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电压设备测试4-1

高电压设备测试4-1


(一)测量主绝缘电阻 绝缘介质在直流电压作用下的电流包含充电电流、吸收电 流和电导电流。如图1所示。
图1 绝缘介质在直流电压作用下各电流与时间的关系
RO——加压瞬间的绝缘电阻;R∞——测量过程终了时的绝缘电阻; i1——充电电流;i2——吸收电流;i3——电导电流;i——总电流。
▲ ▲
充电电流 i1:决定于被试绝缘的几何尺寸、形状和材料,这部分电流 吸收电流 i2:主要是不均匀介质内部较为缓慢的极化形成的,极化时
停止时间较长的地下电缆可用土壤温度为准,运行不久的应测量导体直流 电阻计算缆芯温度。良好电缆的绝缘电阻通常很高,其最低数值可按制造厂规定 对 0.6/1kV 电缆用 1000V 兆欧表; 0.6/1kV 以上电缆用 2500V 兆欧表;其中
6/6kV及以上电缆可用5000V兆欧表。

状态检修规程:修订为3年。
“残留水树"
“外部浸入水树"
水树一般在电气强度较强的区域得到进一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展
水树的老化过程通常较缓慢。
水树是交联聚乙烯电缆事故的主要原因,约占 事故的71%,多发生于自然劣化。
水树枝一般是从内半导电层、屏蔽层与绝缘层 界面上引发出来。若绝缘体内存有气隙或杂质, 则会在电场方向产生并加剧蝶形领结状水树枝。 这些水树枝不仅受电缆结构的影响,而且还受 半导作层性能和形状、含水率、电压等级、电 缆芯温度以及浸水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水树枝延伸最主要的条件是高温和浸水,有时 水树枝的长度可以达到绝缘厚度的一半以上。
水树枝延伸的时间特性
36 kV级XLPE电缆交流击穿场强 与水树长度的关系
水树引起的绝缘故障发展过程
水树枝具有消失和重现的特点,有的水树枝受 热、干燥、抽真空后会消失形态,浸入热水中又会
重现。水树枝不会直接导致击穿,但会使绝缘强度
什么是电力电缆?
架空线 电力传输通道 电力电缆
电力电缆的使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1879年 爱迪生首次使用电缆实现地下输电。
1911年 德国敷设60kV高压电缆。
1913年 霍希施泰特研制成分相屏蔽电缆。
1981年 研制成1000kV的特高压电力电缆。
为什么使用电缆?
输电通道小 不受环境污染影响 使用电缆的优点 可靠性高 对人身及周围环境干扰小
陷等。所以新敷设电缆时,要在敷设过程中配合试验;在制作终
端头或中间头之前应进行试验,电缆竣工时应做交接试验。运行 中的电缆要按《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规定的项目、 周期、要求和说明进行试验。
一、胶联电缆五阻值测量 (一)测量主绝缘电阻 (二)测量外护套绝缘电阻 (三)测量内衬层绝缘电阻 (四)铜屏蔽层电阻和导体电阻比
开始最大,但在10-15s~10-2s之内下降至可略去地步。
间从10-2s至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以上,这部分电流随着时间逐渐减小,通常 在一分钟之内可降至可略去地步。 ▲ 电导电流 i3:它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绝缘表面的泄漏电流,其大小 与绝缘表面的脏污、受潮程度有关;二是绝缘内部的电导电流,与绝缘内部 杂质的含量、是否分层或开裂有关,其电流不随时间而 降低。
测量电缆绝缘电阻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
(1)拆除对外联线,并用清洁干燥的布擦净电缆头,然后将非被试相缆芯与 铅皮一同接地,逐相测量。试验前电缆要充分放电并接地,方法是将电缆导体及 电缆金属护套接地。 (2)根据被试电缆额定电压选择适当兆欧表。 (3)若使用手摇式兆欧表,应将兆欧表放置在平稳的地方,不接线空测,在 额定转速下指针应指到“∞”;再慢摇兆欧表,将兆欧表L、E端用引线短接,兆 欧表指针应指零。这样说明兆欧表工作正常。 (4)兆欧表有三个接线端子:接地端E、线路端子L、屏蔽端子G。为了测得准 确,应在缆芯端部绝缘上或套管部装屏蔽环并接于兆欧表的屏蔽端子G,如图2所 示。应注意线路L端子上引线处于高压状态,应悬空,不可拖放在地上。
图2 测量电缆绝缘电阻接线图
1—导体;2—套管或绕包绝缘;3—电缆终端头;4—兆欧表
运行中的电缆,其绝缘电阻应从各次试验数值的变化规律及相间的相互
比较来综合判断,其相间不平衡系数一般不大于2~2.5。电缆绝缘电阻的数值随
电缆温度和长度而变化。为便于比较,应换算为 20℃时每公里长的数值。如式 (1)所示。
电缆线路的薄弱环节
电缆线路的薄弱环节是终端和中间接头,这往往由于设计不
良或制作工艺、材料不当而带来缺陷。有的缺陷在施工过程和验 收试验中检出,更多的是在运行电压下受电场、热、化学的长期 作用而逐渐发展,劣化直至暴露。除电缆头外,电缆本身也会发 生一些故障,如机械损伤、铅包腐蚀、过热老化及偶尔有制造缺
( 5 )手摇并用清洁干燥的布擦净电缆头,然后将非被试相缆芯
与铅皮一同接地,到达额定转速后 ( 每分钟 120 转 ) ,再搭接到被测 相导体上。由于电缆电容很大,操作时兆欧表的摇动速度要均匀,
如果转速不衡定,会使兆欧表指针摆动不定,带来测量误差。测量
完毕,应先断开火线再停止摇动,以免电容电流对摇表反充电,每 次测量都要充分放电,操作均应采用绝缘工具,防止电击。 (6)当电缆较长充电电流较大时,兆欧表开始时指示数值很小 ,应继续摇动。一般测量绝缘电阻的同时测定吸收比,故应读取
Ri 20 Rit KL
(1)
式中: R i 20 ——电缆在20℃时,每公里长的绝缘电阻; L
K
R it
—— 电缆长度为L,t℃时的绝缘电阻; —— 电缆长度(公里);
——温度系数,如表1。
表1 温度 /℃ K 0
电缆绝缘的温度换算系数K 5 10 15 20 25 30 35 40 0.48 0.57 0.70 0.85 1.0 1.13 1.41 1.66 1.92
1. 导电线芯:高导电率材料,绞线承圆形或扇形截面。 2. 绝缘层:高电阻率材料,tg、 低而电气强度Eb高的油 浸纸、橡皮或塑料。
3. 密封护套:保护绝缘线芯免受机械、水分、化学等的损伤, 有时外部还有保护覆盖层。
4. 半导体层的作用:均匀电场,它可以克服电晕及游离放电, 使芯线与绝缘层之间有良好的过渡。
15s和60s时的绝缘电阻值。并逐相测量。
(7)每次测完绝缘电阻后都要将电缆放电、接地。电缆线路越 长,电容越大,则接地时间越长,一般不少于1min。
(二)测量外护套绝缘电阻
本项目只适应于三芯电缆的外护套,进行测试时,采用500V兆欧表, 电压加在金属护套与外护层表面的石墨导电层之间,当每千米的绝缘电阻

