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 100426410(2007)S120220203浅谈绿色包装李 礼(广西工学院管理系,广西柳州 545006)摘 要:绿色包装是在传统包装设计的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新理念,是解决环境污染严重的必然之举。
在比较传统包装设计的基础上,分析了绿色包装与传统包装的区别,探讨了绿色包装实施的对策。
关 键 词:包装;绿色包装;对策;天然材料中图分类号:T B484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52作者简介李礼(82),女,广西工学院管理系助教,武汉大学在读研究生。
包装在保护产品、提高物流效率、促进销售等发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商品流通不可缺少的部分。
由于包装要耗用大量资源,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破坏了环境也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世界公众及环保界的高度重视。
在20世纪80年代末涌现出了一个有效解决包装和环境问题的新理念———“绿色包装”。
1 绿色包装的概念和内容绿色包装(G reen Package),也称“生态包装”或“环境友好的包装”,指在商品包装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突出考虑了环境保护问题的包装。
即从原材料选择、包装品制造、使用和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均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完全以天然植物或有关矿物为原料制成、能循环和再生利用、易于降解、可促进持续发展的一种无公害的包装[1]。
绿色包装一般应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实行包装减量化(Reduce )。
包装在满足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条件下,应用量最少;二是包装应易于重复利用(Reuse ),或易于回收再生(Recycle )。
通过生产再生制品、焚烧利用热能、堆肥化改善土壤等措施,达到再利用的目的;三是包装废弃物可以降解腐化(Degradable)。
其最终不形成永久垃圾,进而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Reduce 、Reuse 、Recycle 和Degradable 即当今世界公认的发展绿色包装的3R1D 原则[2];四是包装材料对人体和生物应无毒无害。
包装材料中不应含有有毒性的元素、病菌、重金属;或这些含有量应控制在有关标准以下;五是包装制品从原材料采集、材料加工、制造产品、产品使用、废弃物回收再生,直到其最终处理的生命全过程均不应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公害。
可见,绿色包装是包装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绿色包装”应备的要求:材料节省废弃量少,节约能源和资源;易于回收和再循环使用;废弃物能用各种方法加工成新能源或新材料,不产生二次污染;材料可以在自然界降解不污染环境。
2 传统包装设计与绿色包装设计的区别[3]传统包装设计是粗放型的,它仅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寿命,而不考虑使用及产品废弃时对环境的影响,其生产模式是产品生命周期为“摇篮到坟墓”。
这种对能源消耗大,资源浪费、功能少、回收率小的生产模式,虽可取得经济一时的发展,但从长远利益看,它大量浪费了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如森林、矿石、石油等),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寿命结束后成为了固体垃圾,目前科技水平难以处理。
这种“杀鸡取卵”单靠增加投入消耗实现发展,而不惜牺牲环境的模式是不能持续的,它带来的后果必定是严重的,而老一代的科技工第18卷 增刊1 广西工学院学报 Vol 118 Sup 12007年6月 JOURNAL OF G UANGXI UN IV ERSI TY OF TECHNO LO GY J une 12007:2007012:190作者将成为“千古罪人”。
绿色包装设计是集约型的,它和传统包装设计的不同点是:产品从概念形成到生产制造,乃至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及处理各个阶段,都必须从根本上防止污染。
其生产模式为,产品周期为“生产到再生产”,着重点是再生而不是坟墓。
从经济学观点来看,叫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报酬。
其特点是尽量缩小产品体积,少占空间;考虑产品生产、使用、废弃时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产品零部件,使其易回收、易拆卸,部件或整机可翻新和循环利用,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3 实施绿色包装的对策绿色包装虽然是顺应环保要求而产生,但绿色包装在任何国家都无法通过市场来自发实现;而且包装越来越成为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实施绿色包装必须从绿色包装的法律调控、标准化、包装材料及包装方式等方面寻求发展对策。
311 加强法律调控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绿色包装的调控还很不完善,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制订绿色包装法规。
包装法规应该禁止或限制非环保包装材料的使用、强制包装物的重复使用和回收率,必须明确提出“谁污染谁治理,谁的包装谁负责废弃物处理”的原则[4]。
具体应涵盖如下内容:(1)对非绿色包装材料的限制。
一方面要制订法律禁止使用某些包装材料,另一方面,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使用再生资源,例如,对不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征收较高的赋税,对使用回收再生资源的企业给予减、免税的优惠等待遇。
(2)制订包装物尤其是运输包装物重复利用率和回收率的目标值,强制运输包装物的多次重复使用和再循环。
该目标值还应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环境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地修正。
(3)法规还应该明确包装产品和包装材料的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对包装物处理应承担的责任,明确对包装废弃物处理的收费原则,明确行业管理组织的职能。
