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简单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情绪。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秀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之后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齐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到达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能够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赏析(四)《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述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

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

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以前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转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

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

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

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

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

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能够说是“三美”俱备,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赏析(七)《再别康桥》的音乐之美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重要代表。

新月诗派的前身是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创设的新月社,之后因为徐志摩等一大批很有才华的青年诗人的加入,最终构成了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以严格的格律著称,所以又称格律诗派。

在新月诗派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闻一多在理论方面带给了较多的帮忙,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徐志摩对闻一多的这种理论相当的推崇,并力行实践。

《再别康桥》就充分的体现了“三美”主张,尤其是那齐整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极富音乐美,也很有感染力。

这首诗一开篇,就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气息悠悠绵长,音节抑扬顿挫,旋律轻灵明快,充分体现了格律的特点。

全诗分为七节,开头几句除了应有的变化之外,几乎没什么不同,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

这七节诗,每节又分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在韵格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再加上徐志摩很善于叠字的运用,“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就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整首诗就犹如一首美妙的小曲,极富音乐感染力。

记得胡适以前说过《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康桥,即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18年,徐志摩赴美留学,梦想着要做一个理想中的政治家,只可惜最后事与愿违。

庆幸的是,他在那里结识了很多名人名流,并与他们有着深入的交流。

1920年,徐志摩因追随大哲学家罗素而从美国来到康桥,从此开始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康桥之旅。

在那里,徐志摩逐渐安定下来,每一天和老师一齐交流,在康河河畔畔流连忘返,他的情感世界也变得逐渐丰富起来。

尤其是在1920年的冬天,徐志摩在康桥是遇到了林徽因,,遇到了他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女人。

他和她一见钟情,无法自拔。

徐志摩是林徽因第一个爱上的男人。

徐志摩虽已结婚,但同样是第一次爱上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女人。

才子佳人,情定康桥,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倾城之恋,成为了康桥永久的佳话。

同时,也使得因包办婚姻给徐志摩带来的痛苦和束缚变得烟消云散。

在康桥的两年,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快乐,最为充实的日子,也是徐志摩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转折点的时期。

因此,从某种好处上来说,康桥是他人生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条在他心目中最秀丽的康河,就像母亲河一样,给了他最美的印象,也是他写作的灵感源泉。

徐志摩对康桥有种特殊的感情,有种特殊的爱。

这种感情,这种爱,我们能够称之为康桥情结。

这种情结对他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刻,对徐志摩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康桥,徐志摩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学习,理解着康桥文化的洗礼,还能够在与罗素、狄更斯、曼斯菲尔德等名士的交往中,汲取自己的营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康桥的那绝美的风景也洗涤了徐志摩的心灵,让他的心更加贴近自然,贴近自己的灵魂。

他把大自然的美,以及自己对大自然,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融入到写作当中去,最终,构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丰富,语言轻灵,追求自然美,音乐美的写作风格。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一共有三次康桥之旅,第一次是求学之旅,时间最长,经历也最丰富,也是他最快乐之旅。

第二次时间最短,犹如惊鸿掠影,除了写下《我所值得的康桥》之外,没有值得纪念的地方。

而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却是他的失意之旅,寻求安慰之旅。

那时的徐志摩,经历了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正是人生最时的时候。

这一次归来后,他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再别康桥》,从此,直到他生命的终结,他再也没有去过康桥。

再也没有见过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他挥一挥衣袖,作别了西天的云彩,作别了梦里的康桥。

再别康桥赏析(十一)《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我轻轻的招手,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作别西天的云彩。

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至第6节,描述诗人在康河那河畔的金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是夕阳中的新娘;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次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中学时期,那时候语文不好,对这些文学诗歌也没有什么兴趣,更谈不上能对文学有什么独到见解了,虽然老师那时对这首诗讲解了很多,但至今已经没有印象。

今日重读他的《再别康桥》,倒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因为大学后从事了计算机专业,本身读的书也不多,文学素养也不高,对于文学作品更是形如陌生人一般了,所以上网搜集了一些《再别康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背景。

此诗是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创作的,我没有出国经历,甚至出省的经历也比较少,所以看到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共鸣。

之后转而一想,我此刻已是大三的学生了,还有一年就要离开晓庄,尽管今后的生活可能还在南京周围,但如果真的离开了,或许也会千思万绪涌上心头,万般不舍吧。

再回到这首诗上,细细分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中诗人的动作都是以“轻轻的”来形容,显得节奏舒缓轻盈,感觉还带着一些缠绵眷恋,同时怀着不舍和淡淡的忧伤。

诗人轻轻的来,让人感觉到诗人来康桥时的绵绵情意,诗人轻轻的走,也让人体会到诗人离开他思念的康桥时的深深不舍。

徐志摩对康桥的感情是真挚而隽永的,他以前说过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完美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