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转换生成语法及其普遍语法理论◆毛绍磊 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转换生成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经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变化,逐渐形成了对语言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一个体系。
作为乔姆斯基语法理论的核心的普遍语法的提出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对进一步理解人类大脑如何形成语言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对现在正在发展中的二语习得理论也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乔姆斯基 转换生成语法 普遍语法理论20世纪的理论语言学,己无可争议地在语言学史上留下了最辉煌的篇章。
本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提出了关于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理论,明确了语言的本质,为现代语言学规定了总任务:把语言作为一个单位系统和关系系统来分析。
本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则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Transf or mati onal-Gener2 ative Gra mmar),“乔姆斯基革命”把结构主义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理论语言学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他的理论,在语言学界的影响之广泛和深刻是空前的。
20世纪大大小小的语言学家,无论属于哪个流派,几乎无不或多或少都受到过其影响。
他的影响所及,远不止语言学本身,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许多部门。
如果说索绪尔语言学说的提出是语言学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那么作为美国结构主义语法的反动,50年代由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则是语言学史上的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转换生成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经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变化,逐渐形成了对语言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一个体系,在当今语言学界的影响力,犹如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作为乔姆斯基语法理论的核心的普遍语法,其中心思想是人脑有一种先天的特定结构或属性,即语言习得机制,它是人类学会使用语言的内因。
它的提出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
研究普遍语法理论对认知心理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对进一步理解人类大脑如何形成语言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对现在正在发展中的二语习得理论也具有深刻的影响。
转换生成语法的产生与发展。
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 m Chom sky)。
数十年来,乔氏集中了自己的智慧与经验致力于语言底层(the underlying f or m s of language)的研究,其研究领域几乎遍及生成语法说的全部领域。
他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专著展示了“生成语法说”从诞生走向发展的全貌,如:《句法结构》,《句法理论概要》,《关于语言的看法》,《形式与解释论文集》,《语言与责任》和《关于管辖与约束讲演集》等。
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基础是由《句法结构》一书奠定的。
该书1957年出版。
此后,乔姆斯基和他的学生以麻州理工学院为中心,形成了转换生成语法学派,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转换生成语法体系。
转换生成语法的形成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经典理论”时期(1957-1965),以《句法结构》(1957年出版)这本书的出版为代表。
在该书中,乔姆斯基在语言学的认识论基础、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等语言研究的几大根本问题上对当时美国流行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了全面的挑战,标志着生成语法学派的形成。
这本书阐述的内容是第一阶段的语言模式。
在这一阶段的语言模式中,语法包括短语结构(phrase structure)、转换结构(transf or mati onal structure)和形态音位三个部分。
在经典理论时期,语义是被排斥在语法之外的。
第二阶段是“标准理论”时期(1965-1970),以《语法理若论干问题(1965年出版)为代表,标准理论是生成语法第二阶段的语法模式。
在这阶段中,乔氏开始关心语义问题。
该书提出了所谓“标准理论”(Standard Theo2 ry,简称ST)。
根据标准理论,生成语法包括了三部分:句法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
在语法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句法是中心,是唯创造性的部分。
它具有独立性,是自主的;而语义和语音都是解释性的。
乔氏在这一阶段认为语义是由深层结构决定的。
第三阶段是“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1971-1979),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1972年出版)为代表,乔氏称之为“扩展的标准理论”(Extended Standard The2 ory,简称EST)。
在这一阶段,1972年的主要变化在于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的作用,而在1977年的理论中,语义解释则被全部放到了表层。
第一次提出了“X-标杠”(X-bar)理论和语迹(trace,也称“虚迹”)的概念。
第四阶段是“支配约束”时期(1979年-1986),以《支配和约束论集》(简称G B理论)(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 ind2ing:The Pisa Lectures)(Chom sky1981)为代表。
这一阶段的理论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在原来的规则系统之外增加了原则系统,二是提出了“虚范畴”。
目前,支配和约束理论仍然处于不断的修正和发展之中。
第五阶段是“最简方案”时期(1987-至今)。
1992年,Chom sky写出《语言理论的最简方案》一文,标志着生成语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与较前的管约论(G B)相比,最简方案有一些显著变化。
最简方案汇集了80年代各种研究的结果,这些研究在开始的时候大多旨在修补管约论中某些具体的方面,克服其理论不自然和事实分析上有缺陷的地方。
随着修补的越来越多,原有的框架己大为变化,因而提出了新的方案。
