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霞山公园易俗河古称“洛口”,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住了一宿

霞山公园易俗河古称“洛口”,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住了一宿

霞山公园易俗河古称“洛口”,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住了一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金霞山景区。

易俗河古称“洛口”。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住了一宿。

因而得名。

后取移风易俗之意而称之为易俗河。

唐天宝年在此建县城。

明清为湖南重要“米市”。

有金霞山。

白云峰和九龙山等名山。

在砚井等古迹。

是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罗亦农和中共湘潭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杨昭植的故居。

湘江边有中共湘潭县秘密活动处——裕丰粮。

崛起的新县城。

建有工业园区等许多景点。

中文名,金霞山景区。

古称,“洛口”。

海拔,151米。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住了一宿。

历史,唐天宝年在此建县城。

景观,金霞山。

向东渠。

简介。

金霞山位于新县城东部。

海拔151米。

北临湘江。

俯瞰潭城。

高峰叠立。

秀拔耸翠。

是湘潭四大名山之一。

每当旭日东升。

或雨后初霁。

蒸霞灿烂。

岚气金光。

故名。

龙兴寺位于金霞山西部山腰。

1994年冬重建。

占地40亩。

规划寺院主体结构为三进殿堂。

前为天王殿。

两侧钟楼;中为大雄宝殿;后为法堂楼。

两侧为厢房。

另有配套设施放生池。

花园。

亭台。

楼阁等。

规划雄伟。

模式近似于广东曲江南华寺。

向东渠位于金霞山东麓。

系1973年春建成。

纵贯谭家山。

梅林桥。

易俗河3镇。

总长米。

它使湾东港垸内的7500亩农田。

免除洪涝灾害。

兼灌农田万亩。

砚井位于县城飞羊。

因宋太史路堂在此洗砚。

故名。

又传宋时。

飞羊一饮水困难。

人们便自动捐资修建此井。

故又名“ 井”。

井口边长米。

井深5米。

铁牛戏沙挂嘴洲湘江中有一巨石。

形似铁牛。

据传“铁牛”在此镇压水魔。

永保安泰。

旱季。

河水浅。

隐若可见“铁牛”。

罗亦农故居位于县城青狮村雷公塘。

坐西南东。

土砖青瓦结构。

共有房屋14间。

故居门联曰:“存得天良。

蒙庆受福;放开眼界。

创业成家。

”系罗亦农亲笔书写。

金霞山。

金霞山位于湘潭县易俗河镇东侧之湘江南岸。

海拔151米。

清嘉庆年间。

列入湘潭四大名山之一。

现在是湘潭生态风景区。

据清《湘潭县志》载:它“朝阳映翠。

岚气金光。

绚呈异彩。

故名”。

民间传说:古代有一男一女。

男名金哥。

善医术;女名霞姑。

识草药。

两人相互配合。

长期在此地治病救人。

为纪念这对男女生前的功德。

乡人便以金哥的金字。

霞姑的霞字。

命为山名。

金霞山上延岳秀。

中扼湘流。

下瞰潭城。

层峦叠嶂。

挺拔威仪。

峰巅奇石如笔。

直插天空。

名文笔峰。

有迂曲的山道。

通峰接顶。

山上。

过去建有霞栖庵。

龙兴庵。

霞栖庵。

又名霞栖寺。

建年待考。

明祟祯方郎中。

监司佥事郭金台题诗《霞栖庵片石》曰:“众山蟠孤岑。

渰悬复群木。

参天通一门。

中隐区灵屋。

人烟隔数峰。

片石独渊矗。

苔藓篆古意。

幽映憩修竹。

开士契我心。

振音扣容谷。

茗香泛远圃。

静与山花逐。

门径罗新规。

疏观又遥目。

此中还龙像。

挂席敷广陆。

谁持烁迦逻。

应见邱邱复。

”清监贡郭宪章也题诗《霞栖寺》曰:“幽然一刹踞崚嶒。

