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

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

6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
6.1成岩序列
长兴组成岩序列中(反映出,礁复合体的成岩-孔隙的演化是一个原生孔隙减少至消失,次生孔隙形成和减少的过程。

强烈的胶结作用和充填作用造成架间孔、体腔孔等原生孔隙几乎完全丧失,是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

进入埋藏成岩环境的主要建设性成岩事件是浅埋至中埋藏白云岩化,埋藏溶蚀作用决定了次生孔隙(晶间溶孔、铸模孔)的时空分布特征,强烈的白云岩化造成岩石中出现斑状、块状及层状白云岩化作用。

白云岩化对礁复合体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埋藏白云岩化及晚期溶蚀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对形成有利储集空间具有重要的贡献。

白云岩化越彻底,所形成块状,层状白云岩化的孔渗性越好好。

而骨架岩的结构不均一,原生孔隙多被海底胶结物充填满,这时的白云岩化则较弱,对储层形成不利。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中,生物礁、滩复合体的岩石类型经历多期次胶结作用、压实作用、压溶作用、溶解和充填作用、再压实和再充填作用、构造破裂作用,次生矿物的充填作用等复杂的成岩演化过程,形成了现今长兴组以礁、滩相白云岩复合体为主的储集岩面貌。

破裂缝和溶缝
8口井镜下观察的裂缝类型按照成因可分为成岩破裂缝、构造破裂缝和沿裂缝发育的溶缝。

成岩破裂缝在各类岩石中较为常见,较早期裂缝受压溶作用呈缝合线状或粒缘缝状分布,内充填富有机质泥质。

另一类成岩破裂缝表现为切割颗粒或沿裂缝发生溶蚀形成串珠状溶孔,该类裂缝较细。

岩石中构造裂缝则往往平直,缝内充填晚期矿物,充填物以晚期自生矿物,见有铁方解石、石英、萤石、黄铁矿等。

溶蚀缝大多数是在破裂缝的基础上溶蚀发展而成,通常呈弯曲不规则状,后期也被充填。

铸体和非铸体薄片观察结果表明,早期裂缝可为溶蚀作用提供重要的渗流通道条件,溶蚀缝及各类溶孔的形成与生烃过程排出的有机酸液溶解作用有
95
表4-11 川东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滩复合体储层孔隙类型特征-览表
井名深度(m)
孔隙类型——频率(%)
粒间
溶孔
粒内
溶孔
晶间
溶孔
晶内
溶孔
砾内
溶孔
砾间
溶孔
铸模

体腔

平均面
孔率
峰18井4495.00

4426.00
平均

0.06 0.00 0.03 0.00 0.01 0.04 0.00 0.05
0.41
频率21.61 0.00
12.5
8
0.00 4.19 15.81 0.00 18.06

东002-11井4468.00

4426.00
平均

0.17 0.16 0.02 0.00 0.00 0.02 0.00 0.23
0.91
频率18.74 18.06 2.63 0.11 0.08 2.29 0.19 24.88

东021-3井4259.09

4397.03
平均

0.31 0.08 0.06 0.00 0.02 0.01 0.03 0.41
1.39
频率22.19 5.70 4.51 0.00 1.20 0.63 2.46 29.15
峰003-2井4443.39

4498.52
平均

0.27 0.05 0.13 0.00 0.00 0.00 0.00 0.08
0.83
频率32.89 5.77
15.2
8
0.00 0.00 0.00 0.55 9.20
天东2井3781.25

3792.34
平均

0.07 0.01 0.34 0.00 0.00 0.06 0.00 0.00
2.88
频率 2.33 0.35
11.8
8
0.00 0.00 1.98 0.14 0.00
天东53井4280.08

4372.00
平均

0.00 0.00 0.19 0.00 0.00 0.00 0.00 0.00
0.26
频率0.00 0.00
72.3
0.00 0.00 0.00 1.91 0.00
天东713911.24

