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全解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正是这些外围的居住用地不仅仅只为园区内部服务, 更是为整个苏州东南区域服务,使得园区与中心区真正的 做到了无缝连接。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居住片区与主城衔接
首期建设的邻里单元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创造一个健康、充 满活力和独特的城 市环境。
●在对土地使用项目和基础设施分配地段时,考虑并 减少空气、水源和噪音的污染。 ●利用独特的水域特色如湖泊和河道,加强“水城” 的形象。 ●通过设计独特的道路格局和街景,并配合翠绿的环 境,从而创造一个具有视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一、二、三期依序向东延伸,中部是环境优美、面积 为600ha的金鸡湖。东西纵向式延伸加强了原有城市形态 的轴向趋势,又由于该轴的发展方向和沪宁城市带的城市 发展轴完全重叠,和沪宁城市带有着最大的“接触面”(由 河西新区、古城区到工业园区长约50km)。 这种城市形态保证了城市与附近重要的交通干线能有 多处接口,又不会增加城市中心的交通负荷。
传统的社区居民生活服务设施是“ 天女散花” , 哪里有 路哪里就应有商店。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 所有商业 服务、社会服务设施都集中在邻里中心、分中心和中心商城。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共规划19个邻里中心, 每个邻里中心承担为半径0.5km的1 万多户居民服务的功能, 在地块较大的居住区域另设4个邻里 小中心,规划2个规模大于邻里中心的商业服务分中心,在园 区中央建1个中心商城。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第一期地段:新式和现代的商业中心,拥有平衡的居住和工业 用地。这个新商业中心将提供现代化和高素质的商业空间,以适 应将来蓬勃发展的经济活动。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第二期地段:为科技中心。利用水域沿岸的环境和翠绿的景色, 提供一个从事研究及开发活动的高科技工业园,以及具有高素质 湖滨住屋的优良环境。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可是园区建设究竟是工厂呢?还是工厂与住宅配套, 各占比多少?住宅区有独立商业点,还是与苏州市大规 划整合?
园区功能用地以轴向布局为主,区域功能分割清楚, 脉络清晰。 商业用地居其核心,其两边是生活居住用地,再外围 为工业用地。环金鸡湖22公里全部是开放式公共地带,宽 阔的绿化带和道路之外,才是低密度的住宅或娱乐设施, 并通过绿地系统和步行系统连为一体,环湖建筑尽可能与 湖畔公共空间相融。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空间布局
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理念是先造工厂,有了一定 规模后,建住宅,住宅造了一定规模以后再造商业。“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这是很简单的逻辑推导。工厂建起来了,人要进去, 就会有住宅的出现,住宅有里,有了人的活动,就会有商 业,正式这个简单的逻辑道理指引园区的发展
道路系统的适当设计,配合良好的交通管理,可使交通更为 畅通,以充分利用公路基础设施。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园区早在规划时就预先排除了导致交通拥堵的种种因素。首 期开发区采取了轴向布局形式, 中间是生活居住用地, 商业用地 居其核心, 两边为工业用地。这种功能布局缩短了人们居住与就 业、购物、消闲娱乐等生活需要的空间距离, 大大缓解城市交通 的拥挤。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全区规划19个“邻里中心”,2个商业服务分中心, 一个中心商城。每个“邻里中心”承担为半径0.5平方、1 万多户居民服务的功能。这里有商店、超市、餐馆、娱乐 等服务设施,是社区居民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
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紧临苏州古城区,西与古城以 苏嘉杭高速公路相隔,北抵娄江为界,南临斜塘河——吴淞 江,东接青秋浦。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 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 平方公里。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另外, 工业用地运输量大, 重型车辆多, 它们被布置在园区 的南北两边, 远离商业区而紧靠园区外围的交通线, 可以使不同 用途的交通需要自然分开, 有效地避免重型与轻型交通夹杂混乱 的局面。 此外,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分工明确,不允许支路与主干 道交叉,不允许单位面向主干道开门,不允许路边的房屋“破墙 开店”。于是,货车、客车、自行车、行人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园区内的交通由两条绕过金鸡湖,横贯东西的主干道,以及 其他相距1.5至3公里的南北干道所构成。这些主干道连接主要的 商业中心,以提供最便利的交通,并减少不必要贯穿居住区的交 通。 公路的设计也将照顾到能配合城市环境的自行车。在远期, 自行车道的一部分在有必要时可成为另一条汽车道,以应付可能 增加的汽车交通流量。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规定无污染工业项目可不需有缓冲区, 轻污染工业项目需要50m 以上的缓冲区, 一般工业项目需有100m以上的缓冲区, 特殊工业项目 即使用大量有毒、有害化学品, 必须设置完善的防污和污染治理设施 的建设项目需要500m以上的缓冲区, 易造成重污染的大型设施如污水 处理厂、垃圾焚化场等缓冲区至少1000m。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产业结构调整与规划布局的关系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通过两个规划的变化就能更清楚的看出整个园区从“二三一” 向“三二一”的转变 一:这是当年园区初期建设时做的园区总体规划,而后来整个园 区的建设也基本上完全的遵循了规划。
●为60万人口和范围更大的苏州地区提供工业、商 业、康乐和文化发展。 ●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加强商业投资的环境。 ●通过对土地使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减少不必要的交 ●设计市内和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公路和轻轨交通网络 ,并考虑到自行车交通以及将来会增加的车辆交通 问题。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 州的总体规划,我 们很清楚的看出, 金鸡湖畔的苏州— 新加坡工业园区已 然成为苏州东部的 一个新的商业核心 地带, 下面我们具体 看看都有哪些地块 发生了置换。从这 两张图纸的比较我 们可以看出新版总 规中主要是将部分 的工业置换为居住 及公共绿地,增加 了轴线方向的商业 量,并且大幅度的 增加了公共绿地的 面积,将园区内建 设成集现代都市型 产业与适宜人口居 住的综合发展园区。
作为60万人口的家 园。 从而改善居住 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与工作环境。 ●提供足够的和种类多样化的住屋。 ●提供良好的社区设施和基础设施, 环境。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在商业、文化和其 他功能方面为新园 区及更广大的地区 提供机会与服务。 为人民和商业提供 高效率的运输。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第三期地段: 自给自足的新镇,用于用地较广的轻工业。在这 个地段内也会保留一些土地以建设主要的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这70平方公里地段(包括7.2平方公里的金鸡湖)将被划分成3 个卫星镇,总人口将达60万人。在必要时,园区继续向东部扩展。 这3个自给自足的新镇是以下面的方式划分: . 天然/人工特征如河道、湖泊和高速公路,作为各镇之间的边界, 容易辨认。 每个镇区的特色,比如第一期地区靠近古城,第二期地 区拥有优美的湖畔环境,第三期地区拥有广阔土地。 每个自给自足的新镇的人口介于10万和30万。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城市发展轴
城市沿轴向带形发展,是工业革命后现代城市形态空间发展的 一个重要趋势。和中世纪向心型圈层式发展的城市形态相比,这是 一种高效、动态开放的城市体系,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律。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多中心沿轴线长卷型展开,形成“流动的城市轴”,构成了城 市机体的“中枢神经”,人们通过与此垂直的平行放射延伸的道路 进入这个活动的城市轴,可以迅速而方便地到达轴上的任何地点。
可见, 环保意识在土地规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产业结构调整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从2005年起,苏州工业园就开始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 的进行转型调整,加快从外延扩展向内生增长转变,从资源 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制造业为主向“三二一”结构转变。 苏州工业园区深入实施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 跨越和生态优化“四大计划”,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努力建设成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