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完整版

(完整版)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完整版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内容提要:学校教育是有局限性、阶段性的,而课外阅读利于“终身学习”。

这是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

为深入了解我校学生课外阅读人数、阅读内容、阅读兴趣、阅读方式,为开辟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做了一调查。

一、调查目的: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学生需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科书不可能包罗学生所需的各种知识,也不可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的知识,我在这次见习期间对二一九小学五年二班全体同学共6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一)对象:二一九小学五年二班全体学生,共60名学生。

(二)方法:抽样调查法,问卷法。

(三)步骤1.取样2.向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说明调查目的、要求3.发问卷调查三、调查情况1、每天参与课外阅读活动的比例每天参与课外阅读的人人数经常读%有时读%不读% 6018人3030人5012人202、所读课外书籍的类别(人数有交叉)课外书籍种类人数自读课本连环画童话、民间故事规定订阅的报纸其他60人42人70%36人60%30人50%18人30%12人20%从上述两表中,我们可以发现:(1)学生主动的、自发的课外阅读行为不多。

(2)阅读格调层次不高,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得的知识也甚微。

(3)阅读方法不能掌握,少数学生只是浏览、粗读,满足于故事情节的欣赏。

这样造成小学生知识面不广、视野不宽。

如果不切实抓好低年级的课外阅读的训练与指导,长此以往的不良后果是学生知识贫乏、思路狭窄、高分低能。

3、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情况调查表是否喜欢读课外书每学期阅读课外书量你觉得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有帮助吗姓名是否不读三本以内三本以上有不大无备注: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打“√”在所调查的六十名学生中,有92%的同学喜欢读课外书,有8%的同学说不喜欢读,仅有32.5%的同学每学期读三本以上的课外书籍,100%的同学都认为阅读课外书对语文学习有帮助。

4、学生课内获得阅读方式与课外阅读表达方式统计表(%)调查项目1查字典写注释2读书做记号3摘抄词语4摘抄句子5提出问题6写读后感7自己设计阅读练习课内获得阅读方式的学生数25282430202615课外运用阅读表达方式的学生数24202022101810从上表中我们发现学生已经在课堂上掌握或接触到了一些语文阅读学习策略,对一些基本的阅读方式获得的学生比较多如表中项目1、项目2、项目4项目6等阅读方式。

学生在课内阅读时都已知道要在文中勾画生字词、重点词、不理解的词,要通过查字典,写词语注释。

也明白了读课文时要用到一些批注符号,用曲线、圆圈、星号、问号等进行相关的阅读方式帮助理解课文。

学课文摘抄优美的句子、重点句、难理解的句子等也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

写读后感在学生中也渗透的较到位。

但是,当我们将已获得较理想的阅读方式对学生在测试中,发现一些已经从课内阅读中学到的阅读策略不能灵活运用,尤其是在某些阅读方式,学生获得与在课外阅读实践运用对比大大打了折扣。

5、整理调查材料四、调查思考就上述研究调查来看,学生课内阅读方式的获取途径、形式等方面还存在着急待解决的问题。

而对已获取的阅读方式在课外阅读中灵活运用与课外阅读对课内阅读理解的互动作用更值得思考。

1.课内阅读方式的获得过程中是否由于学生学习方式过于机械,使语文阅读学习策略没有了让学生获得的主动性,把学方法作为了学习知识的形式。

2.怎样让学生的阅读学习策略的获取成为一种充满生机的主动获取的习惯。

3.怎样搭建适合展示学生已获取的语文阅读学习策略的平台。

4.学生在课内学习阅读方式时打了折扣,在课外阅读实践表达中又打了不小的折扣,从而造成了学与运用不和谐发展现状,造成这种不“和谐”的原因又是什么。

5.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实践如何和谐发展,使之成为一种高效、实用的学习方式。

五、课外阅读教学建议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1、制定目标:(1)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阅读浅近的儿童读物,并能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

(2)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正确、清楚的用连贯的语句,讲述读物的主要内容。

(3)发展学生想象力,开始积累词语,并教育学生爱护图书。

2、培养兴趣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喜欢听故事,很想阅读课外书和报刊,但受到识字量的限制,往往兴趣不稳定。