目前,乔姆斯基的理论还在进一步发展中,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一是更加注重特征研究,二是用拷贝、删略代替移位,三是进一步经济化。
这种发展变化,也正表现了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成熟。
转换生成语法的普遍语法理论及语言习得机制假说。
普遍语法理论对人类母语习得的解释:语言是怎样产生的?Chom sky认为,语言是遗传的产物。
语言决不能靠环境“刺激-反应”产生。
语言种种现象“很难令人相信,一个生来对语言基本性质毫无所知的人可以学会语言。
”人能学会语言,是因为人脑生来就存有人类一切语言的共同特点。
这些共同特点可叫“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 mmar)。
简言之,普遍语法是人类“初始状态”的一部分,它是先于语言经验的心智状态。
这种初始状态是一种人类种属特征,为人类所特有,没有民族性和社会性。
它限制着人类语言的可能范围,提供使语言学习成为可能的组织原则。
这些原则不是学而知之,而是人类千百年生物遗传的结果,与生俱来。
一个人的具体语言知识是人脑的某种属性(普遍语法)与后天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语言获得是在适宜的外部条件下,相对固定能力的成长和成熟过程。
他在一次学术通信中指出:人要习得语言,“必须具有一个丰富而有效的普遍语法体系”,这种体系是“大脑的一种天然特征”。
他还曾反复论证人的遗传决定了人脑存在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理论为解释人类学习某种语言提供了基础,普遍语法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的认识能力有很大帮助。
它对哲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等的理论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如果这一理论能成立的话,那么,它将在我们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基本规则方面带来量的飞跃。
普遍语法理论对二语习得领域的贡献:普遍语法理论虽然是针对母语习得而立,但由于该理论的原则一参数模式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普遍语法原则反映了人类语言的共性,各语言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参数值的变化,因此普遍语法理论刚一提出,便引起众多二语习得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甚至被视为用语言学理论解释二语习得问题的一次重大突破,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二语习得的研究。
虽然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还不够成熟,实验研究结论分歧较大,但却为二语习得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在语言研究与二语习得研究的结合方面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使二语习得研究从传统的只注重语言行为和语言学习的外部因素转到对语言的内在机制或语言本源的探讨,为我们深入理解二语学习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在提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的概念的同时,乔姆斯基还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假说。
乔姆斯基在研究中发现许多现象是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所解释不了的。
例如:正常情况下儿童可以习得的母语系统知识远远超过他们实际所接触到的母语输入。
儿童在五六岁时即可掌握母语,这个年龄的儿童智力还很不发达,学习其他的知识(如数学、物理)还相当困难,而学习语言却这样容易。
这种现象,用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都无法解释。
不仅如此,儿童所知道的有些东西,似乎不可能是大人们教会的。
比如说,儿童能够说出新的语句并能理解他从未听到过的语句。
另外,他还观察到儿童在学习其他知识上表现出了天赋上的差别,有的精通音乐,有的善于数理,但是在学习母语上,却没有这样的差别。
针对这种(上转253页)162文化与传播磐安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及对策◆陈娅金 磐安县尚湖镇农技站【摘 要】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与销售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对磐安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现状及无公害蔬菜生产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一些对策与措施,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 生产现状 对策 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境内海拔高度、地势高低不一,山高林密,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农业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夏季气温低于平原,能做到夏菜延后,秋菜提前上市,非常适合山地反季蔬菜生产。
同时,还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距上海400km,距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等城市均为200km左右。
随着近几年交通条件的改善,所生产的无公害高山蔬菜可快速到达上述目标市场。
一、磐安县蔬菜生产现状磐安县是浙江省无公害高山蔬菜生产重点县,并列入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布局规划。
全县现有商品蔬菜种植面积4.1万亩,2009年产值为9000多万元,其中茭白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为全国最大的高山反季节茭白基地。
磐安的高山茭白、四季豆、小辣椒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大城市均有较高的知名度。
近几年,磐安县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从蔬菜生产安全出发,积极开展蔬菜产品的定量和定性检测,并从2009年6月份开始,全县范围内全面停止经营克百威(呋喃丹)、氧化乐果等国家限用农药,为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另外,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2009年在蔬菜基地上安装杀虫灯141只,性诱捕器1000只,覆盖面积8000多亩;应用植物源农药面积1.1万亩次;投资370万元,实施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蔬菜产业提升项目,改善了蔬菜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优质高山蔬菜,使磐安的商品菜向无公害“放心菜”方向发展,蔬菜生产已成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制约因素1.生产经营主体落后。
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是千家万户的农民,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知识能力不强,制约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