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现代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1.试述森林经营管理(林业)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森林经营历来都是林业生产的主体内容。

虽然人类从很早就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着森林经营(孟子就曾经说过,“斧斤以时入山林”),但现代意义上的森林经营理论出现在十八世纪。

从1713年德国卡洛维茨提出“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开始,林学家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森林经营理论。

虽然这些理论在时间、观点上有些重叠,但大体上仍可按认识的深度逻辑地归结为“永续利用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一、森林永续利用理论一般认为,德国是现代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发源地。

从17世纪中期开始,德国因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猛增,开始大规模采伐森林,并导致18世纪初的震动全国的木材危机。

危机的出现,促使林业工作者对过去的森林经营理念进行了反思。

1713年,德国林学家H.卡洛维茨首先提出了森林永续利用原则和人工造林思想。

他指出:“努力组织营造和保持能被持续地、不断地、永续利用的森林,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

”卡洛维茨也因此被认为是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创始人。

所谓森林永续利用原则,就是“森林经营管理应该这样调节森林采伐,通过这种方式使木材收获不断持续,以致世世代代从森林中得到的好处至少有我们这一代这样多。

”为实现永续利用的目标,1826年,德国林学家 J.C.洪德斯哈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法正林(Normal Frost)”理论。

虽然法正林理论自问世以来即遭到批判,但至今仍是森林经营的基础理论。

法正林学说的基本要求是:在一个作业级或一个作业单位内的森林,必须具备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三种,并且三种林的面积应该相等,地域配置要合理,具备最高的生长量,从而实现森林的永续经营利用。

从今天的观点看,法正林学说的主要贡献之一是从理论上论证了“年采伐量等于或小于年生长量”的政策主张。

不过,“法正林”要求的条件近乎苛刻,与现实的森林结构差距较大。

为此,1954年美国K.P.Davis提出“完全调整林”经营思想,扩展森林经营为林龄结构不变下定期收获质量、数量大体一致的木材,实现在现实林中近似地进行法正林方法的经营。

1961年日本铃木太七论证并提出了“广义法正法”理论,针对大片森林提出按“减反率”采伐。

二、森林多功能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是林学家们对林业认识上的第二次突破。

它的最大贡献,用现代述语,就是承认森林的“间接效益”(包括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到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森林的非木材功能对于人类的价值会日益增加并上升到主导地位。

森林多功能理论强调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强调生产、生物、景观和人文的多样性;在技术上主张长伐期和择伐作业;人工林天然化经营。

就如何实现森林的多种功能,林学家们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一种叫做“船迹理论”的意见认为,只要最大限度地持续实现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森林的其他效益就会跟随在经济效益的“船迹”后自然地体现出来(如同前进中的船会产生一片向两旁扩展的波浪一样)。

另一种叫做“协同理论”的意见认为,林业应该同时实现多效益一体化,即同一片森林既生产木材又发挥一种或几种生态功能。

“协同理论”要求人们要把木材生产和其他效益等同对待。

三、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在认识森林多种效益重要性的问题上,各种“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上述“森林多功能理论”并无大的差别。

同森林多功能理论相比,可持续经营理论在下列观点上进一步深化了认识。

一是强化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按照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森林是可再生资源,尤其应该实行这一战略。

二是强化了生态系统的观念。

任一地块的森林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生态系统,且与其他地块的森林和临近的陆地、水面等构成更大的生态系统。

用林学家Plochmann(1982)的话说:“永续利用的出发点不应该是各种林产品和间接效用,而是作为能发挥多种效用的森林生态系统。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各国林学家们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提出了不同的措施,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新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和“现代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试论等级结构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关系。

生态系统是具有等级结构的层次系统,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双重性.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整体功能的发挥需要系统中各等级层次相应结构的有机协调与适应.1·1 等级层次与时空尺度生态系统的等级层次与所处的尺度是密切相关的.尺度可以通过层次划分来进行表达,组织尺度是指由生态学组织层次(如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组成的等级系统中的相对位置.在森林的经营管理中,时空尺度与生态系统层次是密不可分的,多层次经营管理体现了多尺度的分析与决策.1·2 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森林的经营管理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进行的.生态系统信息获取中存在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森林调查中存在尺度效应与划区效应,再通过尺度推绎,其结果影响了对信息的真实了解,进而影响了分析与决策.来源于某一层次森林生态系统的信息不能适用于所有层次,尺度外推也存在局限性.从生态系统的组织层次出发,把各层次经营管理措施与相应的信息结合,可使上述问题得以改善或修正.1·3 核心层次的重要性对复杂生态系统的分析和管理需要对其进行分解与简化,在所研究的系统等级结构确定后,一般需要同时考虑3个相邻层次,即核心层次、上一层次和下一层次.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往往有其特定的时空尺度.等级层次与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过程是密切联系的.需要从森林的结构与功能出发,确定经营管理的核心层次.并考虑核心层次与相邻层次的关系与作用,着重考虑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环境约束和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行为约束.3.试论欧洲自然理论渊源及其核心思想。