3928.58
平均

0.00 0.00 0.05 0.00 0.00 0.00 0.00 0.00
0.18
频率0.00 0.00 29.00.00 0.00 0.00 0.00 0.00
96
孔隙类型岩性特征及成因孔径大小孔隙形态充填程度面孔率
晶间孔晶粒白云岩
晶间或颗粒
白云岩的基
质晶间
残余生屑海绵粉-细
晶云岩、细晶灰质云
岩、或交代残余生屑粉
-细晶白云岩、粉晶白
云岩,云质礁角砾岩
内,与交代白云岩化及
重结晶作用有关
0.01~0.18mm
多面体或
四面体及
三面体
(大多数被
沥青,成岩
方解石)全
充填到半充
填,连通性
较好
2~10%,
最高可
达15%
粒内
白云质海绵、藻屑,生
物屑内
一般为
0.01~0.3 mm
不规则
末充填或半
充填
1~5%
充填
物内
溶缝及破裂缝内充填
方解石,白云石的晶间
孔,粒间云化粉晶白云
石晶间孔,溶蚀孔内充
填的成岩方解石、白云
石晶间孔
<0.01~
0.50mm,部分
可达1~3mm
半-全充填0~4%
溶蚀次生孔隙
溶斑孔、溶

主要见于溶斑孔的粉
-细晶白云岩中,由原
岩生物碎屑,石膏在埋
藏期溶蚀扩溶而成
小溶斑孔为
0.1mm,一般为
1~4mm,>4mm
为溶洞
园、椭园
及不规则

大多数为全
充填,半充
填,末充填
少。

2~6%,
局部可
达8%
晶间
溶孔
由粉-细晶白云岩晶
间孔、晶间微孔溶蚀扩
大而成
0.1~0.10mm
形态不规

大多数全充
填,部分未
充填
2~8%,
局部可
达15%
井0


74

4098.43

4159.36
平均

2.11 0.23 0.13 0.00 0.01 0.00 0.00 0.03
2.79
频率75.55 8.42 4.63 0.00 0.21 0.06 0.00 0.93
97
98 角砾 间孔
包括角砾粒间孔及粒间晶间孔及晶间溶孔,主要为礁前垮塌海绵礁灰岩或白云岩化的
礁云岩,生物屑粉一细晶云岩与岩石垮塌作用或构造应力而破碎或角砾化时产生角砾间充填物内晶间孔、晶间溶孔,甚至溶缝。

大小不等
形态不规则
多数为半充填
3~7%
裂 缝
成岩 裂缝 在沉积成岩过程中 ,由地下水及化学压溶等作用下形成裂缝,多顺层分布如层理缝,呈不规则的弯曲状或锯齿状,缝内充填泥质、白云质及有机质,黄铁矿,硅质,包括晶间缝、层间缝、压溶缝、溶塌缝和溶蚀缝洞等。

构造 裂缝
早期形成的构造裂缝,大多数已被方解石、白云石或石英全充填,晚期形成的构造裂缝,呈张开—半张开。

溶缝
由成岩裂缝、构造裂缝及其它类型裂缝,在地下水及含有机质酸性压释水
的作用下形成溶蚀扩大而成,其缝壁凹凸不平,缝宽窄大小不一,形成弯曲或沿颗粒形成粒缘缝呈网状发育,可使彼此孤立的孔隙相连。

溶缝的发育程度受岩性、水介质等条件控制。

关,晚期裂缝通常被自生矿物充填,使岩石物性受到严重影响,渗透率大大降低。

根据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面、孔率统计和其它分析手段所得出的各种孔隙特征(表4-10和11,图4-3和4),结果表明川东地区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无疑受到岩性、沉积相、成岩作用以及后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和控制。

沉积相的分区控制了岩性的分布;白云岩化作用是储层孔隙发
0.511.522.533.54粒间
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晶内溶孔架间溶孔砾内溶孔砾间溶孔铸模孔体腔孔超大溶孔溶洞
天东74井天东71井天东53井天东2井峰003-2井天东021-3井
天东002-11井峰18井
图4-3 渝北地区各钻井长兴组储集岩孔隙类型平均值分布直方图(1544个样品)
育的基础;而岩溶作用是扩大储层范围,提高储层级别的关键。

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