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论点
1
城市发展论·
南京保护的 六个论点及 措施
3
3000多年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中心都位于黄河流域,南京一带尚被认为是 “荆蛮之地”。公元前12世纪,商朝末年, 西伯君主欲将王位传于少子,长子、次子让 国于弟。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封长子次 子之后周章于吴地,国号吴;封楚子于丹阳, 国号楚;封越祖少康之子于越,称东越。南 京地属吴,西邻楚国,固有“吴头楚尾”之 称。
专家学者认为:对于老城南这样历史积 淀深厚的地区,不能够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 改造。
对南京保护 方案的探究
1
在价值导向上:凡是具有历史、文化特 色的建筑都要保留下来。南京必须确定在文 化上的发展方向,是南京的地理优势和历史 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交通系统是历史 城区保护规划中关键的东西,在当代社会中 保护和发展的平衡关系。进一步提高历史文 化街区保护意义的认识,并建立稳定的经济 支撑渠道。
论点
5
渐进更新论
南京保护的 六个论点及 措施
3
渐进更新论认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地 段的进步要靠真实的行动去推动。不能无视 居民要求改善生存空间、拥有现代化生活权 利的呼声,不能简单否定更新,将保护仅停 留在口头上。 南京在研究传统尺度感的街巷网络空间 和院落居民群空间的特征及其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当代的生活需求、延续传统的规则进行 设计。
城 市 格 局
南京保护的 六个论点及 措施
当代城市格局
史基 信于 息格 分局 析的 历
历史资源生存环境 历史资源综合价值 历史文脉重组 历史线索
3
串联 延续
织补 发展 城市历史空间网络体系 基底 斑块 廊道
历史信息的空间表达
城市历史空间网络体系的控制与发展策略
网络化的城市文化空间示意图
老城历史文化空间网络体系
根据中国现 状对保护方 案实施所带 来的困难
2
一、与城市定位及产业结构的矛盾 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势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 业大国,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在我国城市现有经济格局中 越来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与城市过分商业化及房地产开发的矛盾 随着城市投资体制、财政分税机制、土地使用制度、 住房制度等的变革,城市经营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策略。 三、与政府其他工程项目间的矛盾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的冲击不仅仅来自市场和 房地产开发,即便是在政府推动的工程项目之间,当城市 道路拓宽、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更与历史文化遗产保 护产生矛盾和冲突时‘最终的决策平衡也并未因政府作为 价值中立的公共决策者,使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
论点
4
整体设计论
南京保护的 六个论点及 措施
3
整体设计论倡导保护与创新工作的结合。从 各层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有机衔接上,在城 市总体规划层面,要有新老联动的空间战略,建 立以历史资源为支撑、以文化廊道为串联、历史 资源和当代资源有机融合的城市空间特色系统。
城市空间变迁
现状问题分析
历史资源
历史空间格局 山水格局
谢谢观赏!
目录
对南京保护方案的探究
中国现状对保护方案实施带来的困难
南京保护的六个论点及措施
南京发展:
1 南京老城位于明城墙内老城的南侧,占地约5平方千米, 它南北有历史南京城的轴线----南偏西14度的中华路串联,直抵 世界上遗存至今最大的城门—中华门,东西则主要由“十里烟 云”的秦淮河串联至夫子庙、白鹭洲、东水关、水西门。 2 清朝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南京城市发展重心北移, 老城南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及发展环境日益变迁,再加上太平 天国、清军攻城、日本侵华战争等战乱的影响,老城南逐步衰 落、繁华不再。 3 作为历史保护区社会多元化的声音 (一)想走的 (二)想留下的 (三)矛盾的
论点
3
科学保护论
南京保护的 六个论点及 措施
3
科学保护论更加重视科学、理性的保护态 度和务实、深入地保护行动,强调对历史文化资 源在系统普查、深入调查、理性评价基础上的全 面保护、整体保护和多元保护。 以南京为例,虽然历史南京城的整体格局 和传统风貌已经受到现代化建设、特别是高层建 筑的影响和冲击,但是南京古都的格局仍然基本 存在。
论点
2
历史资源论
南京保护的 六个论点及 措施
3
历史资源论认识:在大规模快速化的城 市建设背景下,历朝历代的历史文化遗存加 起来的数量和规模,也无法与当代建设相比, 历史遗存仅如同“沧海一粟”。 南京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许多历史空 间和文化资源已消失,但是祖先还是给我们 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一村 真实的刻录着南京的发展和变迁,其中重要 的历史文化遗存还代表着历史上中国乃至世 界的文化高峰。
论点
6
文脉承创论
南京保护的 六个论点及 措施统 和发展中的新传统,在当代环境中探索继承 发展传统的途径,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时代的 大趋势。 在南京都市发展区范围内,可形成主城 以河西新区-历史老城新旧相辅的核心,南 部以江宁东山新区为次中心,东部以仙林新 市区为次中心,江北以浦口新市区为次中心 的一主三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