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以来,中欧、西欧区域的森林资源受到较大的破坏,到二战之后,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森林资源大量消失,森林覆盖率大大降低,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愿望极为迫切,永续利用森林在欧洲被人们较早得到认识并付诸于生产实践之中。

对森林资源的大量破坏和急于恢复,推动了森林经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德国森林经营有比较长的历史,森林经理学在18 世纪起源于德国。

16 世纪德国首先提出了森林施业案,1826 年德国洪德思哈根提出法正林概念,之后海耶尔、瓦格涅尔不断补充,提出了法正林的条件和实现永续生产的模式标准。

根据法正林这一模式制定施业案,一度成为林业先进国家经营林业的重要方法,作为衡量森林经营水平的标准尺度,成为林业经营目标所追求的实现永续利用的一种古典理想森林。

在19 世纪,德国林业科学发展迅速,相继建立了森林立地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森林利用学等分支学科,成为世界现代林业科学的重要基础。

法正林概念由德国林学家提出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在德国森林经营学科技和生产领域中主导了100 多年。

这一理论主要考虑到的是森林蓄积的永续利用,以木材经营为中心,忽视了森林的其它功能、森林的稳定性和真正的可持续经营。

因此,到20 世纪40 年代之后,德国森林经营的理论与方法在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二战后德国首先采取了恢复森林资源的林业发展战略。

到20 世纪50 年代,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德国根据林业政策效益论和森林效益永续经营理论制定了森林为木材生产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木材为单一经营目标的森林经营模式开始有了转变。

60 年代,德国开始推行森林多功能理论,实行了森林多效益发展战略。

1975 年,德国制定了森林法,确立了森林多效益永续利用的原则。

90 年代,德国开始采用“近自然林业”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它作为新的林业政策和经营方针。

法正林理论于新中国成立后由前苏联专家引入我国,在我国的森林经营方针、规程与办法、林区总体规划及森林经营方案中普遍体现及应用,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种按林龄分片经营、轮伐利用的经营模式,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认为德国已经基本实现,但也出现了问题,做错了许多,现在仍不满意,他们认为19 世纪中欧的林业发展相似于中国的现在。

对按照法正林概念经营森林产生的问题他们归纳为几个方面,即: (1) 多为纯林,抗灾害能力弱; (2) 森林蓄积受自然损害的量较大,导致经济效益降低; (3) 森林的许多功能与作用不能得到发挥; (4) 森林的龄期较短,人工林只能保持100 a~150 a ,而自然林能维持到600 a。

基于这些方面的问题和认识,德国的森林经营通过不断探索提出了“近自然林业”的思想与方法,而这种思想已体现在联邦和州的森林计划之中,被各级林业管理、技术人员倡导并应用。

4.试概要介绍我国“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你如何理解“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对我国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意义。

六大工程涉及天然林保护、华北、西北和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林业产业基地建设。

其中,天然林保护工程是迄今为止中国投资最大的林业生态计划。

两年来,已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

工程覆盖了我国17个省(区、市)的897个县和森工局。

华北、西北和东北“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是中国涵盖面最大的防护林工程,涉及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696个县、市,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制沙问题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计划造林2000多万公顷,并对7190万公顷的森林实行有效保护。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中国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治理水土流失、改善西部生态环境所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覆盖了中西部地区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108个县。

这项工程今后十年将完成退耕还林(草)530万公顷,荒山造林种草800万公顷,预计将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600多万公顷,年均减少输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2.6亿吨。

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主要解决北京周围地区风沙危害问题,计划到2010年,造林种草780万公顷,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增加11个百分点,使土地沙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解决包括大熊猫、金丝猴等在内的物种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使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旨在解决中国木材和林产品供不应求的问题,减轻对其他地区森林资源保护的压力。

将用15年时间在18个省、自治区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近1300万公顷,年产木材1.3亿立方米,占国内需求量的四成。

5.概要介绍山西省六大林业生态工程,试分析这一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