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流浪人员救助管理调查报告组员:毕士凡姚超一严哲活动计划一、开题报告二、实地调查1访问救助站工作人员2采访街头乞丐、行人。
并拍摄照片。
三、问卷调查1设计问题6个2复印100份向路人发放3收集问卷汇总分析,计算百分比。
四、查阅资料1访问湖州政府网站2搜集相关的管理条例3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五、结题报告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跨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春天,由于日益加剧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矛盾,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出现了一个怪异现象——“街头伸手一族”频繁进入我们的眼帘。
他们出没于繁华的市中心,向过路人纷纷伸手:给我一点钱。
这与现代大都市的容貌极不协调,影响了市容。
在21世纪的今天,当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中国的今天,这种现象是极不文明的,可也很无奈。
对此,我们都因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而我们又该怎么处理这个现象呢?于是,我们小组将对此现象作专题报告。
2、组员毕士凡姚超一3、调查对象市街头流浪人员市救助站路人4、活动日程计划:1以调查表的形式了解湖州人民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了解和看法。
2前往湖州市吴兴区收容所,了解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状况。
3交流活动心得,讨论分析湖州社会保障建设的得失,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活动记录一、2月13日,小组成员在市区某快餐店开会。
我们从“文明”二字出发,进行讨论。
最终毕士凡说,既然说“文明”,那么“和谐”也是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最近我们国家也正在创办和谐社会,我们不妨以此为基点。
姚超一同意了这一观点,并提出最近湖城的流浪人员有所增加,这说明我们现在的社会还不够和谐,我们可以调查一下他们的情况,以此为切入点,触摸“文明”的内涵。
最后确定了实践主题“关爱流浪人,建设和谐社会”二、2月14日,小组成员在市区某快餐店开会。
这次活动我们小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和今后的活动方案和目标,并确定了各个时期的任务:由姚超一负责统筹安排并记录活动过程和总结报告;毕士凡负责用照相机记录活动过程和写开篇报告与负责其它事项。
活动目标:了解湖州城区当街乞讨人员的平时生活状况向有关部门提出比较有建设性建议,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三、2月15日,小组成员在市区进行调查(附调查表及统计结果)。
我们以口头提问、问卷等的方式对路人进行访问,并进行统计。
调查表(100份)1.你是否在街上受过流浪乞讨人员的乞讨?A.有100%B.没有02.你是主动给他们的[A 30.8%]或是受其纠缠被迫给他们的[B 38.5%]还是受其纠缠也不给他们[C 30.7%]?选( )3.你知道街上的流浪乞讨人员都是有证件的吗?A.知道0B.不知道84.6%C.有些是,有些不是15.6%4.你认为按照湖州现在的发展状况,街上应不应该有流浪乞讨人员?A.应该38.5%B.不应该7.7%C.不好说53.8%5.你知到吴兴趣的收容所在哪里吗?(12人不知道,1人知道在南门外)6.你认为湖州市的社会保障水平如何?A.好0B.不好30.8%C.一般69.2%D.较差0E.差0四、2月17日,小组成员参观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照片)。
我们得到湖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领导的同意,仔细聆听了湖州市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的工作情况,参观了救助站的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的住所。
完善的政策,完备的设施设备,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关爱,体会到国家为实施“和谐社会”真正扎根基层,为民造福。
我组一行五人来到湖州市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我们去聆听科长的工作介绍,了解到我市的流浪乞讨人员以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为主。
在整个湖州地域里,我市实施125救助体系(在一些乡政、两个区、五个县设立救助分站),实现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就近后就快救助。
科长还介绍道:从03年8月1日救助站成立到现在,我市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乞讨人员,从原来的强制遣送,发展成为自愿、无偿、人性化的救助方案,体现了迎合“和谐社会”的历史要求,用无限的关怀换来流浪乞讨人员对社会的希望。
席间,我们和科长等单位领导进行了亲切交谈,队员认真地做了笔记,开拓了思维,更加了解了湖州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
在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以后,科长带领我们参观了救助站为流浪乞讨人员设立的住所。
在男寝室处,我们看到了整洁的床铺,干净的卫生间,宽敞的食堂。
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人性和关爱。
特别是为反家庭暴力人员所提供的住所,那里的住宿条件堪比旅馆。
在活动室,摆放着一张台球桌和一张乒乓球桌。
在图书室,陈列着各种名著和幼儿读物。
在多媒体厅,救助站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学习娱乐的场所。
可以想象,流浪乞讨人员来到这里后,一定会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我们五人重新来到了救助站的大门外,面对着大门一侧,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党和国家扎根基层,集民情,和民心,顺民意,想民之所想,圆民之所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和谐社会”不屑奋斗着。
我们这些社会上的幸运者,应该多多关心那些流落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为实现我国的最高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贡献力量。
六、2月18日和19日,小组成员到市中心实地调查街头乞讨人员我们小组一行人到市中心实地调查街头乞讨人员,发现这些人中几乎全是小孩和老人,则让我们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
而且,我们发现这些“浪人”并不如我们传统印象中的那样衣衫褴褛,虽称不上是名牌,但也干净整洁,落落大方。
