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就在你心中》2课时

《音乐就在你心中》2课时


(二)“我用无垠/把我照亮”中的“无 垠”是指什么?
明确:“无垠”是指“无限”,即无限广阔的想象 空间。
讲解:作者引用意大利诗人翁加雷蒂的诗句来印证音 乐的最高境界是“无垠”。音乐欣赏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感官的欣赏、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此处的“无垠” 指的是音乐欣赏的第三个阶段,也是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 。欣赏者在前两个阶段获得的知觉形象作用于听者的感情 ,激起听者的想象和联想,使思维活动突破时空界限,给 音乐形象以更多的补充和丰富,产生一种意境,这就进入 情感与意境的结合,达到由情悟理的最高境界。
音乐欣赏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顺利进行,而想象 的空间是无限的。
(三)写作手法分析
1.请你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特色。
参考:这是一篇文艺论文,采用了总——分的 论证结构。
解析:文章先提出“音乐是什么?”这个论 题,然后推出论点:“音乐就在你心中”。下设 三个分论点“乐为心声”、“乐为多声”和“乐 为无声”来论证中心,最后得出结论“音乐就在 你心中”,回应文题。
“缤纷多彩”、“宽容”、“包 阐释: 涵量特别大”,应三只耳朵听不同的
音乐:古典、流行和现代。
举例:
纽约就是一个音乐万花筒。
人们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听 归结: 觉选择。多面体的现代人,会同时爱
好各种音乐,即会用“三只耳朵听音 乐”。
4.为什么说“乐为多声”,要用三只耳朵听音 乐?对于这段话的理解由课后习题小组的同学回答 。注意语言运用技巧。
4.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性散文。
B.本文观点的提出和结构的安排与议论文有 相通之处。它区别于议论文的特质在于语言。
C.文章先提出论题,推出论点,然后分作三 个方面来论证观点,这些与议论文相似。
D.但文章语言在议论中充满了激情,有很强 的艺术感染力,这是散文语言的独特魅力。
参考答案:A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著名音乐家陈刚的文章《 音乐就在你心中》看看他是怎样来理解音乐的。
(二)教学目标
1.接受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感受音乐 艺术之美。
2.理解作者的音乐主张和论证过程。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接受作者的观点: 提倡多元文化,主张音乐多样化。
2.识别文章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理 解文章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内涵。
提示:音乐是感性的,结合音乐实例理解效 果更好些。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 生动地说明了音乐的“缤纷多彩”、“宽容”、 “包含量之大”的特点。体现了音乐风格、类型 和题材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三、合作讨论 共同探究
(一)为什么说“乐为无声”,“无垠, 是音乐又一神奇的魅力”?
(二)“我用无垠/把我照亮”中的“无 垠”是指什么?
2.理解作者的音乐主张和论证过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重点】
1.理解并接受作者的观点:提倡多元文 化,主张音乐多样化。
2.学习本文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仿写,学以致用。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陈钢(1935——):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曲者之一。生于 上海,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早在 求学期间,他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 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以后又创 作了《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 、《阳光照耀着塔身库尔干》等小提琴 独奏曲。
六、巩固提高 布置作业
选自己喜爱的一首歌曲或乐曲,并阐 述理由。不少于80字。
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其展示自己的才 能,占时不多,但效果很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目标
(一)导入新课
我想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 听歌了。的确,人离不开音乐,开心时需要音乐 来宣泄心中的愉悦之情。悲伤时需要音乐来抚慰 心中的伤痛。孤独时需要音乐来陪伴。喧闹时需 要音乐来宁心。那么音乐是什么呢?谁能给它来 下个定义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以往听音乐的感 受来谈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学生讨论)
2.对本文的认识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部分是总论,第二部分是分论,全文结构严谨 ,条理清楚。
B.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音乐就在你心中”。
C.作者先提出“音乐是什么”,否定之后再从正面阐 述,使读者产生更清晰的印象。
D.“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这三 个方面的选材稍显零散,而且安排顺序时逻辑性不强。
解开音乐之谜的钥匙:发自内心的 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就成为动人的 声乐或器乐
3.讨论:作者是如何阐述“乐为多声”这个艺术 观点的?(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音乐的喜好,相互 补充,最后由教师归纳。)
明确:作者采用阐释、举例、归结的思路来论 述“乐为多声”这个观点。作者首先阐释“乐为心声 ”这个观点,指出音乐“缤纷多彩”,“宽容”,“ 包含量特别大”。因此,现代人应该用三只耳朵听三 种不同的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现代音乐。 然后举例说明“乐为多声”,在纽约三种不同的音乐 各有听众。最后归结:人们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选 择,既可以走进“崇高”,也可以享受“美妙”,多 面体的现代人会同时爱好各种音乐——会用“三只耳 朵听音乐”。
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所描写的音乐的 三种艺术境界。
2.仿写,学以致用。
二、设疑激探 自主学习
(一)感知音乐——音乐是什么
1.第1自然段的两个设问有什么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由课后习题小组 的同学回答。)
明确:两个问题吸引了读者的视线,引出 了文章的中心。第1问“音乐是什么?”作为全 文的总起,与第3-5自然段的分论构成总分关系 。第2问“我——懂吗?”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 续和意思的跃进,加强了问话的力度,有反问 意味。
(一)课堂练习
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乐谱是世界共同的文字。 B.欣赏音乐就是就是文化的熏陶,就是继承人类文明 的成果,就是与古今中外音乐家的心灵沟通。 C.音乐的表现力是无限丰富的。 D.音乐是高层次的艺术,不是每个人都能懂得的,它 属于少数人的艺术。 参考答案:D 解析:音乐是无声的语言,它是属于大众的艺术。每 个人都能够欣赏,都能够或多或少懂得其中内涵。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 音乐就在你心中
分论点:
乐为心声
“情动于中而行于声” 音乐能在听众心中引起共鸣
乐为多声 乐为无声
三只耳朵听三种不同的音乐 古典音乐、现代音乐、流行音乐
无限,音乐的最高境界
论证方法
比喻、引用、引申 举例
引用、引申
五、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1.课堂练习 2.课后练习及指导训练 (二)选做题 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歌曲,并阐述理由。
五、知识拓展 情感升华
名曲欣赏 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 理解。 理查德钢琴曲 流行歌曲 古典音乐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人的真情的自然流露 ,这是音乐艺术魅力之所在。作者提出“三只耳 朵听音乐”、“音乐就在你心中”,给生活在现 代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新的全方位的音乐欣赏思 路,也给我们进行个性欣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学生展示 教师点拨
(一)阅读课文,可引导学生从宏观 方面感知作品。
1.本文的体裁是 议论文

