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Page
15
经济水平及体制的差异性成为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障碍 过分悬殊的经济规模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导致各 国在经济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国民经济支持外贸的 能力以及相对吸收需求能力等方面有诸多的差异。例 如,日韩两国针对中国的商品制定和实施了许多不合 理的检疫检验制度,中国对俄出口商品则存在通关手 续复杂等问题。而俄、朝、蒙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 中国家,则会担心如果过早与日韩等国家实现贸易和 投资自由化,会对本国的民族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
Page
14
部分国家阻碍原本有效的制度性合作——朝鲜
朝鲜仍然是东北亚合作的主要障碍。它像一个 “黑洞”,接受合作带来的援助和支持却并不能 提供任何实质性回报以改变其他各国政府的政策。 朝鲜政府一直强调经济自给自足,因此不愿积极 推动合作和自由化。并且朝鲜认为一旦朝鲜与韩 国以及其他邻国建立开放和正常化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关系,必定会影响政权的稳定。因此,朝 鲜宁愿完全封闭。这种情况下东北亚地区要在经 济合作上取得大突破是很困难的。
微观:东北亚各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 富。各国在资金、技术、自然资源和人力 资本方面层次性和梯度性较强,经济互补 优势明显。
Page
4
互补优势
日韩的技术、资本和发展经验
中国的巨大潜力市场和日趋丰富的资本
俄罗斯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 蒙古的资源禀赋 朝鲜的廉价劳动力
Page 5
Page
13
合作的低层次性导致东北亚无法形成制度性合作机制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并没有纳入六国的国家经济 发展战略中,合作的主体主要还不是国家而是地 方政府。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有时地方的积 极性比中央的积极性更高。但由于缺乏政府间的 贸易和投资合作框架作为指导,缺乏相应的组织 机构作制度性保障,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合 作的过程中,只能在其行政权限的范围内谋求合 作与发展,其深度与广度受自身权力大小的制约, 导致这种松散的经济合作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无法形成制度性合作机制。
Page 9
三.区域发展模式的日益成熟 经过了东北亚区域的多年发展,几次大的区域经济合作区 的发展也是非常快的。 首先,“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的范围经过了一系列的扩展 与开发后具有明显的效果。现阶段图门江的经济发展主要 包含着朝鲜的先锋郡、俄罗斯的哈桑镇以及中国的珲春市 等三个重要模块。 同时,近几年来发展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中、俄、日以 及韩国等方面还开辟了四条海上运输线路。并且还设立了 “中朝元汀里互市贸易区”、“中俄珲春互市贸易区”等。 其次,“环黄渤海经济区”加强了投资和贸易互动。环黄 渤海经济区包括日本九州北部地区、山口地区和韩国东南 部地区构成的“日韩海峡经济区”,以及朝鲜半岛西海岸 地区和中国的黄渤海地区。
Page 19
三
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许多次区域开发合作构想,例如 “图们江流域增长三角”、“环黄渤海经济圈”、“东亚 地中海经济圈”等。但到目前为止,真正有所进展的只有 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项目。 目前开辟了中俄、中朝公路通道、中俄铁路通道、中韩空 中通道和多条海陆联运通道,形成了图们江地区以珲春为 中心的陆海空立体交叉的通道网络。开通了长春-珲春-罗 津、珲春- 符拉迪沃斯托克、珲春- 克拉斯基诺的通讯光 缆电话,开通世界各通讯卫星中转的直拨电话,具有了现 代化的通讯设施。极大地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有力地促进了边境经济的发展。 就合作领域看,从最初的国际通道合作、口岸通关环境建 设合作、旅游合作和环境合作,发展到现在随着形势变化 而新增加的能源合作等方面,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Page 11
3
存在的相关的问题及原因
缺乏发挥主导和推动作用且令 其他国家信服的核心大国
合作的低层次性导致东北亚无 法形成制度性合作机制
朝鲜问题阻碍原本有效的制度 性合作
经济水平及体制的差异性成 为 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 障碍
Page 12
缺乏发挥主导和推动作用且令其他国家信服的核心大国
日本:首先,本身在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取向上 缺乏整体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意愿。其次,日 本曾经发动侵略战争历史令东北亚国家对其心有 余悸,这使其在东北亚事务中发挥作用时很难得 到其他国家的认可。 韩国:在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方面具有较为浓厚 的兴趣,但是毕竟国小势微,又过分依赖美国, 在先天上缺乏组织和引导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化 与一体化的条件。 俄罗斯:作为原苏联的继承体,经济滑坡及国内 安全危机,影响了其处理区域性事务的实力,但 其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毕竟只是欠发达的远东 地区。但是近几年在东北亚合作上表现出更多的 兴趣。 中国: 中国已经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最重 要国家,但是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 有的经济实力以及国内发展重心问题,在很大程 度上制约了中国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领导 者”的作用。