因此,要对孩子好胜的心理,采取表扬的方法。

平时注重观察孩子们的读书动向,经常对一些喜欢看书,知识面广的孩子进行表扬,发给小红花,还请他们向同学们介绍读书经验和收获,启发引导不太喜欢看书的孩子。

期末进行总结,表彰一学期来课外阅读成绩显著的学生,评出“小书迷”,颁发奖状。

这样,渐渐把学生引入课外阅读这个知识乐园。

3、指导读书(1)指导学生尝试读通、读懂文章。

有些小制作、小试验的文章,必须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2)指导学生课内外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有的课内所学文章由课内迁移到课外。

如《春天》此文学习后引导学生阅读自读课文中的文章《春天的图画》。

根据文章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要求每一位学生读完后也用彩笔画一幅春天的图画。

又如《小壁虎借尾巴》。

学习后可引导学生阅读《动物的再生功能》。

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外阅读的趣味性渐渐降低,知识性不断上升。

因此,读课外书籍要求学生首脑并用,内外结合。

(3)进行知识积累当学生喜欢读课外书籍之后,要求学生把所读到的篇名记录在本上,把每篇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子记下来。

到二年级时,要求给每篇文章写几句心得体会。

读报纸时,首先告诉学生关于报纸的知识,介绍报头、版、缝、专栏等等。

再指导学生进行“剪”报、“抄”报、“录”报,进行知识积累,并进行综合性的知识小报展览、评比。

4、检查汇报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后,要用各种形式汇报自己课外阅读的成果。

通过汇报可以检查学生阅读效果,促进学生在汇报中运用阅读成果进行表达,达到“用读”效果。

(1)阅读。

任意指定学生阅读读物种语言有趣、生动形象的文章,倾销朋友在课堂上表情朗读精彩片断,进行评比。

(2)情况汇报。

要求学生每个月向小队长汇报一次,读了那些书报?有多少字?你最喜欢那书报?为什么喜欢这类书报?这样便于定期检查阅读情况,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

(3)讲故事。

任意指定学生读色彩绚丽、图文并茂的《小朋友》、《儿童漫画》、《中国儿童报》以及连环画等,在课堂上讲给小朋友听。

其一,检查阅读效果;其二,由听入手,激发看的兴趣。

(4)表演。

要求学生根据看过的课外书籍内容,自编、自导、自演些快板、相声、朗诵、课本剧等。

在同学面前进行表演。

5、挖掘小语教材中关于培养自主阅读的和语文学习方法的内容,在课内学习掌握多种阅读方式。

小语教材中每册都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内容,向学生展示了大量语文阅读的策略和方式。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这方面内容,不仅使学生更系统的了解教材所安排的学习习惯即阅读方法,而且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6、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本身就是在教或渗透阅读方式。

如:学会查《无字词典》、《煮书》、《读书作记号的学问》、《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读书莫放拦路虎》、《学与问》、《精读与泛读》等,将这些课文在实验班进行系统回顾,引导学生主动总结概括在课内阅读中已学到的一系列阅读方法,并互相交流,从中得到的益处。

这样,学生逐渐掌握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7、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在课内学习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主动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如: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自我展示阅读理解方法;在课堂学习中鼓励学生自己提问、自我体验、主动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使课堂成为学生方法交流、能力展示的舞台。

8、运用课内已获得的阅读方式,鼓励学生在丰富的课外语文阅读实践中进行运用。

指导学生分阶段制定课外阅读计划,特别是对课外阅读习惯较差的同学,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给定他们每阶段课外阅读的数量、内容、方法和时间等,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同学克服了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此外,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小档案,这是一项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

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制作如下小卡片:书名:《》体裁:作者:阅读时间:主要内容阅读收获让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就完成这张小卡片,最后汇集成册。

在课外,老师充分引导学生认识阅读的好处,开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数目推荐表》,引导儿童建立个人小书库。

9、将阅读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与习作、生活实践相结合,创设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和谐发展的综合氛围。

读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教学班定期举办“读书节”、“读书月”活动。

通过“谈天说地”、“名著伴我成长”等形式汇报读书收获,交流读书笔记,举行专题读书活动。

每个儿童都阅读了大量的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剪贴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自主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阅读能力自然就会不断提高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