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泥沙淤积研究综述(邓山2008150122 三峡大学)摘要: 由于我国有许多河流是含沙量高、输沙量大的多泥沙河流, 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异常严重。
所以对水库泥沙淤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人对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探讨,本文对我国水库泥沙淤积研究的状况和成果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内容包括、水库泥沙淤积的形态、入库水沙条件变化引起的问题、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问题研究三个方面。
关键词:水库;泥沙;淤积;回水区1 引言水库泥沙淤积主要是河水挟带的泥沙在水库回水末端至拦河建筑物之间库区的堆积。
拦河筑坝后抬高了水位, 形成了在建筑物前近似水平、而在上游末端与天然河流原水面线相切的水面曲线。
水流进入库区后, 由于水深沿流程增加, 水面坡度和流速沿流程减小, 因而水流挟沙能力沿流程降低, 出现泥沙淤积。
水库淤积是水库设计和管理中的一个难题。
在河道上兴建水库会改变河流的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状态, 使泥沙在水库库区内淤积, 从而降低水库的使用效益, 甚至导致水库失效报废, 所以, 对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水库淤积观测和资料分析水库淤积的观测和资料收集是水库淤积研究的基础。
我国最早开展的系统性泥沙淤积观测是对20 世纪50 年代建成的永定河官厅水库、60 年代初建成的黄河三门峡水库和汉江丹江口水库的泥沙观测, 从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从60 年代开始, 水利部科技司针对黄河流域和北方多沙河流的水库淤积, 选择了官厅、三门峡等12 座大型水库作为重点淤积观测的水库, 并建立了“黄河泥沙研究协调小组”, 组织了攻关研究和成果交流。
后来又将其扩展到包括南方水库在内的20 个大型水库, 其成果见表1 。
以这20个水库为骨干, 我国已有一支数量较大的水库淤积观测队伍, 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不论从收集资料的数量、内容、深度和可靠性看, 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表1 中国部分水库淤积情况在水库淤积观测的基础上, 对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 以增进对水库淤积问题的认识、总结规律并进一步控制水库的淤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前身为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是最早开展水库淤积研究的单位之一, 接着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对官厅、三门峡、丹江口、刘家峡、青铜峡、三盛公等水库进行了研究。
以后又对镇子梁(山西) 、三盛公、闹德海、红领巾(内蒙) 、龚嘴、以礼河、东峡、平定河、南秦、巴家咀, 小河口(山西) , 刘家峡(淤积和异重流排沙) 、红旗、二龙山、潘家口、黑松林、白石及栖霞山丘陵区水库等水库的淤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特别是对官厅、三门峡、丹江口等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2.1 水库泥沙淤积的形态水库泥沙淤积形态可分为纵剖面形态和横断面形态。
2.1.1 纵剖面形态纵剖面形态包括三角洲、锥体和带状淤积三种形态。
在库水位变化幅度不大,淤积处于自由发展情况下, 水库淤积一般呈三角洲形态; 在回水曲线较短, 入库水流在通过库段时紊动强度较大, 或含沙量较高, 含沙水流在达到拦河建筑物前泥沙来不及完全沉积情况下, 水库淤积将形成锥体形态。
2.1.2 横断面形态横断面形态在多沙河流与少沙河流的水库中有所不同。
多沙河流上的水库普遍有淤积一大片, 冲刷一条带的特点。
淤积一大片指泥沙在横断面上基本呈均匀分布, 库区横断面上不存在明显的滩槽。
冲刷一条带指水库在有足够大的泄流能力, 并采取经常泄空的运用方式时, 库底被冲出一条深槽, 形成有滩有槽的复式横断面。
在水库淤积形态方面, 我国对三角洲形态的淤积研究较早。
这方面的成果有对官厅水库的三角洲的淤积形态及计算的初步研究, 三角洲的计算方法, 及根据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的规律首次从理论上详细论证了水库三角洲淤积的趋向性、形成特点、三角洲和前坡淤积比降、洲面线与水面线方程以及前坡长度等, 并得到了官厅水库资料的验证。
此外水槽试验亦证实了沙质推移质在壅水区也是以三角洲形式向前推进的。
除三角洲淤积形态外, 还有对锥体淤积形态, 从理论上给出淤积剖面近似于直线, 坝前淤积厚度与总淤积体积的近似线性关系, 带状淤积的条件, 对滞洪期锥体淤积水库的冲淤变化特征分析研究、三角洲、锥体及带状等三种淤积形态的判别方法研究等成果。
3 入库水沙条件变化引起的问题章厚玉等在《丹江口水库的泥沙淤积特点与问题》中得出:近期的水沙条件有很大的变化, 出现枯水及枯沙的年份较多, 入库水量和沙量不同程度的减小, 较长系列均值小得多。
黄河上游刘家峡、龙羊峡大型水库建成后, 对黄河中下游水量沙量进行调节, 进入三门峡水库的水量沙量年内分配有所改变。
50 年代至80 年代的水沙量均呈逐年减小的趋势, 80年代水量比50 年代减少14% , 沙量减少55% , 入库沙量减少比值较水量减少的大得多, 由于入库水量主要来自河口镇以上地区, 沙量来自河龙区间及渭河流域, 水沙条件变化极为复杂, 造成了库区泥沙的新问题。
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调节水量后, 三门峡入库水量年内分配发生了变化, 非汛期的水量增加11% , 非汛期水量比汛期水量多1186 亿m3, 加剧了北干流河床的冲刷, 相应增加了非汛期入库沙量, 加重了库区潼关至太安段的淤积量。
同时增加下游防凌的困难, 造成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汛期水量减少了, 特别是削减了洪峰流量, 入库的水沙过程很不相应, 含沙量过程起伏变化剧烈, 汛期的冲刷排沙能力降低, 库区泥沙年内冲淤不能平衡, 潼关高程难以恢复, 造成了调水调沙的难度。
水库发生泥沙淤积和河床变形,大都是由于水流不平衡输沙所致。
长江科学院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展了不平衡输沙问题研究,与丹江口水利枢纽水文实验站协作,在丹江口水库变动回水区油坊沟至神定河口长约25 km库段进行不平衡输沙测验,系统收集不平衡输沙资料。
