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护理职业危害与防护 PPT课件1
护理职业危害与防护 PPT课件1
估计操作有血溅可能时采用适当的保护工具: 手套、护目镜、面罩、围裙等。(抡救受伤者、 气管插管、接产)
接触到病人的血液该做什么?
1、即时处理: 用肥皂和清水冲洗被刺或被割伤的伤口; 用清水冲洗被血溅的口、鼻腔、皮肤; 用生理盐水或者其他消毒冲洗液冲洗被血溅 到的眼睛;
接触到病人的血液该做什么?
1、即时处理: 工作服或各种私有物品染上病人血液或体 液时,应及时用3%过氧化氢溶液消毒并除去 血渍。
化疗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
1、最严重的毒性反应――骨髓抑制 2、主要表现: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和红细 胞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远期毒性――生殖系统毒性 4、表现:生殖细胞有致突变作用以及对胎 儿致畸作用。 5、高敏体质者:接触后出现过敏反应
护士吸收抗肿瘤药物途径
主要在配制化疗药物过程中:打开粉 剂安培及抽取瓶装药液后拔针时眼看不 见的药物逸出,通过裸露皮肤或呼吸道 进入人体。
什么是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 在危险因素中,从而具有被感染的可 能性的情况。
什么是艾滋病的职业暴露
什么是艾滋病的职业暴露:
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从事艾 滋病防治工作或其他工作过程中被HIV感染 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 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 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能器刺破皮 肤,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及自我防护
常规化疗操作时,有相当数量的药物污染 空气并可能被操作者吸入。这个问题已引起许 多国家的重视,并制定出方案,提出化疗防护 2个原则:其一,工作人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 与抗肿瘤药物接触;其二,尽量减少化疗药物 对环境的污染。
护士自我防护
1、接触大剂量抗癌药时,严格遵守接触抗 癌药物操作规程,配药前洗手,穿隔离衣裤、 戴口罩、帽子;戴聚乙烯手套后再戴一副乳胶 手套,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割安 培前应轻弹其颈部。使附着的药物降至瓶底, 打开安培时应垫以纱布,以防划破手套
有多少医务人员被经血液传播的病菌感染?
1982乙肝疫苗问世,1985~1996感染的 医务人员个倒下降90%,每年800左右的医 务人员在工作中感染乙肝。 丙肝(HCV):研究表明1%在医院工作 的医务人员曾有过丙肝感染。 艾滋病毒〔HIV):1985~2000年,57 名医务人员通过医源性途径被感染上 HIV, 其中25例发展成艾滋病。
务人员不被艾滋病毒、乙肝和其他血必引各
疾病感染的防护措施。普及性预防措施是假
如何预防针刺伤和割伤
医院应在现有条件下,考虑医护人 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 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 锐器刺伤的发生。
废弃物处理
将垃圾、污物、组织和敷料等放入双 层抓不破的袋子。并将袋口封好。 污染被服处理:污染被服在送去洗衣
房之前应在双层的被服袋中。
废弃物处理
体液或血液溢溅处理,当发生体液或血 液溢溅时,用消毒液,如1:1000漂白水洒 在溢溅液体上。15分钟后再戴手套擦净。
1、含氯灭菌剂:如漂白粉
2、2%双氧水 3、70%酒精
洗 手
医务人员的手常常带有病原微生物、这 也是造成病原体在病人中传播的主要原因之 一。
医务人员的手上沾着的体液,可以很容易 地用肥皂和水清除干净。
使用防护设施避免直接接触体液
根据可能接触血液或体液量的多少,决
定采用适当防护设施。常用防护设施包括
护理职业危害与防护
经血液传播疾病和化疗药物伤害是护士 工作中主要面对的职业危害。经血液传播疾 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医护人 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 同时大量研 究证实,化疗药物对操作人负可能产生潜在 的职业危害。目前,医护工作者防护意识极 度缺乏,职业暴露危险普遍存在。
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避 免职业暴露已经近在眉睫!
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
为保证消毒效果,器具必须用热水和清洁
剂洗干净后再消毒。所有符合消毒规范的消
毒程序都足以杀灭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
毒和丙型肝炎病毒。
常用的灭菌方法足以使艾滋病病灭 活——煮沸和化学灭菌。 煮沸是有效的灭菌方法。已清洗过的器具 应煮沸20分钟。
化学灭菌法主要用于不能采用加热法灭菌 的器具。以下三种常用的化学灭菌剂足以灭 活艾滋病毒。
护士自我防护
2、溶解药物时,溶媒应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
待药粉浸透后再行搅动,以防粉末进出;
3、护士在处置被污染的排出物:病人尿液、粪
便及呕吐物污染的床单、被服时,应戴口罩、手套, 化验尿时应在瓶上作标记,以便化验后及时处理;
4、护士给化疗病人做口腔护理时、晨晚间护理
时应戴手套、口罩,必要时用一次性围裙。
补救措施
2、丙肝--没有疫苗。也没有补救措施
来预防;不主张用免疫球蛋白。严格进 行感染控制的原则和操作是必要的。 3、艾滋病毒--没有疫苗。
什么时候开始补救治疗?