文艺论文是针对文艺现象、文艺思潮、文艺 作品、文艺流派等进行评论的一种文体。
2.作者观点
总论: 音乐就在你心中 分论: 乐为心声
乐为多声
乐为无声
3.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总论,提出文章的中心论
点“音乐就在你心中”。
解析:第1、2自然段引出话题,点出中心,与第3-5段 构成总分关系。作者先提出“音乐是什么”,否定之后再从 正面阐述,使读者产生更清晰的印象。
第二部分(3-5)分论,从“乐为心声”、
“乐为多声”、“乐为无声”三个角度论述了音 乐的艺术境界。
解析:作者介绍了音乐的表现内容及其本源,阐述了 音乐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并且指出无声是音乐的最高艺术 境界。有力的论证了作者的观点——“音乐就在你心中”。
参考答案:D
解析:“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 这三个方面紧紧围绕音乐艺术来谈,有力地论证了作者 的观点。
3.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A.第1自然段的两个反问句强调了语气,表 达的感情很强烈。 B.第1自然段的两个反问句吸引了读者的视 线,引出了文章的中心。 C.“音乐是什么?”是全文的总起。 D.“我——懂吗?”借助这一设问,表达 了自己对音乐的疑惑。 参考答案:C 解析:第1自然段的两个句子是自问自答的设问 句;“我_——懂吗?”这一设问批评了某些理 论家对音乐的分析,因为他们把音乐变得僵硬 、枯干和不可亲近了,这完全违背了音乐的基 本规律。 参考答案:C
(二)欣赏音乐
1.为什么说“乐为心声”,“这是音乐最神奇 的魅力”?(由课后习题小组的同学找出关键性的 语句。再由其他同学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最后由 教师归纳总结。)
明确:关键句为:“有了真情,才有美乐。”“情动 于中而形于声。”可以把它理解为:音乐是发自人们内心 的声音,表达了艺术家的真情实感。这种情感是人类共同 的,所以它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最容易沁入人们的内心 深处,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
解析: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虽然文章语 言在议论中充满了激情,有很强的感染力,但文 章侧重说理而非抒情。
5.“音乐是一个缤纷多彩的印象万花筒”这 句话理解错误的一向是( )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音乐艺术多元化 发展的趋向。 C.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音乐的“缤纷多彩” 、“宽容”、“包涵量之大”。 D.这句话用夸张手法渲染出音乐包罗万象。 参考答案:D 解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没 有夸张手法。
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在1996 年“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新作会展”中获 奖。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 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现任上海音乐 学院教授。著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 、《三只耳朵听音乐》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