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 黄小云先生解)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 黄小云先生解)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黄小云先生解)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黄小云先生解) ---顺从自然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

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症,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

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太阳寒水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

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

(小云:手足太阳标阳而本寒与手足之少阴为一周天也,太阳含卫阳之气而布护于表也,因表恶寒既表证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从阳则在经之标而热证现也。

从阴则在经之本而寒证起。

两阳经之证不除则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扰它经而现少阴经之证也,少阴经也有表里之分。

可据经气的阴阳而分辩之。

)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

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

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离之阴午时与夏至之时生才有降,如果不生则无降矣。

此为从阳求阴也,即肾水不足者补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则可降天道之气兼补其母肺金而肾水可生也。

阳中求阴之意即离之用在阳位也,此也含阴从天降之意。

)水降于火,(此水从离降也。

)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

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

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小云:三焦应腠理毫毛,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三焦为阳气之父也。

三焦为手少阳与足少阳气相同也。

)水得此火,应当不寒。

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

(小云:癸水壬水一阴一阳,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才能出。

此既证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不然无气化可言也。

而膀胱寄左肾含相火可使肾精不寒。

女子胞寄于右肾,女子以血养胎得右肾命门之火而血则温可养胎也。

左肾属阴,右肾属阳,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五更泄从肾阳治以四神丸也。

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阳少阳与肺之气合而护表而统称卫气也既卫阳之气也。

)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

(小云:此理甚是,火秘于内,水敛于外。

此既余阳用阴,阴用阳之意也。

)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

(小云:木火主里,此理未明。

木乃水所生,但必须有少阳生生之温湿之气方可生也。

其少阳生气由命门而出太过则现湿热之气,不及则寒湿可见也,能识此则病易调也。

当然此湿气实属水气非太阴土之湿气也。

治则一除肝胆湿热,一温肾利湿。

一泻子,一补母。

然肝阴肝血亏者也从补肾阴治者而谓虚补其母也。

)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

(小云:表气常清,此理甚是,合余之意也。

)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

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

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

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

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

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

(小云:生气绝根,是以死也。

此也可说是阳脱。

)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

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

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

(小云: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

此二水虽然属阴,阴者亲于下,亲于内也。

其用为阳也。

水不足则热,火不足则寒也。

)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

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病热者,独责壬水。

(小云:上有余谓太阳少阳合肺而护表。

此则余谓太阳少阴其气可从标从本此为一也。

其二者两太阳两少阴为一周天也,太少可互为影响,脏责腑,腑责脏也。

两太或两少又可互为影响此一辩,还一辩者每经皆有标本之说也。

)少阳相火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

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

手少阳以相火主令。

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

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

三焦之火随太阳之经下行以温水脏,出委中,贯腓肠而入外踝。

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

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

故三焦独主水道。

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相火下蛰,水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

(小云:相火者藏于命门或谓藏于肾中皆同一说也。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明者,明君治国国泰而民安也,位者,在其位而助君谋政治国。

相火以少火之形式藏于两少阳两厥阴行于全身上下内外。

其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实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意所谓冬藏阳于肾中也即半夜子时藏阳于肾中之意也。

如若不藏则有重阴必阳之虑,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也。

然少火之藏必赖肾精以守也,所以冬以藏精为要,阴为阳之守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理中也。

)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脏也。

(小云:水之所以善藏者,此为水之性使然也,其性阴,亲下亲里而其用为阳也。

)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

手之阳清,足之阳浊。

清则升而浊则降。

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

(小云:三焦主腠理毫毛,所以手少阳行于表行于上也。

胆者甲木,其气降;然脾气之升,己土之热力及健运,皆甲与己合,己土得甲胆之相火使然。

)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

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

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

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

足少阳虽从三焦火化,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

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性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

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

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

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

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

(小云:肺者属金,阳明胃与大肠皆属金且有金之燥气,但肺者属娇脏,其含有金气,且含有太阴之湿气。

所以两阳明也含有太阴之湿气也。

所谓含者因为此四经为一周天也。

)少阴君火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

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

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

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

坎中之阳,火之根也。

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发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

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

君火虽降于手而实升于足,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

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

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

所恃者,生土以镇之。

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

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

土能克水者,惟阳明承气一症。

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

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

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

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

心液消亡,是以热作。

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

实非心家之过。

(小云:相火者,少阳也,胆中甲木藏之,乙木属肝,甲乙二木皆属东方,在地为木,在天为风,其气太过则从火而助少阴之本,热气显现,其为木之子火气也,治则实泻其子也。

肝之阴血不足也可累母及子,然从母论者多。

虚风与实风据此可辩。

少阳相火不及者,其母寒也,此也为虚补其母之例。

而上热下寒者定是命门火衰而下之阴盛逼阳于上也。

相火旺而使心火旺者不在此例,其火一可折而一不可折也。

因相火而至心火旺者可折,肾中虚火上炎者不可折,因其折而无功也。

)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

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

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家,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

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

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

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水下寒则暖肾家之气。

故补肝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

(小云:此确属定法。

血者属阴,而其色红则又属阳,离卦属阴,而其阳多阴少,其气机行于上,行于南方;此又为阴阳互根之理可见,其性属火。

从卦而言,阴卦用火。

从其位而言,阳位而用阴血。

从其经而言标阴本阳。

从其标言阴寒之气盛而阳气弱,从其本而言阳热盛而阴血亏也。

从其火而言午时生阴营而降,总之阳而用阴,阴而用阳也。

阴阳盛衰可推而知之。

)阳明燥金燥者。

阳明金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

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

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

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

子气不敌本气之旺。

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

肺金之湿,(小云:肺从阳明则燥,从太阴则湿。

在其小周天之中也。

)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

太阴性湿,阳明性燥。

燥湿调停,在乎中气。

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

中气衰则阴阳不交,其燥湿偏见。

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

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

阴易进而阳易退,湿盛者常多,燥盛者常少。

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

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盛而阳明每负。

土燥而水亏者,除承气症外,绝无仅有。

(小云:戊土属阳燥之土,其用为阴,则其不燥。

己土属阴湿之土,其用为阳,则其湿不困脾。

肺金因于风火者则热燥,因于风寒者则清凉之燥。

燥者金之气,湿者土之气。

燥湿之气与水火也有关系。

)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

水负则生,土负则死。

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

(小云:土中宜藏火之温气也即少阳之生气,其火宜少不宜壮。

)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

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燥为寒热之中气。

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

(小云:火性炎上,水性润下。

燥与湿互相牵制,其法在气机升降之中。

)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

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

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

所谓阳邪居上,清邪居下,一定之位也。

然上之燥亦因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

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

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小云:燥为寒热之中气,妙!)厥阴风木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

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

缘木实生火,风木方生,火气初胎,而火令未旺也。

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

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

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

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

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

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风动而生疏泄。

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症,皆风木之疏泄也。

肝藏血而华色,主筋而荣爪。

风动则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

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

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

故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