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成因及类型
高原
>600
>200
青藏、内蒙、黄土、云贵高原
高平原 平 原 低平原
>200
成都平原
0~200
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
洼地
低于海平面高度
吐鲁番洼地
公路工程上对地貌形态的分类
地貌形态分类 地面自然坡度(°) 相对高度 (m) 地形说明
平原区
≤3°
平坦,无明显起伏
微丘区
重丘区
3°~20°
<100
100~200
山坡
山坡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山坡的高度、坡度及纵向轮廓等。 根据山坡纵向轮廓和山坡的坡度,将山坡简略地概括为以下 几种类型:
直线形坡: a 单一岩性的长期侵蚀:稳定性较高 b 单斜岩层构成:开挖路堑后顺层滑动 c 松散岩层构成:表示为残坡积层,稳定性最差。
山坡
凸形坡 :上缓下陡,由河流的强烈下切形成的。稳定性 取决于岩体结构。
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沉积物
近岸带承载力高, 远岩较差 湖心沉积物强度很 低 沼泽地带泥碳含水 量极高,不宜做天 然地基
海洋沉积物
可分为滨海带、浅海带、大陆斜坡和深海带 滨海带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但透水性强 浅海带含水量高,较疏松,压缩性大,强度较 低 大陆斜坡和深海沉积表层的砂砾稳定性差
地貌: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的长期进行,在地壳表面 形成的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 称为地貌。
地貌的成因
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共同控制。
内力地质作用 形成了地表的基本起伏形态-大
的隆起与大的凹陷。
外力地质作用削高填平,夷平地表。
地貌发展规律
地表形态,取决于当时及以前一定时期内、外力地 质作用间强烈程度差异的关系。
起伏不大,有残丘 孤山
低岭宽谷,或聚或散 低、中山,有山脉 形态
>20° 山岭区 >200
地貌的成因分类
内力地貌
构造地貌:由地壳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 。 火山地貌:由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和碎屑物质堆积所形 成的。
地貌的成因分类
外力地貌
水成地貌:以水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 冰川地貌:以冰雪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 风成地貌:以风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岩溶地貌: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
展的基本因素 。
重力地貌:以重力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
垭口的类型
对于公路工程来说,研究山岭地貌必须重点研究垭口。越 岭的公路路线若能寻找合适的垭口,可以降低公路高程和 减少展线工程量。 构造型垭口:由构造破碎带或软弱岩层经外力剥蚀所形 成的垭口 断层破碎带型垭口: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一般以低路 堤、浅路堑通过,以保证地面原有的稳定性。 背斜张裂带型垭口:工程地质条件相对好一些,主要 水文地质条件好,岩层相对稳定。 单斜软弱层型垭口:岩性较差,不宜大挖,以浅路堑 或路堤形式通过。
第四章
地貌成因及类型
本章主要内容:
地貌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特殊土及其工程性质
地貌与公路工程关系
地貌与公路工程的建设及运营有着密切的关系。公路常 穿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貌条件是评价公路工程地质条 件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种不同的地貌,都关系到公路勘 测设计、桥隧位置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和养护工程等。 地形:指地表既成形态的某些外部特征,高低起伏,坡 度大小,空间分布等,实际就是地表的形态。
冰碛和冰水沉积物
成分极不均匀 磨圆性差,棱角分明,不具成层性
风积物 风积物主要有风成砂和黄土
风成砂分选性好,磨圆度高,具有较高的承载 能力但抗风蚀能力极差 黄土均匀无层理,孔隙大,具有湿陷性。
凹形坡: 上陡下缓,由河流缓慢下切形成,稳定性差。
阶梯形坡:
a 由软硬不同的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岩层经风化形成,稳定 性较高; b 由多次滑坡形成的-近于极限平衡状态。 c 由平行的多层正断层形成,稳定性取决于断层的规模。
平原地貌
平原地貌是地壳在升降运动微弱或长期稳定的条件
下,经过风化剥蚀夷平或岩石风化碎屑经搬运而在 低洼地面堆积所形成的。平原地貌具有大地表面开 阔平坦、地势高低起伏不大的外部形态。
一般说来,平原地貌有利于公路选线,在选择有利 地质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设计成比较理想的公路线 形。
平原地貌的分类
按高程分类:
高原 高平原 低平原 洼地
按成因分类:
构造平原 剥蚀平原 堆积平原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包括更新世 和全新世,历史200多万年。 第四纪时期的地质作用,与人类活动有着直 接关系。
地表上升量>剥蚀量,升高,山岭地貌。 地表上升量<剥蚀量,夷平,剥蚀平原。 地表下降量>堆积量,下降,低地。 地表下降量<堆积量,填平,堆积平原。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还受地质构造、岩性、气候条件等因素
的影响。
地貌分级
巨型地貌:大陆与海洋,大的内海及大的山系都是巨 型地貌。巨型地貌几乎完全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所 以又称大地构造地貌。 大型地貌:山脉、高原、山间盆地等为大型地貌,基 本上也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中型地貌:河谷及河谷之间的分水岭等为中型地貌, 主要由外力作用造成。内力作用产生的基本构造形态 是中型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地貌的外部形态决 定于外力作用的特点。 小型地貌:残丘、阶地、沙丘、小的侵蚀沟等为小型 地貌,基本上受着外力作用的控制。
地质学上地貌的形态分类
形态类别 高山 中山 山 地 低山 丘陵 绝对高度(m) >3500 3500~1000 1000~500 <500 相对高度(m) >1000 1000~500 500~200 <200 平均坡度(°) >25 10~25 5~10 举 例 喜马拉雅山、天山 大别山、庐山、雪峰山 川东平行岭谷、华蓥山 闽东沿海丘陵
垭口的类型
剥蚀型垭口:以外力强烈剥蚀为主导因素所形成的垭口, 其形态特征与山体地质结构无明显联系。特点:松散覆盖层 很薄,基岩多半裸露。可采用隧道方案、中堑深挖等方式通 过。 剥蚀-堆积型垭口:在山体地质结构的基础上,以剥蚀和 堆积作用为主因素形成垭口。垭口外形浑园,宽厚,松散堆 积层较大。道路多以低填或浅挖通过。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特点
形成时间短,成岩作用不充分; 岩石碎屑物质在各种外力作用下被搬运,在 适当的条件下会沉积成各种类型的土体; 在搬运过程中,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成 分仍在进一步变化,并在沉积过程中因分选 作用而使土在成分、结构、构造和性质上表 现出有规律的变化。
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和工程地质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