总电流I:是随时间衰减的,因此试品实际的绝缘电阻随着时间的增加
RO 1 i1 i 2 i3
而逐渐上升,并趋向稳定。这一过程可用吸收比来表示,下式: R
电缆绝缘受潮时或有贯穿性的缺陷,电导电流较大,则/的比值就小,由于 总的电流衰减过程很长,实际上要测出/是有困难的,因此现场均采用 R60S/R15S的比值,并称吸收比。应用这一原理,测量电缆绝缘电阻及吸收比, 可初步判断电缆绝缘是否受潮、老化、并可检查耐压后的绝缘是否损伤。所 以,耐压前后均应测量绝缘电阻。测量时,额定电压为1千伏及以上的电缆应 使用2500伏兆欧表进行。
触并可能会腐蚀铜屏蔽层,一般应尽快检修。


状态检修规程:修订为3年。
要求值为每千米绝缘电阻值不应低于0.5MΩ. 对单芯电缆,由于其金属层(电缆金属套和金属屏蔽的总称)采用交叉互联接
地方法,所以应按交叉互联系统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项目四 电力电缆的测试
任务一电力电缆的直流高压测试
课程名称:《高电压设备测试》
知识目标
1.掌握高压测试的工作原理 2.熟悉直流泄漏电流及直流耐压测试方法
能力目标
1.能用直流耐压测试仪进行电力电缆的直流泄漏电流 及直流耐压测试 2. 能够在专人监护和配合下独立完成整个测试过程
3. 能根据相关标准、规程对测试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 和比较全面的分析
降低,促进老化作用,缩短寿命。长期逐步发展最
终将导致绝缘损坏.
根据现场运行经验,水树枝劣化特性如下:
(l)仅发生在6kV以上的高压交联聚乙烯电缆中。 (2)从投运到破坏的时间需要数年至十几年,大多数在10 年以上。 (3)贯通绝缘体的水树枝状劣化,大部分能维持正常工作 电压以上的电压值,只有在发生脉冲电压等异常电压时才产 生破坏。 (4)环境温度高时,劣化进程加快。 因此对电力电缆绝缘本体进行故障监测是可行的,也是 必要的。
层之间形成原电池,会产生 0.334-(-0.76)≈1.1V的电位差,当进水很多时,测 到的电位差会变小。在原电池中铜为“正”极,镀锌钢带为“负”极。 当外护套或内衬层破损进水后,用兆欧表测量时,每千米绝缘电阻值低于 0.5MΩ时,用万用表的“正”、“负”表笔轮换测量铠装层对地或铠装层对铜屏 蔽层的绝缘电阻,此时在测量回路内由于形成的原电池与万用表内干电池相串联 ,当极性组合使电压相加时,测得的电阻值较小;反之,测得的电阻值较大。因 此上述两次测得的绝缘电阻值相差较大时,表明已形成原电池,就可判断外护套 和内衬层已破损进水。 外护套破损不一定要立即修理,但内衬层破损进水后,水分直接与电缆芯接
低于0.5MΩ时,应采用下述方法判断外护套是否进水:
直埋橡塑电缆的外护套,特别是聚氯乙烯外护套,受地下水的长期浸 泡吸水后,或者受到外力破坏而又未完全破损时,其绝缘电阻均有可能下
降至规定值以下,因此不能仅根据绝缘电阻值降低来判断外护套破损进水
。为此,提出了根据不同金属在电解质中形成原电池原理进行判断的方法。 橡塑电缆的金属层、铠装层及其涂层用的材料有铜、铅、铁、锌和铝
50
交联聚乙烯电缆
XLPE, cross linked polyethylene
30余年历史
性能优良、工艺简单、安装方便
得到广泛应用
XLIE电缆的基本结构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结构示意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