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耳压疗法

耳压疗法

第六章耳压疗法耳压疗法是指使用丸状物贴压耳穴以防止疾病的一种疗法。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五邪》篇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唐代《干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

历代医学文献也有介绍用针、灸、吸、按摩、耳道塞药、吹药等方法刺激耳廓以防治疾病,以望、触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并一直为很多医家所应用。

可以看出,我国利用耳穴诊治疾病的历史悠久。

耳与经络、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与耳,《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与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的连接而关系密切。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刘完素《六书·耳鸣篇》说:“盖耳为肾之窍,交会手太阳、少阳、足厥阴、少阴、少阳之经。

”徐春圃《古今医统》说:“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

”王肯堂《证治准绳》说:“耳属足少阴肾经,又属手少阴心经,……又属足厥阴肝经……”。

张介宾《类经》说:“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于耳中。

”正因为经络的上连下达作用,故耳与五脏六腑在生理功能上有密切联系,五脏六腑出现病变时亦可从耳郭反映出来,并可通过“耳部腧穴—经络—五脏六腑”的途径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使人体功能趋向正常而防治疾病耳压疗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炎症性疾病如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炎等;功能紊乱性病症如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癔症等;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肠炎、荨麻疹等。

一、耳郭表面解剖1.耳轮:耳郭最外缘的卷曲部分。

其深入至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

2.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3.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4.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又成舟状窝。

5.耳屏:耳郭前面瓣状突起部。

6.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7.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8.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9.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处。

10.耳垂:耳郭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11.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12.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13.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的孔窍。

二、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1.交感【定位】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主治】消化、循环系统功能失调,急惊风,哮喘,痛经等。

2.子宫(精宫)【定位】在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痛经,盆腔炎,阳痿,遗精。

3.神门【定位】在三角窝的外1/3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

【主治】失眠,多梦,烦躁,炎症,哮喘,眩晕,荨麻疹。

镇静,镇痛。

4.内鼻【定位】在耳屏内侧面的下1/2。

【主治】鼻炎,上颌窦炎,感冒。

5.肾上腺【定位】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主治】低血压,昏厥,无脉症,咳嗽,哮喘,感冒,中暑,疟疾,乳腺炎。

6.脑点【定位】在对耳屏尖与轮屏切迹间的中点。

【主治】遗尿,崩漏,急惊风。

7.皮质下【定位】在对耳屏的内侧面。

【主治】失眠,多梦,疼痛性病症,智能发育不全,哮喘,眩晕,耳鸣。

8.枕【定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主治】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病,昏厥,后头痛,失眠等。

9.额【定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主治】前头痛,头昏,失眠,眩晕。

10.内分泌【定位】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

【主治】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等。

11.胃【定位】在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胃溃疡,失眠。

12.十二指肠【定位】在耳轮脚上方外1/3处。

【主治】胆道疾病,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痉挛。

13.小肠【定位】在耳轮脚上方中1/3处。

【主治】消化不良,心悸。

14.大肠【定位】在耳轮脚上方内1/3处。

【主治】痢疾,腹泻,便秘。

15.膀胱【定位】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上。

【主治】膀胱炎,尿闭,遗尿。

16.肾【定位】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上方。

【主治】泌尿、生殖、妇科疾病,腰痛,耳鸣,失眠,眩晕,颈、腰椎肥大。

17.肝【定位】胃、十二指肠穴的后方。

【主治】肝气郁滞,眼病,疟疾,胁痛,月经不调,痛经等。

18.脾【定位】在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上方。

【主治】消化不良,腹胀,慢性腹泻,胃痛,口腔炎,崩漏,血液病等。

19.心【定位】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

【主治】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暑,急惊风。

20.肺【定位】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主治】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感冒。

21.气管【定位】在口与心穴之间。

【主治】咳嗽,哮喘。

22.三焦【定位】在内分泌穴的上方。

【主治】便秘,浮肿。

23.直肠下段【定位】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便秘,痢疾,脱肛,痔疾。

24.尿道【定位】在对耳轮下脚下缘相平的耳轮处。

【主治】尿频,尿急。

25.耳尖【定位】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郭上尖端处。

【主治】发热,高血压,目赤肿痛,麦粒肿。

26.膈【定位】在耳轮脚上。

【主治】呃逆,黄疸,消化不良,皮肤瘙痒。

27.降压沟【定位】在耳郭背面,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沟处。

【主治】高血压。

三、基本操作方法(一)耳穴探查人体某部位出现病理性改变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一定部位出现某种阳性反应,如压痛、丘疹、脱屑、血管充盈等。

耳穴探查以压痛法探查耳穴压痛为主。

耳穴虽然不大,但有一定的区域,当人体患病时,敏感点常不是一个穴位的整个区域,而是这个区域中的一个点,所以耳穴取穴不能机械的按照解剖部位定位取穴,而是要在该耳穴的区域内探查压痛阳性反应点,这是耳穴准确定位的重要步骤。

1、探查工具:金属或木质探针,探头端圆钝,直径约1.5-2毫米。

2、探查步骤:(1)确定耳穴探查的区域:耳穴探查的区域包括与疾病相关的耳穴区及望诊观察到得阳性反应区。

与疾病相关的耳穴区包括:○1与疾病相关的耳穴区如胃病反应在胃穴、目病在眼穴、肩臂在肩关节穴。

○2与中医证候相关的耳穴区如骨痹、耳鸣等,因肾主骨,开窍于耳,故反映在肾穴;偏头痛属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反映在胆穴。