古木参差护佛灯。

帘卷晴云时入榻。

门闲野雀近窥僧。

”。

龙兴寺。

金霞山关公坡建有龙兴寺。

是县佛教协会所在地。

开始叫龙兴庵。

原址在金霞山之东。

建年待考。

相传最初是石头禅师结茅为庵。

竣工当晚。

石头禅师梦见有五龙绕庵。

认为是兴旺。

吉祥之兆。

故以龙兴命名。

后来龙兴庵有兴有衰。

至1949年解放前夕。

仅剩“一担柴式”建筑。

1994年。

在湘潭县人民政府重视与支持下。

由彼岸法师主持。

在金霞山关公坡易地重建龙兴寺。

重建的龙兴寺。

第一期工程—法堂楼与两旁的宿舍楼已经落成。

楼两层。

朱墙黄瓦。

梁上雕龙画凤。

建筑堪称古朴。

典雅。

楼的门匾横书“龙兴寺”三字。

对联为湘潭诗人周家乾撰写:”霞光万道龙兴寺;碧浪千重易俗河。

”楼内上。

下两层都是法堂。

占地920余平方米。

法堂内供奉木雕如来佛。

观世音及十八罗汉。

二十四位诸天等镀金神像。

如来佛与观世音像高丈余。

形神俱佳。

雕塑精湛。

楼前有一水塘。

能将整座寺宇倒影于塘水之中。

每夜灯火辉煌。

站在塘头举目远望。

十分壮观。

水塘。

现在成为放生池。

池中央。

立千佛塔。

塔高6米许。

塔座3米许。

铁铸。

塔上。

有铁铸大小神像上千座。

1996年建荼毗园。

占地1亩。

设存放骨灰的普同塔160个。

已投入使用。

按龙兴寺的总体规划。

将占地8000余平方米。

有山门和前。

中。

后三殿。

前殿名天王殿。

两侧为钟鼓楼。

中殿名大雄宝殿。

中。

后殿两侧为左右厢房。

设禅堂。

罗汉堂。

功德堂。

文物楼等。

1994年3月30日。

龙兴寺正式开光。

包括港。

澳。

台同胞在内的中外游客。

络绎不绝。

湘潭的诗词与书画。

摄影名流纷纷来此。

或吟诗作对。

或书画。

摄影。

留下了不少佳作。

孙秉光有一首《访龙兴寺》诗曰:“金霞重到感沧桑。

古寺龙兴耀佛光。

我亦随缘深一拜。

人间再莫有红羊。

”。

铁牛戏沙。

铁牛戏沙位于湘潭县易俗河铁牛埠百来米远的湘江河中。

自古为著名的“易俗河六景”之一。

《明·一统志》:“湘潭县南二十里。

下滠镇江中有巨石。

俨然牛卧。

其形类铁。

水涸则现。

”所谓“铁牛”。

一说其实是一块巨石。

相传是古代落下的陨铁。

色黑如铁。

形似卧牛。

秋冬。

水落石出时就浮现于江心。

呈卧牛状。

“头”向上游。

全“身”布满青苔。

形状好像牛毛。

流沙顺着铁牛翻滚。

如同铁牛爬着沙石逆流而上。

故而得名。

民间赞狮词《数河路》中形容说:“这个铁牛真正巧。

水推白沙盖不到。

”如果用船篙点击石头。

会触发出金属一般的响声。

因河床淤塞。

巨石常常埋入沙。

1998年11月。

湘潭湘江河段出现了百年历史的最低水位米。

“铁牛”终于露出水面。

当时。

游人络绎不绝。

小孩骑“铁牛”。

大人赏“铁牛”。

兴致盎然。

据文略《湘江“铁牛”出水了》一文载:“笔者再乘小船游至河中。

围绕铁牛一圈。

同船人有的还带着磁铁去测验。

证明确是铁的。

”它的“头朝下摄司发电厂”。

是铁?是石?是陨铁?有待文物部门鉴定。

如果真是陨铁。

科学价值则极高。

据当地文人李绍元介绍:相传明正德皇帝南巡。

唱词中有“白沙盖铁牛。

湘潭转潭州”之句。

所以人们推测。

铁牛的出现至少有500余年历史。

清长沙文人王启原题《铁牛埠》诗曰:“灵迹江心著。

吾生见大难。

藏渊成久驻。

匿景得奇观。

蔓草临埼长。

晴云带雨寒。

湘流非恶浪。

犹作蜀江看。

”易俗河还流传一首民谣《铁牛赞》:“日见此宝落江州。

天赐栏杆夜不收。

不吃人间常青草。

绿水滔滔背上流”。

砚井。

砚井位于湘潭县易俗河镇飞羊铺。

因宋太史路常在此井洗砚。

所以得名。

也叫义井。

也称守井。

砚井。

平面呈四方形。

井口。

井壁都用花岗岩石砌底。

四周有石栏及排水沟。

长370厘米。

宽460厘米。

高100厘米。

井口边长103厘米。

井深5米。

井底有香炉。

每次掏井。

须挑去泥沙。

现出香炉。

才可保证水源不绝。

井栏南墙原有石碑。

碑文首句为“宋太史路常洗砚池处也”。

现在这块碑已不在。

但还有另一块碑。

