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关于合同法预期违约制度在适用范围上不足
的思考
关于合同法预期违约制度在适用范围上不足的思考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合同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预约预期违约制度,则是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必要产物。
预期违约也被叫做“先期违约”,根据我国现行《劳动法》第108条中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再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因此,预期违约制度的存在时必不可少的,可以有效解决当事人之间由于违反合约而发生的矛盾,具有非常高的社会意义。
一、关于合同法预期违约
预期违约是一种发生在签约合同后并且合同期限到达之前发生的违约行为,是与实际违约完全不同的,主要是在发生违约行为的时间点上有明显的差异。
预期违约制度就是为了让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受到更好的保护而建立的。
目前合同法预期违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明示预期违约;二是默示预期违约。
构成明示预期违约的条件主要有四点:①违约的行为是发生在合同生效之后,并且是在合同约满之前的;②当事人有明确表示,将不会再履行合同义务;③表明不会履行合约的一方当事人在违约后,会对另一方的利益造成损害,或不能实现当初订约时要达成的目标;④违约的当事人违约原因并非正当理由。
默示预期违约与明示预期违约不同,是指当事人已经在实际行动中客观地表明了其不会履行合约中的义务,同样,构成默示预期违约的条件有两点:①一方当事人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另一方当事人无法在合约期限中达成最初协定的目标;②违约方不愿意在合理的期限内提供必要的担保。
二、合同法预期违约制度在适用范围上的不足
我国现行的《合同法》中关于预期违约的规定大多是参考英美的相关条例,但在具体的使用范围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在制定的内容、对违约行为的认定、相关的补救措施方面都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制定的内容过于简单、概括
预期违约制度发源于英国普通法,我国在进行相关的借鉴和应用时对于具体的法律条例规定还不够明确,比如在《劳动法》中没有明确表明当时人的违约行为是明示违约还是默示违约,而只是一概统称为“当事人”明确表现出的违约行为,具体的操作性也比较低,关于具体的惩处条例、违约赔偿也没有详细的说明,很容易让一些人钻了法律的“空子”,导致另一方在合约中受到很大的损失,严重的还可能会影响社会秩序。
(二)对违约行为的认定比较困难
根据我国现行的《劳动法》中关于预期违约制度的条例规定,在《劳动法》第94条中的规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但具体关于“不可抗力”的定义并不明确,外界因素与自身因素的界定也没有详细的说明,在法院进行相关的判决时,往往找不到可以应用的法律条文。
当事人没有明确表现出违约,但又造成了合约目标无法达成,这样的情况下具体应该如何负责也没有明确说明。
(三)关于预期违约行为的补救措施缺乏操作性
在20xx年的一起民事诉讼案件中,一家家纺公司与某时装公司在20xx年签订了三份购销合同,双方约定由该家纺公司向时装公司供应各种规格的面料,具体的数量、金额等以发票为准。
在随后的一年多,家纺公司向时装公司供应了价值500万的面料,但后者只支付了300万元。
经过协商之后,家纺公司同意让时装公司以分期还款的方式在10个月内还清欠款,时装公司没有履行协议,在签
订分期还款合约后的半年中没有支付分文货款。
随后,家纺公司对时装公司进行起诉。
法院判处结果为时装公司要在期限内将欠款还清,并给予一定的赔偿。
三、完善合同法预期违约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更详细具体的法律条文
首先,要避免法律条文之间太分散,要建立起完善的合同法预期违约制度,形成一个体制化的法律系统,制定的法律条文还要更加详细具体,更不要出现逻辑混乱的状况。
在这一方面可以多参考英美在预期违约制度建立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力求形成统一、完整并且又独立的法律制度,保障其在适用范围中的基础条件。
(二)明确对违约行为的认定准则
其次,适当再增加法律条文,罗列出预期违约的行为认定准则,不管是明示违约还是默示违约,具体的认定标准都要有相关的法律规范。
同时对当事人的具体情况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包括经济条件、继续履行合同的能力等等。
结合主观、客观的原因来对事态进行立体化的分析,构建完善的预期违约制度。
(三)增加违约行为补救措施的规定
合同法中对于违约行为的补救措施还有许多不够全面的地方,此时同样要从明示违约与默示违约两种类型来进行讨论,不同的违约方式要有不同的赔偿补救措施,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法律措施强制执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四、结语
预期违约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仅是用于维护当事人之间合同交易的正常履行,在社会经济发展上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实现预期违约制度的完善,目前还需要不断做出努力,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现状,从实际出发,
把预期违约制度的详细条例及规范进一步强化,改变原有的缺陷和漏洞,把目光放到整个国家人民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预期违约制度的良好执行,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