通过法规和经济管理的手段,实现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再循环。
(4)参照国际惯例,建立健全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高起点开展认证工作,从包装材料、包装物回收、循环利用率、生产过程环保性等方面,制订认证标准。
312 加强物流包装的标准化工作物流过程中,仓储、搬运作业的对象往往是一个包集合体。
产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已影响到物流系统的效率和水平。
因此,物流包装的标准化不仅有利于绿色包装的发展还有利于物流作业效率的提高。
物流包装标准化的范围很广,涉及的内容很多。
仅仅从绿色包装的环境目的来看,应包括如下几方面的标准化[5]:(1)绿色包装材料标准及其性能标准的确定。
包装材料的绿色标准应该从材料本身的制备过程、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材料被废弃后的可降解性能和可再循环性能等方面全面考虑。
(2)包装容器结构及基础尺寸规格的标准化,亦即包装模数化。
容器结构和包装模数标准确定以后,各种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就必须按模数规定的尺寸进行包装,这样有利于小包装的集合。
如果包装模数能与仓储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协调、统一,将有利于仓储、装卸、运输等物流环节的协调和作业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另外,包装容器的标准化和系列化还有利于包装容器在更大的范围内的重复使用。
因而,可以促进包装物重复利用率和回收循环率的提高,从而降低包装对资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和废弃物处置费用。
(3)包装物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标准。
作为绿色包装,包装物的生产过程必须也是对环境无害的,应该遵循清洁生产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
313 包装材料和方式的选择()选择适度的包装设计。
采用“零度包装”、精简包装、采用可拆卸性包装结构。
适度的包装不仅有助于供应商降低成本,也减少了采购商的拆装和处理包装物垃圾的费用;122增刊1 李 礼:浅谈绿色包装1222广西工学院学报 第18卷(2)认真选择包装材料,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再使用和再循环价值。
尽量采用纸包装、玻璃、竹包装或“可降解新型塑料”等来代替原来的塑料包装,以保证产品使用后包装废弃物的合理再利用处理;①可降解塑料。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可降解新型塑料”具有废弃后自行分解消失、不污染环境的优良品质。
德国发明了一种由淀粉做的、遇到流质不溶化的包装杯,可以盛装奶制品,这项发明为德国节省40亿只塑料瓶,其废弃后也容易分解掉。
美国研究出一种以淀粉和合成纤维为原料的塑料袋,它可在大自然中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荷兰和意大利等国已立法规定某些塑料包装材料必须采用可降解塑料,有害环境的包装一律不得投放市场。
②纸。
由于纸制品包装使用后可再次回收利用,少量废弃物在大自然环境中可以自然分解,对自然环境没有不利影响,所以世界公认纸、纸板及纸制品是绿色产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治理由于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能起到积极的替代作用。
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和开发的纸包装材料有:纸包装薄膜、一次性纸制品容器、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的纸包装材料、可食性纸制品等。
③玻璃。
如果不含有金属、陶瓷等其它物质,玻璃几乎可以全部回收利用,某一颜色的玻璃中其它颜色玻璃碎片的含量有最大限值:①绿色玻璃中其它颜色玻璃的最大含量不超过15%。
②白色玻璃中其它颜色玻璃的最大含量不超过3%,其中棕色玻璃的最大含量不超过2%,绿色玻璃的最大含量不超过1%。
③棕色玻璃中其它颜色玻璃的最大含量不超过8%。
为此,必须加强不同颜色玻璃的分类收集,在一些发达国家,白色玻璃和彩色玻璃分别用不同的容器收集。
由于玻璃包装具有可视性强、易于回收复用优点,它已成为饮料等产品传统包装的主要容器。
④竹。
竹包装具有无毒、无污染、易回收等特点。
竹包装是指:竹胶板箱、丝捆竹板箱等。
中国是世界上木材缺乏的国家,但中国的竹林总面积和竹资源蓄积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
中国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竹包装已受到欧美及日本等国的青睐。
(3)包装物的标识图案和文字应体现绿色化,注明包装物的材料、用法以及回收处理方法,使包装物的使用和处理变得简单易行。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如何保护资源和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是实施可持续经济全球良性发展的基本战略。
我们期盼绿色真正成为21世纪迷人的色彩,绿色包装真正成为包装设计的未来。
参 考 文 献:[1]G eof rey J1L1F1Hagelaar,J ac k and G A1J1vander Voxst1Environmental Su pply Chain Manage ment:Using Life Cycle As2sessment to Structure Supply Chains[J]1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2,(4):399~4121 [2]Nagel,M1H1Environmental Su pply2Chain Ma nagement versus Life Cycle Analysis(LCA)Method Eco2Indicator’95:a RelativeBus iness Pers pective versus a n Abs olute Env ironmental Pers pective[J]1IEEE,2000,(3):118~1231[3]秦建春,常云红1浅议绿色包装[J]1中国环境管理,2003,(6):22~231[4]刘光复1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M]1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1[5]陈达强1提倡绿色包装设计[J]1包装工程,2001,(6):17~181(责任编辑 赖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