1972年长江科学院提出了不平衡输沙研究报告,阐明不平衡输沙理论可能解决的3个问题:含沙量的沿程变化;悬移质级配的沿程变化和床沙级配的变化。
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作为不平衡输沙计算的基本公式。
将其与水流连续方程、水流挟沙力方程联用, 组成水库不平衡输沙冲淤计算方程组。
1974年与武汉大学数学系协作编制了电子计算机的计算程序。
利用丹江口水库等实测资料对该计算方法进行验算,结果较好。
该计算程序已推广应用于葛洲坝、三峡等水利枢纽的水库淤积计算。
4 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问题研究三峡水利枢纽运用各时期水库变动回水区的范围,从坝址上游约440 km的丰都,至嘉陵江入汇口以上的油溪,长约270 km。
变动回水区河道流经丘陵和山区,平均比降约0. 2‰~0. 3‰。
河道由宽谷和峡谷相间,河床由基岩和卵石组成。
通过长江科学院等单位采用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泥沙数学模型计算与河工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认为:建库后变动回水区各河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性淤积;局部河段发生河势调整,淤滩留槽,河道向单一、规顺、微弯形态发展;航道、港区较建库前有较大改善,少数港区和局部航道可能在丰沙年后的水位消落期出现航道尺度和港区水深、水域不足的情况,可采取优化水库调度,结合港区改建和整治、疏浚措施加以解决。
葛洲坝变动回水区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分汊型河段向单一河槽河型转化;弯曲型河段的弯道平面形态趋向规顺,边滩淤高展宽和上下延伸,滩槽高差增大;顺直过渡段年内为汛淤枯冲,年际为累积性淤积,滩槽高差加大。
推移质淤积、变动回水区的冲淤及淤积引起的洪水位抬高是水库淤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仅有一定理论价值, 而且对淹没、通航及与上游梯级联接等也有很大实际意义。
由于一般水库主要是悬移质淤积, 推移质占的比例较小, 所以我国对推移质淤积研究较少。
入库推移质往往缺乏实测资料, 仅对丹江口水库和山东一些水库做过不同粒径泥沙的淤积量分析, 确定了其推移质淤积量及组成。
对于不同粒径推移质(包括卵石、砾石、粗沙和细沙) 在水库中的淤积部位、不同淤积河段的冲淤特性、河势特点等进行较全面阐述的研究见文献。
较长时间推移质淤积部位及剖面的确定可参考文献。
水库淤积的上延, 首先是淤积引起回水上延, 上延后的回水又产生新的淤积, 如此不断相互作用, 形成了水库淤积的翘尾巴。
从理论上对淤积引起回水抬高的方程、特性以及回水末端定义等的研究见文献。
变动回水区的冲淤涉及到水库与河道的双重作用, 是水库淤积最复杂的问题, 不少成果对丹江口水库回水变动区冲淤特性进行了研究。
有对变动回水区河型特点及转化的可能性的研究成果。
关于变动回水区冲淤对航运的影响, 也有一些调查成果。
韩其为对变动回水区提出了航运控制的调度原则, 即要求枯季坝前水位不低于或等于航运控制水位(消落水位) , 以加大变动回水区枯季的航深和减少对航运不利的消落冲刷。
这种调度将在三峡水库中应用, 能使枯季水深明显加大。
5 总结60年来,长江河流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进一步认识了长江水沙变化和河道演变规律,通过对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及其坝下游冲刷的系统观测研究,为解决葛洲坝、三峡水利枢纽的泥沙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葛洲坝水利枢纽20多年来运行良好。
三峡水利枢纽2003年6月初期运行以来的实测资料分析表明,水库泥沙淤积、枢纽运行和坝下游河道冲刷状况总体上尚在预计同期值范围内。
在水利枢纽工程泥沙问题研究实践过程中,研究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研究方法也有较大改进。
在泥沙测验和河道演变观测方面,新的观测技术逐步得到应用。
河工模型和泥沙数学模型的模拟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并能相互结合解决长时段、长距离的河道演变预报问题。
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和水利水电事业的持续发展,水沙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梯级水库泥沙输移与调控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 章厚玉,胡家庆,郎理民,张洪霞. 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特点与问题[J].人民长江,2005(1).[2] 韩其为 , 杨小庆.我国水库泥沙淤积研究综述[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3(3).[3] 丁金凤.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研究[J].吉林水利,2009(9).[4] 张瑞瑾, 谢鉴衡, 王明甫, 等.河流泥沙动力学[M].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9.[5] 窦国仁. 泥沙运动理论[M].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 1963.[6] 侯晖昌. 河流动力学基本问题[M].北京: 水利出版社, 1982.[7] 韩其为, 何明民. 泥沙运动统计理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8] 林一山. 葛洲坝工程的决策[M].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9] 林一山. 毛主席重视水库寿命问题[M]. 武汉:新华出版社, 1992.[10] 长江水利委员会. 三峡工程泥沙研究[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1] 梁栖蓉,黄煜龄,姜军. 三峡工程175米方案水库泥沙数学模型计算成果分析[ G].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成果汇编. 武汉: 1988.[12] 黄悦. 三峡水库下游宜昌至大通河段冲淤一维数模计算分析[ G].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第七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