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晏阳初和平民教育

晏阳初和平民教育

晏阳初----平民教育一、晏阳初简介:晏阳初于1890年10月出生,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

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二、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之路1913-1945于国外学习,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

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获得成功。

1923年,晏阳初在北京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全国多处开展义务扫盲活动。

1926年晏阳初在定县试点初成立平民教育总会,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

1930年代初,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教育实践得到肯定,并向全国推广,设立了乡村建设育才院,在中国各省划出一个县进行乡村教育试点。

1936年,日本对华侵略,晏阳初和平教总会在战争威胁下离开定县,向南撤退。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晏阳初曾试图游说蒋介石为乡村教育投入更多资源,遭到拒绝,又转而寻求美国的支持,最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条名为“晏阳初条款”的法案,法案规定须将“四亿二千万对华经援总额中须拨付不少于百分之五、不多于百分之十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晏阳初辗转到了台湾,从此晏阳初和他的乡村教育运动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

晏阳初离开中国大陆后,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平民教育思想,协助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平民教育教师。

三、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的意义:(一)让所有的人享受人格上的平等。

(二)受教育的人是一切失学青年和成人,而不是少数的人(三)平民教育的的目的是教育人做一个“有知识、有生产力、有公德心”的人,即“整个的人".造就“整个的人”,须做到:(1)加强文字教育,以提高民智。

“千字文”,“消除文盲”。

(2)生计教育-民生。

是人人具备生产力的技能早就能自立的国民。

(3)民德教育-公民教育。

造就热诚奉公的公民。

强调:平民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义务教育,只要是公民,在应受教育期内未曾受教育的,或受过基本教育而缺乏公民常识的,都应接受平民教育。

平民教育虽针对的大部分是贫民,但绝对不是“贫民教育”。

四、晏阳初对于平民教育的理念(家庭方面)1、先进行家长教育,让其明白教育的重要性,才肯让其子女受教育。

2、家长素质的提高可以造就良好的家庭教育,配合以学校教育共同进行,可以起到良好的平民教育效果。

(国家方面)3、实施平民教育,增强民众知识,进而实现真正的人民的民主和政治。

4、实行平民教育可以在众多的受教育者发掘出更多的人才,让更多的人去负担国家的各种责任。

(国际方面)5、中国当时在世界上的文盲率最高(当时100人中居然有80人文盲),要扫除文盲,增强国际信任,一定要实行平民教育。

6、提高全民素质、生产力、公德心,以众多民众的高素质影响世界保持永久的和平。

五、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原则(一)、全民的凡一般已过学龄时期,而不识字或已识字而缺乏常识的青年和成人,不分男女、老少、富贵贫贱,都有接受平民教育的必要。

(二)、以平民需要为标准。

(三)、适合平民生活状况的。

力求经济、简单,容易。

(四)、根据本国国情和人民的心理的。

(五)、地方自动负责的。

(六)、人人有参加的可能性。

六、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的使命一、培养有知识,有生产力、有公德心的整个人。

二、养成社会健全的分子,发展社会的事业。

三、养成建设国家的过民,提高国际地位。

七、晏阳初关于中国农村教育和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是在“平民继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和“平民教育”联锁进行、整体推进的理论。

晏阳初认为,“要想普及中国平民教育,应当到农村去”,对农民进行以扫盲为目的的“识字教育”。

但识字教育只是给了平民以识字的工具,有了工具而不会应用也等于零。

必须和乡村改造与建设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工作的相结合,晏阳初进行了三项重要的工作,一、农村教育,送知识下乡,传播农业基础知识,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二、进行农民教育的研究与调查,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研究他们受教育的状况和他们对知识渴望的心理;三、搞农村普查工作,进行农村的社会调查、工业调查、农村人口调查,农村概况调查等。

八、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的特几个相结合第一是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

第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三是科学与农村实际相结合。

第四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第五是个人与集体相结合。

九、给我们的几点启示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农民依旧占人口的大多数,且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依旧较低,因而农村教育和建设工作依旧是我国工作的重心,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尤为重要,我们要借鉴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大力发展农村的成人教育,更好地为农村建设服务。

一、农村成人教育要立足于农村,依托于农村,服务于农村,根据实际情况和农民现实生活要求,开展一系列教育和培训活动,以快捷高效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切实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服务。

二、农村成人教育既要向农民开展学历教育,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电大等各种学历教育形式进一步推向农村,面向广大农民,提高农民的学历层次,又要注重各种非学历教育,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进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技能。