高45厘米。

宽120厘米。

上三行正楷镌刻“咸淳庚午辜仁甫重修”。

字高5厘米。

宽7厘米许。

井水清如镜。

冬暖夏凉。

下雨不溢。

逢旱不枯。

现在井水已被污染。

霞山公园不能饮用。

1986年9月由湘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新闻。

据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6月14日报道800多座私墓座座相连。

其中20余座“活人墓”红砖筑穴琉璃盖顶。

面积最大的占地20多平方米。

6月14日。

伴随着阵阵“咣当”的开挖声。

湘潭县金霞山公园管理委员会牵头。

会同县民政。

公安。

城管。

国土。

林业等部门。

组织70多名执法人员。

对公园范围内的20余座“活人墓”依法予以拆除。

800多座私墓极不和谐金霞山森林公园位于湘潭县易俗河东北角。

占地面积1600亩。

其中核心景区600亩。

是一座按省级森林公园标准建设开发的生态公园。

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规划中。

它与湘潭昭山同属湘潭“绿心”景区。

14日。

记者跟随执法人员进入公园大门。

从山脚一路爬上山腰。

只见零零散散的坟墓如同馒头一样。

东一座西一座。

杂乱无章相连成片。

远远望去。

这些坟地就像是金霞山景区内一道道极不和谐的“伤疤”。

其中一处山腰。

几乎整个都被坟冢占据。

这些墓地有的用红砖筑穴水泥封顶。

有的为花岗岩所造;有的镶着漂亮的瓷砖;有的墓碑上还盖着黄色的琉璃瓦。

装饰极为气派豪华。

在不少坟冢的周围。

原本葱翠的树木被砍得只剩下稀稀拉拉的几棵。

有的甚至寸草不生。

公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目前。

金霞山公园内坟墓有800多座。

其中“活人墓”多达20余座。

人还未死先“下葬”“人还没有死。

为何就要修墓呢?”记者不免有些疑惑。

公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近几年来。

金霞山成了周围村民的一块的“风水宝地”。

部分村民在这里成片砍伐。

乱建乱葬。

有关部门和公园虽曾多次制止。

但禁而难绝。

一些外地人看中这里“风水”好。

与当地个别村民“勾结”。

进行非法土地交易。

之后建起了座座“活人墓”。

“受旧观念的影响,有的人才四五十来岁。

就张罗着要修‘活人墓’。

甚至还相互攀比。

墓地越修越高档。

造价动辄数千上万元。

”金霞山公园管委会表示。

拆毁行动中。

一座豪华“活人墓”令在场的人都感到吃惊。

此墓成圆形状。

用红砖和钢筋混凝土砌就。

占地20多平方米。

墓碑上面刻有龙。

仙鹤。

马。

狮子。

长寿松等。

霞山公园从碑上的文字可以看出。

墓主是一对夫妻。

尽管两人目前健在。

可该墓xx年10月就建了起来。

两人的名字也刻了上去。

提倡移风易俗退墓还林据介绍。

修“活人墓”的行为属明显违法行为。

按照殡葬管理条例。

就算符合规定的单位建设经营性墓地。

也必须通过民政部门批准;从国土部门来看。

修“活人墓”属违法用地行为;从林业部门而言。

属非法占用林地。

乱砍滥伐行为。

金霞山公园管委会表示。

这些乱建乱葬的私墓不仅侵占了景区的土地。

破坏了生态植被。

影响了金霞山的自然景观。

而且每年春节。

清明拜祭先人时。

村民们燃放爆竹。

焚烧香烛等易燃物品。

还极易引发山火。

严重威胁着风景区的防火安全。

“保护我们的金霞山‘绿肺’。

已刻不容缓!”湘潭县民政局表示。

今后他们将联合相关部门。

加大殡葬改革宣传力度。

提倡移风易俗。

让公园逐渐退墓还林。

湘潭县政府表示。

该县正在加快建立健全金霞山管理和保护机制。

对保护范围内的乱采。

乱葬。

乱伐。

乱建等现象将进行严厉打击。

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绝不手软。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