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给水管网设计

给水管网设计

第一节设计任务与设计资料1.1设计任务双流镇给水管网初步设计1.2设计资料1.城区地质情况良好,土壤为砂质粘土,冰冻深度不加考虑。

2.城市居住区人口双流镇人口数为一万;给水人口普及率为95%,污水收集率90%。

3.居住区建筑为六层及六层以下的混合建筑;城市卫生设备情况,室内有给排水设备和淋浴设备。

4.城市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和西北风,夏季平均风速1.6m/s;冬季平均风速1.4m/s。

5.浇洒道路及绿地用水量35米3/日。

6.未预见水及管漏系数取K=1.2。

7.城区主要工厂的工业废水量及职工人数见表2.1,污水水质见表2.2。

表2.1 主要工厂的工业用水量表2.2 主要工厂污水水质工厂污水经局部处理后,其水质符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可与城市污水合并进行处理,或经局部处理后,其水质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规定,可直接排入水体。

8.该县的主要大型公共建筑主要有长途汽车站、医院、中央公园等,集中流量见表2.3:表2.3 公共建筑设计流量9.城市地面覆盖种类见表2.4:表2.4 城市地面覆盖种类注:以城市的面积为100%计算。

1.3 对图纸和说明书的要求在城市总平面图上用粗线绘制给水干管的布置以及水厂、水塔、工厂等大用户的位置,在图上还应标注各节点编号、各管段管长、管径,并附有图例及说明。

1、绘制管道平面图一张2、绘制管道主干管剖面图一张3、绘制节点详图一张说明书的格式可参考《给排水管网综合设计说明书参考目录》。

1.设计任务及原始资料:2.设计说明书;3.计算说明书;4.设计体会及必要的说明。

此外在说明书中应说明所采用的管材,管道埋深,管道接口方法等。

要求说明书写得简明扼要,文字清楚通顺。

1.4主要参考资料1.给水工程第四版,严煦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严煦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4.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册《管渠水力计算表》中国工业出版社。

5.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1册《常用资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3册《城市给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节给水管网布置及水厂选址2.1管网综合设计的原则和规定1.管线布置应采用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管线规划、设计时应结合城市道路网规划,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用土地的情况下,使线路短捷。

3.充分利用现有管线。

当现状管线不满足要求时,经经济、技术比较。

可废弃或抽换。

4.布线时宜避开土质松软地区、地震断裂带、沉陷区和地下水位较高的不利地带;在山地城市还应避开滑坡危险地带和山洪峰口。

5.管线布置应与地下铁道、地下通道、人防工程等地下隐蔽工程协调配合。

6.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时,应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

当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是,宜按以下原则处理:1)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2)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3)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4 ) 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5)新建管线让原有管线7.给水、污水和雨水管线一般都在地下直接埋设因此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寒冷地区应根据土壤冰冻深度确定管线覆土深度。

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

2)管线宜沿道路敷设并与道路中心线平行,其主干管线应靠近分支管线多的一侧,管线不宜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

道路红线宽度超过30m的城市干道,宜两侧布置给水配水管线和燃气配气管线;道路红线宽度超过50m的城市干道,应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线。

3)管线在道路上的平面位置宜相对固定。

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顺序宜按以下排列:给水管、雨水排水管、污水排水管。

4)各种工程管线不应在平面位置上重叠埋设。

8.沿铁路、公路敷设的管线应与铁路、公路线平行。

当与其交叉时宜采用垂直交叉方式布置。

9.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2的规定。

10.当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电力管线、热力管线、燃气管线、给水管线、雨水排水管线。

污水排水管线。

11.管线在交叉点的高程应根据排水管线的高程确定。

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表3中的规定。

2.2水厂选址与管网定线所谓管网定线就是在现有的给水区域地形图上确定干管的走向,图形以及水塔(或高水位水池)的位置,为此在定线前需熟悉地形图,明确水源、水厂、水塔设计位置以及各大用户的位置,由于管网定线不仅关系着供水安全,也影响着管网造价,因此定线时需要慎重考虑。

水塔应尽量置于城市较高地区。

以减少水塔高度;此外应尽可能靠近大用水户,以便在最大转输时减少水塔至该处的连接管中的水头损失,从而减少水塔高度,水塔在管网中有重要作用,它的目标又很明显,故选择水塔位置时,需考虑防空、整个城市规划及美观等问题。

该城镇在其西南部有一条沿城镇边沿向东北流动的河流,而且地势也是从西南到东北逐渐降低。

城镇的街区分布较为均匀,城镇中各企业,工业等用户对水质和水压无特殊要求。

城镇给水管网的布置取决于县城的平面布置、水源、调节构筑物的位置、大用户的分布等。

考虑要点如下:● 干管应通过两侧负荷较大的用水区,并以最短距离向用户送水。

● 靠近道路、公路,以便于施工及维修。

● 利于发展,并考虑分期修建的可能性。

● 干管尽量沿高地布置,使管道内压力较小,而配水管压力则更高些。

● 注意与其他管线交叉时平面与立面相隔间距的规定与要求。

输水管线走向符合城市和工业企业的规划要求,沿现有道路铺设,有利于施工和维护。

城市的输水管和配水管采用球墨铸铁管。

配水管网共设3个环。

在河流上游建议地表净水厂,水厂处不受洪水威胁;水厂所处位置不占良田,考虑到远期发展,水厂的面积留有余地;水厂距离城镇较近,交通便利,靠近电源,市政管网完善。

在城镇的最西南方向设置一水塔,来满足供水需求。

第三节 给水管网设计计算3.1 最大日用水量计算3.1.1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计算:该城镇为为贵州小城市,城市分区为二区,查教材附表1,取最高日用水定额为150L/cap ·d 。

