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甾类激素药物的生产

甾类激素药物的生产

黑根霉
CH3 C O HO
Rhizopus Nigricans ATCC 62276
O
O

新月弯孢霉(Curvularoa lunata)能将 Reichstein S化合物(简称化合物S, Compound S)一步转化成氢化可的松
CH2OH C O
CH2OH HO
新月弯孢霉
C O OH
O
化合物S
工业上通过生物技术来控制微生物选择性地 降解甾体边链以获得甾类药物的前体物。
生物技术控制途径
① 通过底物-甾体结构的修饰; ② 在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加酶抑制剂; ③ 通过诱变技术获得生化阻断突变菌株。
甾体激素 的生产工艺过程

甾体的微生物转化和一般的氨基酸、抗生 素的生产不同 发酵的产物不是目的产物,而只是利用微 生物的酶对甾体底物的某一部位进行特定 的化学反应来获得一定的产物。

发酵:将玉米浆、酵母膏、硫酸铵、葡萄 糖及水投入发酵罐中搅拌,用氢氧化钠溶 液调整物料pH值到5.7~6.3,加入0.03%豆 油,灭菌温度120℃,通入无菌空气,降温 至27~28℃,接入犁头霉孢子悬浮液,维 持罐压0.6kg/cm2,控制排气量,通气搅拌 发酵28~32小时。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 到5.5~6.0

甾体上羟化对化学合成而言是非常困难的, 除了C17位上通过化学方法能导入羟基外, 其它位置很难导入。
通过微生物羟化酶能非常专一地选择某个 碳位置上将某空间位置上的氢取代氧化成 原来空间构型的羟基。


如孕酮的转化中,利用黑根霉在温度不超 过320C时成功地实现了C11α羟基化反应。
CH3 C O
适宜的发酵条件主要包括



(1)搅拌 搅拌可增加传质和传热,可以增加培 养基的氧气供给,使氧气均匀分散而提高转化率。 (2)通气 可直接增加氧气的供给。有研究表明, 溶解氧量对诱导酶产生非常重要。 (3)前体半连续的加入 可以降低由于一次大量 加入所引起的毒性,也可减少由于发泡所引起前 体的损失。


投入底物氧化:发酵液体积0.15%的莱氏化合物S, 氧化48小时后,取样作比色试验检查反应终点。 提取:到达终点后滤除菌丝,滤液用树脂吸附, 然后用乙醇洗脱,洗脱液经减压浓缩至适量,冷 却到0~10℃,过滤、干燥得到粗品,熔点195℃, 收率46%左右 或用醋酸丁酯多次提取,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 之适量,冷至0~10℃,过滤、干燥得粗品,熔点 为195℃,收率为46%左右


生产过程

微生物生长和甾体的转化完全可以分开:
一般先进行菌的培养,在菌生长过程中累 积甾体转化所需要的酶


然后利用这些酶来改造分子的某一部位。
一、甾体的微生物转化生产流程
培养基 培养菌 液 离心 氧化甾体
(甲)
菌种
甾体基质
菌体
培养基
甾体基质 甾体的溶液(有机 溶剂) 或悬浮液(缓冲) 液)
氧化甾 体
3、混合培养进行反应是将具有1,2脱氢能力 和11β-羟化能力的微生物并用进行转化反 应。
(如果两种微生物单独培养,则必须将各过 程中的抽提产物转送到下面的工序,人力 物力消耗较大。如采用混合培养法,则可 省略抽提操作。)
影响转化的一般因素

生物转化的关键: 选择专属性高的微生物 控制适宜的发酵条件

精制:用有机溶剂重结晶法进行精制 用16倍左右的甲醇或乙醇重结晶,即可以 得到精制的氢化可的松,熔点212℃以上
存在的问题

生物转化反应的转化率较低,投料浓度亦 低,氧化的专属性不够理想,是氢化可的 松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国外在氢化可的松的生产中,用新月弯孢 霉在玉米浆培养基中将化合物S直接转化成 氢化可的松,11β-OH转化率可以达到65~ 75%,大大高于用犁头霉菌的转化率50%。
3、天然提取
微生物转化工艺的特点

① 可减少化学合成步骤,简化生产流程, 缩短生产路线。 如由黄体酮生产炔诺酮,利用微生物转 化,可以减少6步工序。
② 能提高产物的收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不同的菌种都会影响到产品的收率和成本, 菌种越优良,反应越向有利的方向进行。 采用生物转化,减少了生产步骤,从而也 降低了过程损失。 如19-羟基-4-雄烯-3,17-二酮转化为雌酮 采用化学法合成需要3步才能完成,产品得 率只有15%~20%, 采用微生物转化法,得率可达到80%以上。
(乙)
甾体微生物转化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微生物生长阶段
第二阶段:底物转化阶段

第一阶段:微生物生长阶段

它是将菌种接入斜面培养基或小米培养基 培养3~5d→将成熟的菌种细胞或孢子接入 摇瓶或种子罐,给予合适的温度、溶氧浓 度、pH值等条件培养,使其充分繁殖与生 长。培养时间的长短随菌种和环境而异, 细菌的生长期12~24h,真菌为24~72h。


