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菲律宾市场分析

菲律宾市场分析

菲律宾市场分析农产品市场农业是菲律宾经济的重要组成,有40%的劳动力靠农业为生,农业产值占到全国GDP的20%。

菲律宾农业资源丰富,主要出产大米、椰子、玉米、甘蔗、香蕉、菠萝、芒果、猪肉、鸡蛋和牛肉等农产品。

菲律宾每年农产品贸易额为50亿美元左右。

1、谷物菲律宾长期依赖谷物的进口。

2000年菲律宾进口小麦150万吨,约3.5亿美元,主要进口市场为美国、加拿大;进口大米64万吨,约1.2亿美元,主要进口市场为泰国、越南;进口玉米45万吨,约5800万美元。

2、水果和蔬菜菲律宾农业偏重于发展外向型的水果生产,而不是供给国内市场,这就增加了菲律宾进口水果和蔬菜的依赖。

菲律宾是世界主要的水果生产国之一,盛产香蕉、菠萝、芒果、木瓜和椰子。

2000年菲水果出口达到3.5亿美元,主要进入日本、韩国、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市场。

但是同时,菲律宾要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中国等进口超过1.2亿美元的水果和蔬菜。

3. 乳制品菲律宾几乎没有乳制品工业,每年进口乳制品超过3.5亿美元,主要是从澳大利亚和美国进口。

4. 肉和肉制品菲律宾每年的牛、猪、鸡肉消费量约200万吨,其中大部分是当地生产。

90年代中期以来,在WTO规则下,菲律宾政府同意开放其活动物、肉类和家禽产品市场,进口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肉类产品供应渠道。

2000年菲律宾肉和肉制品进口约1.4亿美元,主要进口市场为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和欧盟。

医药市场菲律宾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目前已近8000万,对各类医药的需求呈稳定增长的趋势。

但由于长期以来,菲经济发展缓慢,其本国医药制造产业十分薄弱,传统上又主要是从欧美国家进口药品,所以目前其消费能力与医药产品价格高昂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菲卫生部已意识到,菲医药市场存在受欧美商家的控制,药品大量从欧美国家进口,药品价格昂贵的问题已经突出,并已开始寻求新的价格较低、性能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进口产品来源。

中国、印度等国有可能成为其新的医药产品进口来源地。

1、市场需求量及主要产品构成菲律宾医药消费市场规模在全世界排名约28位,在东南亚地区排名3位,超过印度尼西亚、泰国、香港,约占东南亚医药市场的13%。

按生产者销售价格计算,目前年销售额约折合13亿美元。

其中73%以上是在马尼拉地区和吕宋岛内销售,中部维撒亚地区占14%,南部棉兰佬地区占13%在菲整个医药市场中,抗生素类药品占22%;各类维生素及营养药品占整个市场的18%;呼吸道系统药品占13%;心血管疾病药品占1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品占9%。

此四类药品占菲医药市场一半以上。

2、医药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在全部医药产品中,药店销售的占79%,医院销售的占13%,其他途径销售占8%。

其中通过药店零售的药品占销售总量的61%3. 每年进口药品的数量、主要品种和国别进口药品的主要原产地国家和进口额(FOB 千美元)国别进口额瑞士37,337德国34,867澳大利亚34,549美国30,198法国24,045英国22,018意大利16,863瑞典12,535荷兰12,258日本12,227新加坡11,781比利时10,177上述国家向菲供应的医药产品占菲律宾进口的80%以上。

进口量最大的10类药品(FOB 千美元)药品名称进口额常规药品129,377抗生素成品23,758抗生素原料20,219兽医疫苗13,801人类医用疫苗12,360维生素12,197癌症、艾滋病等专用药品11,603维生素C的派生药品7,887盘尼西林、链酶素的派生药品11,207维生素原和维生素的复合药剂4,627其他70,382菲律宾本地的医药公司所需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基本上是通过进口满足市场需求,主要是抗生素类药品的原料。

