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 孔子的治国之道

《论语》 孔子的治国之道

《论语》新解
主讲:王天美
开场词: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史为镜,经世致用。

集中国文化万千于一身,当代世界最经典之儒学,《论语》——从简练质朴的语言中领略中国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以出世思想治国的老子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提倡无为而治。

那么作为以入世思想治国的孔子又是怎样提出自己的治国思想的呢?请听王老师《论语》新解之孔子的治国方略。

“半部论语治天下”语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

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

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中国人都是喜欢看武侠小说的,易中天曾分析过:老百姓希望有一个好皇帝,没有好皇帝的时候希望有一个好官员,好官员也没有的时候希望有一个侠士站出来为人民主持公道,当侠士也被社会所打压不能出现,那只有看武侠小说了。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和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纷争,于是各学派对当时的社会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总结出了自己的学说。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是孔子治国思想的简单描述。

它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历史朝代歌这样说:“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孔子所处的时代周王室衰微,周天子权威丧失,诸侯不听天子号令互相征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奴隶制在华夏大地上已经走到了结束的边缘。

处于社会底层的“士”这一阶层开始崛起。

士是没落的贵族后裔,享受教育的权利,但没有社会地位。

他们很想参与国家政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而这些理想必须借助于在位的诸侯或者叫做大地主去推行,去实施。

大乱以后必然大治,治理国家就要有政治主张,这个主张要得到最广泛力量的支持才能实行。

所以孔子根据以上时政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条“敬事而信”。

孔子的弟子孟子解释说: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这样才能让统治者取信于民,即使做不到,舆论宣传也要让人民群众相信,与周王室区分开来,显示你比周天子做的优秀。

毕竟孔老夫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是很明白的;
第二条“节用而爱人”,节约用度,爱护官吏,人民是需要官员去”牧”的。

挥霍无度的统治者是不得民心的,没有行之有效的行政系统,国家机器更是运行不开的。

不要像纣王一样残暴杀戮官员,行政系统搞得人心惶惶,所分管的区域能太平吗?你要做的使“士”想当官。

有一个好皇帝才会有一批好官员。

孟子《鱼我所欲也》解释“爱人”
第三条:“使民以时”。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这样论述“使民以时”的思想: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这是站在奴隶的角度看待王朝的巩固。

国的兴盛靠奴隶种植粮食,违背农时,粮食不保,奴隶就会起义,士大夫就会趁乱造反,天下就会陷入战争状态,王权就不能得到巩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