由于生物氧化所用的菌种梨头酶菌的专属性不够 理想,成品中除氢化可的松(简称β体)外,还 生产11α-羟基化合物及表氢可的松(简称α体), 以及少量其它位置的羟基化合物和未转化的化合 物S 所以在霉菌氧化反应后,用醋酸丁酯提取到它的 粗品中,就有以上各种副产物,必须分离提纯。
分离原理:采用混合溶剂法进行分离,利用它们在 甲醇-氯乙烷混和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α体溶解 度较大,β体较小)而达到分离目的。 分离方法:粗品中主要为β体,并混有部分α体, 必须要分离精制,可以将粗品加入16~18倍含8% 甲醇的二氯乙烷溶液中,加热回流使全溶,趁热 过滤,滤液冷却至0~50C,冷冻、结晶、过滤、 干燥得氢化可的松
四、甾核及边链的选择性降解机理
具有生理活性甾体类药物的基本母核目前 都是从高等动植物中获得 首先必须有选择性地对其边链进行降解。 化学法选择性差,产率低。目前,多采用 微生物转化法。



甾体药物的天然资源



薯蓣皂苷元(约占60%) 豆甾醇(约占15%) 胆甾醇 β-谷甾醇
甾核边链的选择性降解的应用

氢化可的松的制备

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又称为皮 质醇,化学名称为11β,17α,21-三羟基 孕甾-4-烯-1,20-二酮。其结构式为
CH2OH CO HO OH
O
氢化可的松的性状

为白色或几乎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 初无味,随后有持续的苦味,遇光逐渐变 质,略溶于乙醇或丙酮,微溶于氯仿,在 乙醚中几乎不溶,不溶于水。熔点为212~ 222℃比旋光度为+162~1690(1%乙醇)。
微生物转化 生产甾体药物的工艺

一般采用二级培养 工艺流程如下:
孢子制备
滤液 过滤 滤饼 溶媒萃取
投入底物 种子制备 发酵
菌种
结晶
二、甾体微生物转化方式
1、由生长菌体培养物进行的反应是在培养菌体的适 当时间(中期或后期),添加基质,一边继续培 养,一边进行反应。
2、由静态菌体悬液进行的反应是在适当的培养基中, 使菌体充分生长发育后,用过滤或离心法进行分 离,将收集到的菌体悬浮在水或适当的缓冲液中, 再将甾类化合物加入进去,使其反应。
四、产物的分析与分离方法

产物的分析与分离均需要用适当的与水不 混溶的溶剂将甾体从培养基中提取出来, 最常用的如:氯仿、二氯乙烷、醋酸乙酯 和甲基异丁基酮等。
溶剂的用量需根据产物在培养基和溶剂中 的分配系数而定,提取时要防止乳化。产 物的提取液经适当的浓缩,用柱层析或直 接用分步结晶的办法可以得到产物。
O
氢化可的松
二、环氧化反应


用微生物转化法在甾体母核上引入环氧基 团的反应与微生物羟基化有关。 能产生11β-羟基化的新月弯孢霉或布氏小 克汉银霉都可将17α,21-二羟基-4,9 (11)-孕甾二烯-3,20-二酮转化成9β, 11β环氧化合物。
三、脱氢反应


当抗炎甾体激素等药物的母核C1,C2位置导 入双键后,其抗炎作用会成倍增加。 醋酸可的松C1,C2位上导入双键成醋酸脱氢 可的松后抗炎作用增强3~4倍。
2、工艺过程


种子培养:将梨头霉菌接种到土豆斜面培 养基,28℃培养7~9d,成熟孢子用无菌 生理盐水制成孢子悬液后。 种子培养的条件:培养基为葡萄糖、玉米 浆、硫酸铵等配制,pH为5.8~6.3,接入 孢子悬液后,在通气搅拌下28℃培养 28~32h。待培养液菌浓度达到35%以上, 无杂菌污染,即可转入发酵罐。

(4)培养基组成 ①氮源规格影响不太大,水解蛋白比蛋白 胨好;②糖类和脂肪对11β羟化有影响; ③有些酶反应需要金属离子,例如缺锌不 能进行6β-羟化,而有些金属离子使酶失 活。

(5)温度:微生物的培养都有适宜的温度, 若温度太低,微生物生长不良,不能产生 足够的酶;若温度过高,又会因酶蛋白变 性而使转化反应受阻。

1、反应原理
生物氧化与水解

这一步反应是利用梨头霉菌,引入11β-羟 基。在产物中,除了氢化可的松(简称β 体)(Ⅱ)外,还产生11α-羟基化合物即 表氢可的松(又称为α体)(Ⅲ)、少量 的其它位置的羟基化合物和未转化的化合 物S(Ⅰ)。所以在产品的分离纯化时,以 上各种物质必须分离出去。
工艺流程图
氢化可的松的工业生产

甾体药物的合成基本上是用半合成方法合成的, 仅有及少数用全合成制备(如甲基炔诺酮),
原因是全合成的工艺路线过长(如可的松需三十 余步反应),反应特殊,工艺过程过于繁杂;总 收率低,无工业生产的价值。

目前国内外大都采用半合成的工艺 路线,即从天然药物中取得含有甾 体基本骨架的化合物为原料通过化 学合成来制取甾体药物。 氢化可的松采用半合成法生产。 七步合成制得醋酸化合物S,然后经 生物转化制得氢化可的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