政府对原材料的进口实行严格的集中控制,其进口、分配、销售工作全部由政府控制的Chemfield公司负责。

4. 菲律宾共有约4000家各类从事医药产品产销活动的企业。

其中从事医药产品销售的企业80%,从事医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占12%,从事药品生产的企业占7%,从事医疗产品生产和贸易的企业占1%。

本地的医药生产厂商生产成药主要是依赖进口的原材料或成品药所需的配剂。

只有极少数公司从事研究生产药品原料。

动物源性产品市场动物源性产品含义广泛,既涵盖了牛、羊、猪、鸡、兔及其肉类产品,还包括了鱼/贝类,蜂蜜以及动物饲料等。

据最新统计,2001年菲律宾农业总产值规模为6214亿比索,约合120亿美元。

其中,所谓的动物源性产品市场,主要是活动物、家禽及渔业这三个领域,产值合计58.6亿美元,占菲整个农业比重近50%。

菲律宾有7650万人口,动物源性产品市场潜力很大。

以牛肉,猪肉和鸡肉为例,菲律宾每年的消费量达到200万吨。

菲律宾市场供应的牛肉,猪肉和鸡肉产品,大部分是国内生产。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菲开放市场,进口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肉类产品供应渠道。

根据菲官方统计,2000年菲律宾本地生产牛肉26.1万吨、猪肉121.2万吨、鸡肉52.7万吨,而同时牛肉、猪肉、鸡肉的进口量分别为8.4万吨,3.2万吨和1.6万吨。

菲律宾消费者近几年牛肉,猪肉和鸡肉的消费量稳步增长,人均消费量有所增加。

通常,牛肉是最贵的动物蛋白来源,鸡肉最便宜。

猪肉的消费市场最大,但是受到口蹄疫等疾病的影响,其市场地位有所削弱。

在WTO规则下,菲律宾政府做出承诺,同意开放其活动物、肉类和家禽产品市场。

活动物的进口开始于90年代初,肉类和家禽市场则是在90年代中后期才开放。

1、牛肉进口2000年菲律宾进口了8.4万吨牛肉,价值9185万美元,主要包括以下产品:1) 等级牛肉制品,供应菲律宾大型肉类加工业,用于生产各种罐装和冷冻肉,如热狗和腌牛肉。