对此有成员感到疑惑,因为如果这些衣服是在救助中心领的,那他们为什么还会在这里乞讨?如果不是,那他们(7岁或者更小的孩子)又怎么会有这么干净的衣着呢,莫非有大人和他们在一起?但为什么我们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呢?为此我们问了他们一些问题,访问过程不再赘述了,只是有一个镜头不得不提,当一个小孩(我都不忍心称他们为乞丐)坐到我们面前时,竟然跪下来求我们“给我一块钱”,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将近65年之际,竟仍有人会为了求人给一块钱而下跪!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场面,多么让人心酸!我们的访问引来了一些过路人的注意,也有热心人主动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街头伸手一族”的情况,他们说经常有人在附近转悠,这些“街头伸手一族”一要到钱就会把钱给他们,而这些孩子就是他们控制的。
市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些孩子是被“蛇头”买来或从其父母那里“租”来然后靠这些孩子吃饭。
有时她么救助了一些人,当天把他们送回老家,可第二天就又在街头看见他们了,对此他们也没办法或者说办法有限。
通过对这些街头流浪人员的调查,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愿去市救助中心,而“乐于”在街头乞讨。
我们不知道这次调查中有多少是真实信息他们是真的自愿行乞,还是受“蛇头”控制。
但我们觉得,人作为一种智慧的最高级形态的存在,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观、金钱观和世界观,他们当然有自己的尊严。
但如果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毁灭这些弱势群体的尊严,就绝对不可饶恕了!七、2月21日,组员决定为解决“乞丐现象”提意见,到23号再进行讨论。
八、2月23日,小组在徐州市中心某餐厅进行讨论,由毕士凡记录各成员的意见,并起草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只要人人都献一点爱当中国的历史进步到21世纪,中华文明将在世界上再次腾飞。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与一个世纪前已有了质的飞跃。
据统计,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跨上了一个重要的台阶。
可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矛盾凸显交织的阶段。
为此,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但是,建设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社会,不仅需要政府有正确的、前瞻性的治国理念,而且需要社会中每个人的参与、努力和付出。
并且,我们要努力的不仅仅是在经济建设上,更重要的是在自身的修养上。
简而言之,我们要争做文明人。
我们知道,自己做的调查远远不能代表全社会的整体形态,因为各地会因各地的经济和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差异而存在很大的区别,但这又会回到我们最根本的主题上来了——和谐!我们觉得生活应该是美好的,而和谐正是美好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当人们的物质水平提高,人在吃穿住行上的需求与社会供给相和谐时,社会经济发展就会美好;当人的精神追寻与实际情况相和谐,包括自尊、人格都能被大众所尊重时,人的情感世界就会美好;当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相协调时,整个社会就会美好;最后,如果人自身,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都能相互宽容,和谐共处,那么我们会觉得面前豁然开朗,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由此观之,人本身是世界和谐,生活美好的最基本元素,那么人必须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与外界相和谐。
可是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就有人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不惜以顺害别人的物质甚至是精神利益为主。
因此对待这些流浪人员我们必须一分为二。
首先是那些真的需要帮助的,他们因为生活无助,没有经济来源,迫不得已背井离乡走上流浪的道路;其次是那些以“吸取”别人的同情心来苟且偷生的人,他们可能是自己装做乞丐,也有可能操纵别人来乞讨。
当然凭我们一时的观察,我们当然无法马上就辨别他到底是否真需要帮助。
为此,有人提出这样一个方法:给要钱的一点饭,给要饭的一点钱。
可是,社会上人有许多流浪人员,无论自愿还是被“蛇头”控制,他们始终都是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那么怎样才是消除这些不和谐音符最好的办法呢?光靠政府那有限的救助办法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呢?政府设立救助站当然是一项很好的措施。
可是,自从2003年国务院下发通知,不得强制性的收容社会流浪人员后,面对我所提到的第二类人就无计可施了。
对此我们商量提出以下几条建议:1)首先要完善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完善乞丐的救助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
前几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贫困人口和乞丐的人文关怀与“以人为本”的救助理念。
2)从根本上说,要通过各种手段增加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财政支出,完善基层财政体制,努力改善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完善农村的各项基本建设。
既然乞丐大军主要来自于农村,那我认为就应该从全力解决农村问题和“三农问题”入手。
3)要加强城市对乞丐的管理,正确对待乞丐的各种行为,对那些冒充乞丐或是借乞丐之名进行犯罪活动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而对那些真正穷苦的乞丐进行适当的安臵和救助。
4)从市场角度来看,也可以对乞丐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对那些不符合市场要求的人不予进入乞讨市场。
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在专门的乞讨市场里进行竞争。
但是,这样解决方式的弊端也是有的,它似乎缺少人文精神。
可见市场是残酷的,我想也是有效的。
5)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让农民自强起来。
培养他们劳动致富的决心。
通过村委会等一系列农村自治委员会,来解决贫困农民的基本问题,力争把这些问题在本地解决掉。
到这儿,我们的这篇关于“乞丐现象”的调查报告也算基本上完工了,但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