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晋名士风度的分期

魏晋名士风度的分期

魏晋名士风度的分期
1.正始时期。

以王弼(226-249)、何晏(190-249)为代表。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魏晋风度代表人物竹林七贤嵇康“贵无”思想,认为老不及圣,圣人未必无情,体用如一,本末不二。

调和儒道即明教与自然。

2.竹林时期以嵇康(223-262)和阮籍(210-263)、向秀(227-280)为代表。

(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名教与自然未必相和,故崇无崇无,反对名教。

“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

”——嵇康《声无哀乐论》“聊以娱无为之心,而逍遥于一世。

”——阮籍《达庄论》“以无为用,不以人物为事”——阮籍《大人先生传》
3.元康时期以裴頠(263-300)、郭象(约252~312)为代表“贱有则必外形,外形则必遗制,遗制则必忽防,忽防则必忘礼。

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也。

”——裴《崇有》郭象的“内圣外王之道”,明教与自然不分,或说,本无所谓的明教与自然之分,天地魏晋风度代表人物东晋简文帝司马昱万物乃至人事,不过一“自然”耳。

自然即是性、命,故应“无待”、“适性”。

“命也者,言物皆自然无为之者也。

”——王《大宗师注》“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

”——王《养生主注》“凡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

言自然则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者,故曰性。

”——王《山木注》“圣人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终日挥形而神奇无变”——王《大宗师注》圣人可以“戴黄屋,配玉玺”、“历山川,同民事”而无改其为圣人者。

“夫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

”——王《逍遥游注》魏晋玄学至郭象以至极致。

4.东晋时期以道安、张湛为代表。

张湛:“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

”——《例子注》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