文化的归属感”。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历史上的“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都是国力强盛时期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从青少年做起,普及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特别是倡导青少年用心学习和体会历经岁月淘洗、成为千古绝唱的古典诗文和传统艺术,还有那些“润物细无声”的节庆和民俗。
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局限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夕阳无限好”,而是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朝阳文化”。
向日本人民学习日本大地震,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刚刚经历汶川大地震不久的中国人的心。
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面对大自然的灾难,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人”。
看着电视上那些以前只在灾难片只有用特技手段表现才能出来的可怖场景,我的心阵阵抽搐。
那一刻,我几乎忘记了遭受灭顶之灾的是日本人,我只觉得是整个人类在受难。
但是,在网上,我在我的周围,为数不少的人——而且是很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者”,对日本大地震幸灾乐祸:“哈哈,小日本呀,你也有这一天!”“报应!”“活该!”……今天傍晚,我郊游归来去理发,邻座一个年轻人正在兴奋地说着日本大地震:“才死几百人啊!都应该把日本人都震死!”“还给我们争钓鱼岛,哼哼,总算遭报应了”我有点听不下去了,便说:“两码事恐怕得分开。
钓鱼岛是钓鱼岛,地震是地震。
”他一愣,不说话了。
正在我头上操作的胥师傅说:“对头,人家日本人也是人,我们要有点起码的同情心嘛!”我继续说:“日本不但当年侵略中国,而且至今还做了一些对不起中国的事,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对他们遭遇大地震幸灾乐祸的理由。
那年汶川大地震,日本救援队是最早到达中国地震灾区的外国救援队之一。
”我说这话的时候,眼前还浮现出三年前那张感人的照片:日本救援队细心地包裹好中国受难者的尸体后,全体肃立,向死难者致敬。
但是,这次面对日本的九级地震,少数中国人却幸灾乐祸。
尽管只是少数中国人,但整个中国在丢脸!甚至可以说,这次一次,我们,或者说,至少某些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国人,其实又输给日本人了。
从现在媒体的报道上,我看到了日本和我们一样的表现:一样的教师保护学生,一样的“人民子弟兵”英勇抢险救……同时,通过许多国家的媒体,我还知道了日本和我们“不一样”的表现。
这些“不一样”真让中国人羞愧。
一个华媒记者和许多日本人一起从八楼往下撤下来后,写道:“公司在8层,摇晃非常厉害,大家互相紧随其后,鱼贯而下。
整个撤离过程并没有人出现过度惊恐的状态,甚至记忆中都没有人大声喊叫。
”每个电话亭前都站着向家人保平安的人,让我感动的是,他们没有争先恐后,哪怕是成百上千人,大家都安静地排着长队。
没有一个人扰乱秩序。
公交车站前,S形的长龙蜿蜒了数百米,没有人知道队伍最后在哪。
没有工作人员维持、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如此自觉地排队。
地震发生后,日本三得利公司立即宣布所有贩售机免费供应,在街上渴了只要在自动贩售机上按鍵即出饮料;饿了,日本的711全部免费提供食品;累了,大超市开放给你避难;需要报平安,公众电话免费;听不懂日语,日本NHK电视台轮流用日语,英语,中文,韩语等五个语种,发布有关最新震情和可能发生海啸的地区并教你怎么避难。
街上的一些下水道在震后马上开通,立即变成了简易的厕所;无微不至的一些细节都让你感到只要我们一起,地震也没有那么可怕。
几百人在广场避震,结束之后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拿来一些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
接来电线放收音机,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垃圾也没有留下。
躲在各种避难所的人们,都是坐在楼梯两侧,确保中间畅通。
在大街上避难的行人也都井然有序的站在道路两侧尽量不阻碍交通。
NHK报道国内自然灾害导致的伤亡事件,从来不会在电视上播放血淋淋的场面。
国外的灾害新闻中如果包含这样的画面,播放时要经过决策层讨论。
在报道遇难者时,遇难时的惨状绝不出现,采用的照片总是微笑的画面。
……类似的文明细节,还有很多很多。
对于日本侵华历史,我至今铭记在心。
对于为数不少的日本人至今否认侵华历史,而且老在钓鱼岛问题上有些小动作,我当然也无比愤慨。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日本现在的确比我我们强大——而且远不仅仅是经济方面。
一百年前,鲁迅所说的“改造国民性”,远远没有完成。
一.导入新课: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从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进行理性的分析。
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
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个时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值得反思的命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二.作者简介: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学者。
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
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三.整体感知:阅读全文,列出提纲。
一.引出论题:传统二.传统文化三.文化传统四.传统的两重属性本文是一篇关系型论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剖析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与联系,阐明怎样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
传统是一个总题,它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表现形态又有着两种方式——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作者在分论以后,又合起来谈传统的两重性。
四.文本研习:1.文章开头部分就用一个句子点出了这两者的差别之大。
同学能否找出来。
明确:蜜蜂和蜂蜜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