○3与现代医学理论理论相关的耳穴区如月经不调反应在内分泌穴,消化道溃疡反应在皮质下、交感穴等。

望诊观察到的阳性反应区是指用肉眼在自然光下,观察耳穴部有无变形、变色、丘疹、脱屑、结节、充血、凹陷、水泡等阳性反应。

(2)探查方法:采用压痛法在上述耳穴探查区域用探针以轻、慢而均匀的压力寻找压痛敏感点,嘱患者感受到明显压痛处及时告知或医者根据患者蹙眉反应做出判断,这些压痛敏感点就是耳压治疗准确的耳穴刺激点。

(二)耳压治疗1、治疗工具:王不留行子、胶布、镊子、碘伏、棉球。

2、操作步骤:在选用耳穴部位进行擦拭消毒,将王不留行子粘附在0.6×0.6厘米大小的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于耳穴上,并给予适当按压,使耳廓有发热、胀痛感(即得气)。

双侧耳穴轮流使用,2-3日1换。

3、常用耳压方法:用拇、食指尖或指腹相对置于王不留行子的耳穴的耳廓正面和背面,或用食指尖或指腹置于贴有王不留行子的耳穴的耳廓正面,垂直施压,包括强刺激按压法和弱刺激按压法。

(1)强刺激按压法:垂直按压耳穴上的药丸,至患者出现沉、重、胀、痛感,每穴按压1分钟左右,如有必要,每穴重复操作2-3遍,每天3-5次。

本法适用于实证、年轻力壮者,对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及急慢性炎症有较好的镇痛消炎作用。

(2)弱刺激按压法:一压一松的垂直按压耳穴上的药丸,以感到涨、酸、轻微刺痛为度,每次压3秒,停3秒。

每次每穴按压2分钟左右,每天3-5次。

本法是一种弱刺激手法,不宜用力过重,适用于各种虚证、久病体弱、年老体衰及耳穴敏感者。

四、常见病、多发病的耳压治疗(一)牙痛常由外感风邪、胃火炽盛或肾虚火旺等致火邪循经上炎而发牙痛。

表现为牙齿疼痛,牙龈红肿、面颊部肿胀等。

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的牙龈呀。

治则:清热止痛。

常用强刺激按压法。

操作步骤:1、取穴:口、屏尖、颌、牙、神门。

2、配穴:牙痛兼有口臭、牙龈红肿、嗳腐可加用胃、大肠;兼有发热、恶寒、咽痛加用耳尖、轮1、轮2、轮3;兼有反复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加肾。

3、操作:耳穴消毒,采用压痛法在上述耳穴探查的区域用探针以轻、慢而均匀的压力寻找压痛敏感点,嘱患者感受到受压处明显疼痛时及时告知或根据其蹙眉作出判断。

这些压痛点就是耳穴治疗的准确部位。

在上述部位贴敷王不留行子后,用拇、食指尖或指腹相对置于耳廓的正面和背面,或用食指或指腹置于贴有王不留行子的耳穴的耳廓正面,垂直施压至患者出现沉重胀痛感,每穴按压1分钟左右,如有必要,每穴重复操作2-3遍,每天3-5次。

双侧耳穴轮流使用,2日一换。

特别提示:需与三叉神经痛相鉴别,嘱患者平时注意口腔卫生。

(二)肝胆管结石常由肝胆气滞、湿热阻滞日久成石,使肝胆失其疏泄调达、经脉气机阻滞发而为病。

表现为上腹部或剑突下疼痛压痛且向右肩放射。

可伴有厌油、恶心、呕吐、口苦、不思饮食等消化道症状。

急性发作时可有发热黄疸等。

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的肝胆管结石。

治则:疏肝理气止痛。

常用强刺激按压法。

操作步骤:1、取穴:肝、胆、交感、内分泌、皮质下。

2、配穴:伴有恶心不欲饮食、口苦加用腹、脾;厌油、发热、黄疸加十二指肠、耳迷根。

3、操作:耳穴消毒,采用压痛法在上述耳穴探查的区域用探针以轻、慢而均匀的压力寻找压痛敏感点,嘱患者感受到受压处明显疼痛时及时告知或根据其蹙眉作出判断。

这些压痛点就是耳穴治疗的准确部位。

在上述部位贴敷王不留行子后,用拇、食指尖或指腹相对置于耳廓的正面和背面,或用食指或指腹置于贴有王不留行子的耳穴的耳廓正面,垂直施压至患者出现沉重胀痛感,每穴按压1分钟左右,如有必要,每穴重复操作2-3遍,每天3-5次。

双侧耳穴轮流使用,2日一换。

特别提示:嘱患者饮食清淡,忌烟酒和辛辣油腻食物。

严重者建议手术治疗。

(三)胃脘痛病饮食生冷、情志所伤导致中焦胃寒,失于和降,引起疼痛。

主要表现为上腹胃脘部急性绞痛、拒按,可伴有恶心、脘闷、呕吐等症。

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胃痉挛。

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常用强刺激按压法。

操作步骤:1、取穴:胃、十二指肠、大肠、小肠、神门。

2、配穴:平素食欲不振、气虚加脾;反复发作伴呕吐脘闷加交感、皮质下、三焦。

3、操作:耳穴消毒,采用压痛法在上述耳穴探查的区域用探针以轻、慢而均匀的压力寻找压痛敏感点,嘱患者感受到受压处明显疼痛时及时告知或根据其蹙眉作出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