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并写入党章。
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理论 的主要内容
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
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党的领导:坚持中共的领导核心 依靠力量:工人、农民、知识 分子,各族人民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社会主义
2、列举十一届三中会后,我国颁布的一系列 法律文件。 ①1979年《刑法》 ②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④《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环境保护法等》
问题探究: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 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第 一 次 第 二 次 第 三 次
上 海 浦 东 金 融 贸 易 区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知识要点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二.邓小平理指导地位的确立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经济发展三步走。 总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 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 设计师。
10.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的第一个关于“三农”问 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 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该“一号文件”着 A 眼于( ) A.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B.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 C.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制 11.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下列流行语与时间 对应不正确的是( B ) A.大跃进——20世纪50年代后期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60年代 C.经济特区——20世纪80年代 D.北京奥运——21世纪初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
进一步解放思想 1992成熟并成体系 党的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87初步形成 党的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首次提出 改革开放后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行改革开放 1978-1982年前酝酿时期
12.右图反映了1978 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 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D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 开展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的掀起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的实行
13.中国共产党哪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章 中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C )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14.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 ( B ) A.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自力更生 D.坚持科教兴国
二、邓小平理指导地位的确立
2、 “南巡讲话”历 史意义:
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
的思想。
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产生了 深远影响。
二、邓小平理指导地位的确立
3、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 位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 的指导思想。
四、对外开放
3、过程 (1)建立经济特区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3)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厦漳泉三角区 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的重要标志) (4)开放内地城市
第9课
改革开放
知识要点 一. 改革开放的实质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国有企业改革 四.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首先从 农村开始
2、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 田地包干到户的生产契约。
3、安徽凤阳小岗村拉 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 大幕;率先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
南方讲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 结
毛泽东 思想
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中国如何独立并走 向社会主义的问题
解 放 思 想 实 事 求 是
邓小平 理论
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 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巩固一下
1、列举建国后,我党提出集中力量 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两个会议。 ①中共八大(1956年)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1、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内容 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 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 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 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建国后我国在农业政策上有哪些变化?农村 改革应该注意什么?
土地改革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农业生产合作社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国有企业改革
1、时间:1985年开始,1992年加快国企改革 2、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 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 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制度。
3.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期的是( A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4.假如你是一位记者,采访了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你的采访报道中不应出现以下哪个观 点?( B )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阶级斗争为纲 C.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结 果
产生的历史巨人
辛亥革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 孙中山 命 治,结束了帝制,建 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中国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 毛泽东 的成立 半封建社会历史。 十一届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 邓小平 三中全 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会召开
第三单元练习
1.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巨变, 促进“第三次巨变”的领导人是( C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 D.胡锦涛 2.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三 十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思想是( ) B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三个代表思想
1、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 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 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2、目的: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
3、结果: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4、意义(影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 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对外开放
4、格局: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6、作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深圳——“一夜崛起之城”、 对外开放的窗口
“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用前无古人的 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不止代表地点,它代表关于时 间的观念,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 ──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内容: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自主经营。 5、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6、意义(结果和作用): (1)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 产力,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 辟了一条新路。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 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 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似处: ①都具有转折意义; ②都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 ③都确立了党的正确领导核心。
5.右图是1998年为了纪念 一次转折性会议召开20周年 而发行的纪念章。这次会议 是( C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6.1978年被称为“中国命运大转折”的一年, 这一“大转折”指的是(B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7.既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 又是新时期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的是 ( C ) A.广州 B.深圳 C.厦门 D.上海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内容(主要精神,四句) ①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②特区姓“社”不姓“资”。 ③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 人一样。 ④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 是硬道理。
3、加快步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①在大 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 ②对小型企业采取 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四、对外开放
1、含义:对外开放是在某些地区的对外经济 活动中采取特别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外资, 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 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壮大我国 社会主义经济。 2、目的: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引进先 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进行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