Page 10
四.区域内多边交流机制增多
2003年我国与韩国、日本签署了《中日韩三方合作联合 宣言》,在签署的协议中明确的表示了三国在投资、能源 以及贸易九大经济领域和五大非经济领域方面来进行合作。 2004年中国与韩国、日本成立了“中日韩三方委员会”。 可以说这种以政府协议为基准的合作模式与传统的区域性 合作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别的,进而可以更好的推动东北亚 区域合作的经济发展。 区域内研究机构:东北亚教授联合协会、东北亚区域合作 研究推进机构、大连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中心、日本立命 馆大学东北亚地域研究中心等;国际会议及论坛有环日本 海地方政府首脑会议、东北亚经济论坛、东北亚经贸合作 高官论坛等;地区合作组织:东北亚物流协会、中日韩国 际物流论坛、图们江秘书处、中国图们江开发领导小组、 中日韩货币互换协定、东北亚网站、东北亚博览会等。
2
合作现状及特征
(一) (二) (三) (四)
东北亚区域的各国贸易不断加强
建设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的步伐加 快(投资开发)
区域发展模式日益成熟 区域内多边交流机制增多
Page
6
总况
2012年,中俄贸易额达到了创纪录的881亿美元,同比增 长11.2%,中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 伴; 中日贸易额达到了3294亿美元,日本也是我国的第二大 贸易伙伴,但中日贸易总体是下降的; 中韩贸易额达到2563亿美元,同比增长4.4%,创历史新 高; 中朝贸易额60.34亿美元,同比增长7%; 中蒙是65.95亿美元,同比增长2.5%;
以交通运输为纽带,将能源合作作 (四)以交通运输为纽带,将能源 合作作为全面合作的突破口 为全面合作的突破口
Page 17
一
尽管东北亚地区整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没有取得太多的 进展,但各成员国之间的双边经贸往来却一直很活跃。 因此东北亚地区国家在无法实现区域合作的情况下, 应进一步加强双边经贸往来和联系。先发展出成一定 规模的双边贸易,进而推动多边贸易进程。 以中国为例
Page 20
四(1)
纵观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都是以地区间 某一方面合作开始的,而且多以基础产业,特别是能源为 突破口,比如欧盟就是以煤钢联营为起点。 就东北亚地区来说,能源开发合作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储量,中日 韩都是能源进口大国,能源合作在东北亚地区景广阔。
22
thx~
Page
8
二.建设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的步伐加快
2003年中国制定了关于振兴东北地 区的相关建议,同时在四年后又出台 了《东北地区振兴计划》; 日本的经济建设方面早在2002年就 发表了关于《东亚的发展和日本的前 进方向》的白皮书; 与此同时韩国也制定的了相关的政策, 并提出了东北亚地区发展的“物流贸 易中心”;朝鲜也根据了当时的发展 形势而在电力、煤炭、粮食以及铁路 等方面经济发展力度。 蒙古将中俄等国作为自己经济发展的 最重要对象,俄罗斯也相应出台一系 列关于远东开发的政策文件。
中、日、朝、韩、蒙能源需求总量在世界上已占到需求总 量的1/5,成为世界能源需求飞速增长的重要地区。 2006 年4 月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正式开工建设,全长 4000多公里。2011年1 月,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营, 该输油管道从西伯利亚分别通往中国和日本海。
Page
21
四(2)
Page
Page
18
二
•根据2013年底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字,中、 日、韩的三国经济规模分别列世界第二、第三和第十四 位。在东北亚六国中,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总量比重占到 约90%。 •中日韩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 景。因此,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必须围绕中日韩 三国为核心进行开展。尽早建立中日韩FTA(目前中韩 FTA已基本定型)。中日韩三国都是世界贸易组织、亚 太经合组织、东盟“10+3”的成员,这三重框架既为各 国提供了现成的经济合作平台,也为三国政府高层领导 提供了会晤和磋商的机制。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12级国政二班
东北亚六国
CHINA
MONGOLIA
JAPAN
RUSSIA
S-KOREA
N-KOREA
Page
2
目录
东北亚区域合作条件
合作现状及特征 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原因 未来发展建议1来自234
Page
3
1
东北亚区合作的条件
条件
宏观:经济全球化和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 背景
Page
16
4
未来发展建议
(一)从低层 从低层次合作 次合作入手, 入手,以有计 以有计划的双 划的双边合作 边合作带动多 带动多边合作 边合作
(二)以中日 以中日韩合作 韩合作为核心, 为核心,带动 带动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合作 合作
开展次区域开 (三)加大区 发合作及边境 域内基础设施 跨国经济合作, 建设以推动实 实现开发形式 现开发形式的 的重大转变 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