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一章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PT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一章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PT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 体系 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 调控体系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 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感谢聆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A. 把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中的资源配置方式,从而 摆脱了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属性的传统观念。 B. 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明确其调 节的优劣,使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 应性和较高效率。 C.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但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特征。 D. 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 既可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发挥市 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弊端:
(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
• 农村吃大锅饭的弊端 • 出工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追人。 • 上工敲破钟,干活磨洋工, —地—窝蜂, • 收工打冲锋,分粮兴冲冲。 • 多劳户,你别喜,分配东西不由你; • 少劳户,你别愁,分配东西按人头 • (比喻旧的农村经营体制大锅饭的弊端)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第十一章 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章结 构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启动与激活
奠基与建构 整合与创新
1978——1992
1993——2002
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2、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中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 济体系。
3、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不 少弊端。
2003—2010
2
1、建国初期,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客观条件看,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
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一是我国的经济基础相当薄 弱。二是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巨大成就。三是当
时的经济条件能使计划经济体制顺利运行。
从主观条件看,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
第二阶段改革:奠基与建构
奠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 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议》,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经济改革目标和基本 原则加以系统化,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绘制了一幅蓝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 手段的长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体系 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开放的经济体系 新型的社会管理体系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过程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 不完善,生产力发展面临诸多障碍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 问题依然突出 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 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健全 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市场监管和执法不 到位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自学)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经济 体制的探索 苏联对于商品经济的探索 中国对于市场的重新认识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 经济体制,是充分发挥两者内在结合的新 型经济体制。
第三个阶段:整合与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3年 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 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 》。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的全面发展”,
提出了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 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 2、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

坚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
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二 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 著增强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力促进了政治体制、文化体 制、社会体制及其它各方面体制的改革
第一阶段:启动与激活
• 启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 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 激活:以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发展 若干问题的决定》为起始标志的,启动家庭联产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 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 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深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 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 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为深化改革指明 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