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运移.PPT
(二)二次运移的动力和阻力
动力:构造应力、浮力、水动力、扩散力 阻力:毛细管力、吸附力、水动力
13
1、构造作用力
由地壳运动造成的各种地质 构造应力。
(1)构造应力促使岩层变形或变位, 驱使地层中的流体发生运移。
(2)构造作用力为油气二次运移创 造了有利条件。
14
2、浮力
15
3、水动力
(1)压实水动力
第三节 油 气 运 移
1
石油和天然气在地 壳内的任何移动都可称 之为油气运移。
2
阶段的划分:
初次运移 :
石油和天然气自 生油层向储集层的运 移。
油气二次运移:
石油和天然气进 入储集层以后的各种 运移。
3
油气二次运移
包括油气在储集层孔隙中的运移、 油气沿断层、裂缝和不整合面的运移、 由于油气藏破坏而使油气重新分布的运移。
准噶尔盆地
运移距离(公里)
一般
最大
小于40
小于40
60
小于20
30
小于10
15
小于10
20
5~20
30
30~50
80
20
(五)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
开始时期:初次运移之后发生 主要运移时期:
生油期后第一次大规模构造运动时期 或主要生排烃期后构造相对活动时期
21
22
6
1、压实作用
指生成油气的沉积物质在上覆沉积 负荷的作用下,孔隙缩小,其中流体逐 渐被排出的作用。
沉积物的体积密度不断增加↑,孔 隙度不断减少↓,孔隙中流体不断被排 出。
7
2、水热增压作用
由于温度升高、水体膨胀、 压力增加而引起流体运移的作用。
流体运动的方向: 地温高的地区→地温低的地区
8
3、粘土矿物脱水作用
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等粘土 矿物不同程度的含有层间水,蒙脱石含水最多。
在地层的一定深度范围内,由于热力作用, 蒙脱石将失去层间水而转化为伊利石。
4、甲烷气的作用
9
5. 其它作用
渗析作用 毛细管压力 扩散作用 碳酸盐岩胶结和重结晶作用
10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较大孔隙、微层理面、构造裂缝与断
4
一、油气初次运移
(一)相态
1、水溶相运移 ①油气溶解在水中呈分子溶液,水作为油气
运移的载体进行运移。 ②胶束溶液
2、游离相
油气以原有的相态随水一起运移。石油初次运 移最重要的相态,呈分散状或连续状。
5
(二)主要动力
1.压实作用 2.水热增压作用 3.粘土矿物脱水作用 4.甲烷气的作用 5.其他作用
水流方向呈离心状,主要是由 盆地中心流向盆地边缘,由深处流 向浅处。
(2)重力水动力
水流方向呈向心状,一般由盆 地边缘流向盆地中心。
16
(三)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
连通孔隙
基本 通道
裂缝 断层 不整合面
17
(四)主要方向和距离
1.运移主要方向 油气沿着渗透性最好、阻力最小的路 径运移 盆地中心→边缘或中央隆起带 深层→浅层
18
2、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
一般情况下:海相盆地中油气运移距离较大 陆相盆地中油气运移距离较小。
横向:几米—上百公里;垂向:几米—几千米
影响因素:运移通道、运移动力、圈闭及盖层 的有效性、盆地规模等
一般:大盆地、海相盆地较长19源自我国部分含油气盆地油气运移距离
盆地名称
松辽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渤海湾盆地 江汉盆地 南襄盆地 酒泉盆地
层、微裂缝、缝合线、有机质或干酪根网络。
低成熟-未成熟阶段:孔隙和微层理面 成熟-过成熟阶段:微裂缝为主
11
二、油气二次运移
石油和天然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各 种运移。
①油气在储集层孔隙中的运移 ②油气沿断层、裂缝和不整合面的运移 ③由于油气藏破坏而使油气重新分布的 运移
12
(一)二次运移相态
连续油相,连续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