1、乙肝:越早越好,24h内最佳,最迟不 超过7天。 2、艾滋病:越早越好,最好在几小时内, 动物实验显示:接触感染24—36小时后才进 行补救治疗效果不佳。但这个时间限度是否 在人类产生相同效果并不清楚。
接触到血液后被感染的危险有哪些危险?
2、丙肝(HCV):基于有限研究:被含有 丙肝病毒的针头刺伤或说器割伤的感染率是 1.8%、通过血溅而引起感染的感染情况目前 还不清楚。但相信这种危险性很小,但也曾 有过报道。
接触到血液后被感染的危险有哪些危险?
3、艾滋病毒(HIV):被含有 HIV的针头 刺伤后,平均感染率 0.3%;被含有HIV的 血液溅到眼睛、鼻腔平均感染率0.1%,含 有HIV的血接触到皮肤上的感染机率估计小 于 0.1%,少量的血液接触到皮肤可能不会 引起感染。
手套的使用
手套的使用:屏障作用,防止交叉感 染。 医务人员、病人、其他人进行如下操 作时应戴手套:接触病人体液、污物、 处理污物。
不同手套的用途:
1、塑胶手套:大部分常规性操作、清洁卫生、 清洁血清。 2、橡胶手套:需手指灵活度高的操作、静脉 穿刺。 3、化疗操作时特殊手套:特殊操作要求下使 用。 4、无菌手套:严格无菌操作时;手术、接产、 换药、插尿管、特殊病人护理操作时。
护士在高危环境下的自我防护
3、护士对血液、体液传染的防护:切记, 只需 0.004毫升带乙肝病毒的血液就足以使 护士感染。 因此在操作中应牢固树主自我保 护意识。 4、注意饮食结构,保持乐观情绪,加强 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并按规定的免疫程 序接种各种疫苗。
运用普及性预防措施来阻断经血液传播 疾病的传播。普及性预防措施是用来保护医
普遍性防护原则的操作内客是什么?
3、千万不要向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 头套、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4、在创口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刺伤。 5、把用过的注射器直接放到专门的桶(盒)中、 统一处理。 6、如将锐利废弃物同其它废弃物混在一起。 7、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针头刺伤后危险性有多大?
4、针头刺伤了静脉和动脉; 5、污染源来自感染早期和晚期艾滋病病感染 者(病毒载量高); 6、引起感染的因素: 7、病菌种类; 8、什么样的接触(接触方式); 9、接触的血量; 10、接触时病人血中的病毒量;
怎样预防职业性血液接触?
很多的针刺和割伤可用安全的操作来避免, 如前用过的注射器丢弃在专用的刺不破袋子或 容器中。
职业性接触病人的血液
接触到病人的血液可通过针刺、锐器割伤或 者是病人的血液溅到眼睛、口腔或者皮肤。急、 重症救护常在突发事件及紧急抢救,多在毫无准 备的情况下进行,更易发生针刺、锐器割伤事件, 职业总暴露的危险性更大。
接触到血液后被感染的危险有哪些危险?
1、乙肝(HBV):没有经过乙肝疫苗注射者, 若被告有乙肝病毒的针头刺伤或锐器割伤一次, 根据其乙肝病人e抗原(HbeAg)的情况,其感 染率是6~30%。表面抗原(HBsAg)和核心抗 原(HBcAg)阳性的病人表示血液中含乙肝病 毒量多,因此传染的机会大。
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
急、重症护理是一门特殊的专业, 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 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中。
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
1、注射占护士工作量2/3护理人员如
被刺伤有可能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2、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容易受到抗肿瘤 药物毒性潜在的职业危害。
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
3、转运病人、给病人翻身可能导致 护士腰背损伤。 4、身体长期固定于某一姿势可能导 致配合手术护士患颈椎病。
接触暴露后的追踪:
1、乙肝: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不主张补救 治疗后再进行常规性追踪观察。但是:如果 有肝炎症状,眼睛巩膜或皮肤发黄、厌食、 恶心、呕吐、发烧、腹痛或关节疼痛、极度 疲劳出现时,应寻求医疗咨询。
接触暴露后的追踪:
2、丙肝:接触后任马上进行基线测定查 丙肝抗体和ALT,4--6周后再重复这两项检测, 有的医生可能还会建议:在接触后的 4-6个 月做另一项检(HCV、RNA)增查丙肝感染 的可能性。如果出现肝炎症状时压马上寻求 医疗咨询。
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等。
处置废弃物
1、运输废弃物的人必须截厚质乳胶手套。
2、处理液体后存物必须截防护眼镜。没有被
血液或体清污染的废弃物,可按一般性废弃
物处理。
护士在高危环境下的自我防护
1、护士对病区空气污染的自身防护:戴
好口罩,须注意的是正确使用和保存口罩。 2、护士对接触性细菌传染的防护:了解 洗手指征,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
护士职业防护现状
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被血液污染的锐器 刺伤发生比率较高,一项调查表明过去 的一年80%以上的护士有过1次以上锐 器刺伤。减少职业感染最重要的途径就 是减少医护人员仪器刺伤的发生。
易被刺伤的情况:
1、被拔出的静脉穿刺针刺伤
2、将静脉注射器与针头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