2) 无骨牛肉,用于零售和食品服务业,包括菲律宾大型的快餐业。

3) 有骨牛肉,主要包括高品质的冷藏牛肉切块如牛排,大部分供应高级饭店及宾馆。

从进口国别看,印度、澳大利亚、爱尔兰、荷兰和新西兰是主要来源国,这五国合计占到90%的进口份额。

2、猪肉进口菲进口猪肉多为冷冻猪肉,主要供应当地肉类加工厂。

2000年菲律宾进口猪肉3.2万吨,价值1582万美元。

与1999年相比,进口数量增加了2%,但是价值下降了6.8%从进口国别看,加拿大、丹麦、法国、荷兰和美国是主要来源国,合计占到约80%的进口份额。

3、鸡肉进口菲进口鸡肉产品包括冷冻整鸡,冻鸡切块如鸡腿、鸡翅。

进口鸡肉相对本地鸡肉,价格便宜,主要供应当地综合鸡肉加工厂。

2000年,进口鸡肉1.6 万吨,价值918万美元,与上一年相比进口数量有45%的降幅。

但是,除正常的报关进口外,鸡肉走私较为严重,这一数量没能包括进来从进口国别看,美国是最大的进口市场,占到80%的进口份额。

其次是加拿大,也有10%的份额。

乳业市场菲律宾是牛奶及奶制品消费国。

据菲律宾乳业署报道,菲律宾有8千万人口,其中城市人口有3千多万,每年需求牛奶及奶制品230多万吨。

但由于菲律宾近年来经济不太景气,每年实际消费只有127万多吨,年人均消费量为15公斤。

而菲律宾自身生产能力极低,每年只能生产1万吨左右,不及总消费量的1%。

供需之间的突出矛盾决定了菲律宾要从国外进口总消费量的99%来供应市场,并且每年的进口量不低于170万吨左右,仅次于小麦进口量,是菲国第二大进口农产品。

据统计,2001年,仅从牛奶及奶产品一项,菲律宾就需开支224亿比索,如按汇率:1美元=51比索计算,一年需要4.3亿美元的外汇。

近年来,菲律宾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扶持政策来发展乳业,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乳业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牛奶及奶产品进出口情况每年需求量为230多万吨,本地消费总量为120多万吨,由于菲国受自身生产能力的限制,只能依靠大量的进口来满足市场需求。

据菲乳业署统计,菲律宾除2000年进口牛奶及奶产品190多万吨外,每年牛奶及奶产品进口量稳中有升,1999年进口155万多吨,2001年进口173万吨,2002年进口178万吨。

从进口的牛奶及奶制品品种来看,粉状牛奶占总进口量的87%,脱水牛奶、奶油、干酪、凝乳等奶产品占11%,,鲜奶进口占2%。

在进口的粉状牛奶中,全脂奶粉占18%,脱脂奶粉占48%,其余的粉状配方牛奶占21%。

从进口的国别来看,菲律宾主要从以下几国进口牛奶及奶制品,并且大部分为粉状。

这些国家为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新加坡、荷兰、法国、爱尔兰等国,。

其中澳大利亚的奶产品占菲进口量的37%左右,新西兰产品占总进口量的30%以上,美国的奶产品占8%左右,法国、荷兰、新加坡、爱尔兰等国的奶产品占25%左右。

菲律宾牛奶及奶产品主要进口国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三个主要国要占菲律宾牛奶及奶产品总进口量的75%左右。

目前,在菲律宾注册的牛奶及奶产品进口商有228个主要集中于首都马尼拉,在这些进口商中,菲律宾雀巢公司是最大的进口商,菲律宾一半以上的牛奶及奶产品由此公司进口。

菲国的消费主要依靠进口,但在大量进口的同时,一些经销商通过进口牛奶的原材料,经过加工后再出口。

据菲乳业署统计,2001年菲牛奶及奶产品出口10万多吨,2002年出口17万多吨。

在菲出口的奶产品中,全脂奶粉占总出口量的95%。

外包服务市场近十几年来,世界商业流程外包服务(BPO)迅速发展,外包寻求国和提供国通过开展这种国际合作,取得了双赢的经济效益。

菲律宾在服务行业具有优势,这方面起步较早,是重要的外包服务国家之一,已取得了丰富经验。

菲吸收外包服务的优势:1、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菲律宾目前拥有2900万技术工人,其中IT及电脑科学专业人员7万人、工程师3.5万人、注册会计师10万人、商务管理人员10万人;此外,每年还新增加38万大学毕业生,补充专业人才队伍。

2、具有英语优势菲通用英语,采用西方模式的教育体系,全国94.6%的文化普及率,72%的人能流利使用英语,易接受外来不同文化。

与其他国家相比,菲技术人员精通英语,熟悉国际水平的专业知识及用户服务标准,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容易与外包国沟通。

世界外包市场调查显示,菲服务人员的英语表达和理解能力优于印度、爱尔兰等国家。

3、低廉的经营成本在菲开展商务活动能大幅度削减经营成本,节省各项开支,主要节省部分为:工资成分占50%,基础设施开支20%,培训费15%,通讯费10%,其他因素占5%。

菲普通劳动力成本为平均每月234美元,低于亚洲大多数国家,略高于印度、印尼;技术人员月薪在400-800美元之间;白领雇员平均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1/4;此外,菲服务人员精通英语,熟悉西方的专业知识,还能节省上岗前的培训费用。

在基础设施方面,菲拥有充足的设施完备的办公区,现还有40万平米的接纳能力,租赁价格低廉,仅为美国、印度、香港等地的1/4,这些办公区大多由国际房地产公司管理,有合理的租赁协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