陶冶农民的文化情操。

三、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需要积极营造学习型家庭。

家庭式人们社区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式所有教育的第一场所。

四、农村成人教育应高度重视成人学校的建设,力争使成人学校集教育、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于一体,成为农村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

五、农村成人教育亟需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高层知识分子,他们走向农村,加入到农村成人教育队伍中,探索21世纪农村成人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新生长点,更好地醋精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特点姜荣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思想。

它产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其后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后又由晏阳初本人将其收获的种子播于全世界贫瘠的土地上,继续浇灌几十年,结出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为中国和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建设人才。

晏阳初这位中国四川巴中县人的名字,也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被称作“世界平民教育之父”,被联合国聘为终生特别顾问。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

他根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联环扣合、整体推进,创造出一大发现、两大发明、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的平民教育思想,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值得高度重视。

一、一大发现一大发现,是指晏阳初在一战时为在法国战场上当“苦力”的中国东北、华北招募去的华工服务当翻评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脑矿”。

“脑矿”一词是晏阳初的一个大发现,也是一大创造。

它比什么“金矿”、“银矿”都重要。

1918年,晏阳初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

第二天,他就应募以教育秘书的身份远涉重洋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法国战场为在那里的20多万华工服务,当翻译。

那时战争快结束了,华工思念祖国、家乡和亲人,但是他们不识字,不会写算,要通信就由晏阳初代他们写。

晏阳初目睹华工被美国、英国、法国的官兵瞧不起,称华工为“苦力”。

就是这些“苦力”,在战场上很勇敢。

挖战壕、救伤员,其中有几千人受到了表彰,表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定、沉着的献身精神,获得了如铁十字等各种勋。

章他们并不“笨”,并不比外国人差,只是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已。

晏阳初想起“人人皆以为尧舜”的道理,重视和尊重他们。

他意识到应该把知识教给他们,使他们也能象他一样写算和认识中国的文字。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征得在法勤工俭学的领神李石增的支持,为华工办起了“识字班”,亲自选择中国简易文字,用白话文形式编写了《华工周报》。

经过三个多月每晚一小时的学习,其中有40多名华工学习较好,获得了识字班毕业证书。

晏阳初曾收到法国战场上的一封来信,信中称晏阳初为“先生大人”,说:“你自办报以来,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报太便宜,恐怕以后不久会关门,我愿把战争中存下的三百六十五个法郎捐给你办报。

”这件事对晏阳初思想震动很大,使他认识到中国人并不笨,他们所缺乏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他们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

这20万华工代表了占四亿中国人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劳苦大众,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过去一般士大夫阶层都认为,普通老百姓属于所谓“下等”阶层,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住在农村,他们没有“受教育的资格”,只能做工当“苦力”,他们“不可教”。

但晏阳初在办华工识字班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所谓的“苦力”,他们不在于苦力的“苦”,而在于“苦力”的潜在力,只要发掘出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

1985年9月,晏阳初在阔别40多年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在成都地区原乡村建设学院校友会欢迎会上深有感触地说:我有一个发现,“即三四千年来所未发现的,我发现了‘苦力’的力。

”他还说:在六十年前,“我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就是‘苦力’”。

“是‘苦力’教训了我。

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苦力’的潜伏力。

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发扬他们的潜伏力。

五十年前回到中国,生意人知道开金矿银矿的重要,忘记了脑矿。

世界上最大的脑矿在中国。

我们中国一般知识分子没有这个知觉,……几亿中国农民穷在什么地方?为何穷得没饭吃?便是没有发现‘苦力’的力,没有发现他们的潜伏力,所以埋没了他们。

许多中国的象林肯、爱迪生、杜威这样的英雄豪杰被埋没了,活埋了。

考古学家发现了‘北京人’,那是若干万年的死人,我们发现的是活人,是这世界上有史以来的最大发现。

”[1]他认为,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二是“苦力”,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苦力”,整个非洲、中美洲、亚洲百分之九十以上皆是苦力。

发现这个“苦力”的“力”之后,对于晏阳初来说,这决定了他一生的志向和事业,他说:“我当时发现了苦力的力,我从此有了志愿,回到中国不发财,不升官,我找到了这个大矿。

”并且一生要努力开发这个“人矿”、“脑矿”。

二、两大发明晏阳初在为华工服务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有一个巨大的矿藏“脑矿”之后,就立志要开发这个大矿,他说:“第二点便是发明。

发明开人矿、脑矿。

”他的第一发明就是开脑矿的工作──“平民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