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应把握的十大教学原则

教师应把握的十大教学原则

教师应把握的十大教学原则(一)何谓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并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学原则从属于教学目的,为教学目的服务。

二是教学原则的确立有赖于人们对客观教学规律的认识。

三是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其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的设计和运用具有指导作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如前所述)、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都有其自身特点。

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原则除了应秉承一般传统的教学原则外,还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以此来指导整合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其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的设计和运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原则可从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两个侧面来定义。

(二)教育技术方面的教学原则1、务求实用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中教育技术的运用,必须以务求实用为第一原则。

任何教育技术,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离开了实现教学目标,任何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本身来讲,都将是无关紧要的。

因此,必须把实用作为运用教育技术的最高追求。

就整合课而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多媒体技术中大多适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应从现代教育技术中精心选择那些最有助于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技术手段,为我所用。

总之,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实现教学目标出发,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出发,对教育技术手段加以选择利用。

2、讲究适用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对于有些学科的部分章节、部分内容不一定完全适用,这一点已经是被教学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

特别是实践课的一些内容,光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比如体育课篮球部分的“三步上篮”,倘若不让学习者到操场上的现实情境中去实践感悟,加强体能,提高球技,信息技术无论与之怎样整合,学习者都将无法准确掌握“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并在运动场上熟练自如地对“三步上篮”技术有效加以运用。

再如:语文课教学中的写字练习,仅仅靠在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课教学,学习者不动纸笔的刻苦揣摩练习,终将无法练就一手好字,语文学科的教学功能遭到弱化,长此以往,恐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会受到“无纸化”的挑战与威胁。

因此,在进行整合课教学时,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适用性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坚持适用性原则。

3、确保够用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应当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具有一定的量,哲学中量变引起质变的理论在整合课教学种依然有效。

整合课就是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创新教学模式,使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因此,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技术手段,通过适量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

4、新旧兼用原则。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并不排斥传统教育技术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教师应当摒弃喜新厌旧的陋习,善于从新旧不同的教育技术手段中筛选出最恰当的教学手段,择其善者而用之。

例如小学数学中“时、分的认识”一节,课前让学习者人手一只闹钟或手表,教师在讲台上利用一个大大的座钟,用实物演示教学,这种教育技术很容易让学习者迅速准确地掌握“时、分”的知识,再与其他信息技术手段适度融合,其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此种教学方法对于农村尚不具备网络环境教学的学校来说无疑是恰切的。

信息是多元的,教育技术是多样的,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学会综合利用新旧教育技术。

5、整体运用原则。

对于教育技术的运用,必须采取兼收并蓄、整体利用的原则。

无论是现代教育技术,还是传统教育技术;无论是国外教育技术,还是国内教育技术,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必须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并结合整合课的课堂教学实际,对各种教育技术立体化综合利用。

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教育技术的本土化问题,将外来教育技术,包括国外的、国内其它地区其他学校的先进教育技术手段,都要加以引进、改造、完善,使之更适合当地的教学环境、地域特点,更好地为当地整合课的课堂教学服务。

(三)学科教学方面的教学原则1、以学科教学为本位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坚持以学科教学为本位的原则,决不能把整合课当作信息技术课来上。

这样,才符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初衷,符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实际需要。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践,旨在以整合为平台,于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信息技术素养。

可见,以学科教学为本位是整合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此外,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整合课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客观条件下,或多或少要考虑应试的因素,如果完全不顾应试的客观现实去搞整合课的教改,势必会失去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舞台。

所以,以学科教学为本位的整合课教学,既是整合课教学自身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使然。

2、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原则。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和以学科教学为本位,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践在强调学科本位的同时,更强调素质教育,整合课倡导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其本身就在实施素质教育。

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在整合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素质教育原则,从学习者的生理、心理、技能等各方面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整合课以学科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3、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原则。

任何教学形式的确立都必须有其相应的理论作支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同样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支柱。

当前,用于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研究与实践的理论为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环境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属性,它是整合课教学的理论基础,对整合课教学颇具指导意义。

对此,教师必须认真加以学习贯彻。

4、以教改实践为平台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要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革传统的教学策略,改变旧有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加强信息技术素养,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目标。

因此,整合课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开展仍然要以教改实践为扩展平台,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客观教学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向改革要质量,向改革要发展,向改革要实效。

5、以教学需要用技术的原则。

当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有些人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使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越多越好,越新越好。

这一点,在各级各类整合优质课评比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些现代教育技术相对落后学校的教师此种思想也较为严重,认为本单位硬件条件达不到,无法使用更多更新的教与技术手段,整合课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应当懂得,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离开了课堂教学目标其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将是无目的和无效用的,其教学结果也将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一切教育技术都应当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要精选善用教育技术手段。

二、教师应掌握的八大教学策略(一)何谓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芒老师认为: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任务,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必定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任何一种教学策略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教学观念和理论作支撑。

二是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是由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直接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问题服务的。

三是教学策略不仅重视“教”,而且重视“学”,教和学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强调教和学的相互作用,注意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四是教学策略应体现全面性,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

这里所说的全面性不仅包括认知领域的各个方面,还包括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不仅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

五是教学策略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方法的方法。

教学策略的外延比教学方法宽泛,层次比教学方法高,教学策略是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

六是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它具有具体、明确的内容,它可供师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因此它具有可操作性。

七是教学策略具有前置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特点。

所谓前置性是指教师需要在进入课堂实施教学之前,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确定。

所谓过程性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样存在教学策略的问题。

(二)常用的八种教学策略依据雷杰卢斯的观点,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教学组织策略,即如何组织教学过程,怎样安排教学顺序与教学活动,包括教学内容的呈现策略、课堂的结构策略等。

二是教学传递策略,即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选择与运用。

三是教学管理策略,包括教学内容分配、教学时间安排等等,它是协调组织策略与传递策略的策略。

教育学博士武法提在其学位论文中提出了九大教学策略,这九大策略对于雷克卢斯所提出的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的每一种策略均有所体现。

它是:教练策略、支架策略、反思策略、合作策略、评价策略、抛锚策略、学徒策略、十字交叉策略。

按照不同的侧重点,上述教学策略分成三个类别:一是主动性策略,包括教练策略、建模策略、支架策略、反思策略。

二是社会性策略,包括合作策略、评价策略。

三是抛锚策略、学徒策略、十字交叉策略。

其中,反思策略无法独立构成体系,故本文不予采用。

除此之外,剩下的只有八大教学策略。

这八大教学策略符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合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对达成整合课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概述如下。

1、教练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由教学系统立即做出反应,教师适时地给学习者适当的帮助,进行指导、建议、暗示和反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中教师对学习者的帮助往往采取暗示的方法,因为整合课多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

同时,教师对学习者的帮助必须是在学习者极为需要的情况下进行,所以,教师又必须把握帮助的最佳时机。

其操作步骤一般为:(1)刺激学习动机。

(2)监控学习行为。

(3)指导、建议、暗示和反馈,2、建模策略:指在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型多个问题实例的研究,总结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程序和步骤,形成解决该类问题的模型。

通常认为,建模策略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显性的行为建模。

一是隐性的认知建模。

前者用来表明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应当执行哪些活动以及如何执行这些活动,讲怎么做的问题;后者用来说明学习者在从事这些学习活动时应当使用的推理方法,讲用什么做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