城镇居民人数为1万人,给水人口普及率为95%。

则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量:q 1=qNf=150×10000×95%×10-3=1425(m 3/d ) 式中:q —最高日生活用水量定额,m ³/(d ·人) N —城镇人口数f —自来水普及率,%有数据可知城镇中的公共建筑有公园、医院、和汽车站。

用水量分别为15m d /3、100 m d /3、50 m d /3。

则公共建筑用水量q 2=15+100+50=165m ³/d则综合生活用水量Q 1=q +q 2=1425+165=1590 m ³/d3.1.2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Q 2双流镇的企业只有一个屠宰厂,生产用水量Q m 3/d 126023.1.3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用水与淋浴用水量Q 3由教材附表2可以知道职工生活用水量定额为:一般车间25L/(cap 班⋅),高温车间35 L/(cap 班⋅);职工淋浴用水量定额为:40 L/(cap 班⋅),污染车间60 L/(cap 班⋅)则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用水与淋浴用水量Q 3=∑+1000N q N q bi3bi 3ai 3ai 3 =100035.0x 3x 60x 5425.0x 3x 40x 1003x 54x 353x 25x 100+++=19.57m ³/dq ai 3 各工业企业车间职工生活用水量定额L/(cap 班⋅) Q bi 3 各工业企业车间职工淋浴用水量定额L/(cap 班⋅) N ai 3 各工业企业车间最高日职工生活用水量总人数(cap ) N bi 3 各工业企业车间最高日职工淋浴用水总人数(cap )3.1.4浇洒道路与绿化用水量Q 4用资料可以了解知浇洒道路及绿地用水量每日两次,一次为35m 3。

则 Q 4=35x2=70m 3/d3.1.5未预见水量与管网漏失水量Q 5由未预见水及管漏系数取K=0.2。

知Q 5=( Q 1+ Q 2+ Q 3+ Q 4)xK=(1590+1260+19.57+70)x0.2=587.91 m 3/d3.1.6消防用水量Q 6有教材附表3可知当人数不大于一万人时,同一时间发生火灾次数为一次,一次灭火用水量为10L/s ,3.1.7最高日设计用水量Q=Q 1+ Q 2+ Q 3+ Q 4+ Q 5=1590+1260+19.57+70+587.91=3527.48 m 3/d3.2最大时用水量由下表可知,最大时用水量时为7—8时。

=221.49 m3/h=61.53 L/s最大时用水量Q73.3清水池调节容积,二级泵站供水情况如下表:本管网系统设置有水塔3.3.1清水池有效容积计算1.清水池调节容积W1=0.1457x3527.48=513.95m3 2.消防贮备水量,一般按2小时室外消防用水量计算。

所以W2=100010x2x3600=72 m33.给水处理系统生产自用水量,一般取最高日用水量的5%--10%,所以W3= 3527.48x0.1=352.75 m3则清水池的有效容积Wa = W1+ W2+ W3=513.95+72+352.75=938.70 m33.3.2水塔的有效容积计算Wb=3527.48x5%=176.37m33.4一、二级泵站的供水曲线城镇一级泵站平均供水,供水量为4.17%,二级泵站的供水采用分段供水。

第一段,在21—7时采用低压供水,供水量为2.17%,第二段为7—21时,供水量为5.21%。

日用水量变化曲线如下图3.5管网水力计算3.5.1比流量,沿线流量和节点流量的计算:1.最高时用水流量为221.49m3/h=61.58L/s2管段沿线流量qmi =qllmi=miminih llqQ∑∑—(L/s)q l =∑∑minihlqQ—按管段配水长度分配沿线流量的比流量[L/(s m⋅)]qmi各管段沿线配水长度(m)3节点流量Qj =qm j—qsj+∑∈j Simiq21j=1,2,3,4·····,NN 管网图的节点总数;Qj节点j的节点设计流量(L/s)qm j最高时位于节点j的集中流量(L/s)qsj位于节点j的(泵站或水塔)供水流量设计(L/s)qmi最高时管段I的沿线流量(L/s)Sj节点j的关联集,即与节点j关联的所有管段编号的集合4计算结果如下表管段或者节点编号管段配水长度(m)管段沿线流量(L/s)节点设计流量计算(L/s)集中流量沿线流量供水流量节点流量1 0 0 0 51.01 -51.012 870 7.134 6.499 6.4993 890 7.298 9.574 9.5744 305 2.501 4.900 4.9005 510 4.182 1.16 6.806 7.9666 575 4.715 5.925 5.9257 0 0 0 10.57 -10.578 382.5 3.136 0.58 3.352 3.9329 360 2.952 0.17 4.910 5.0810 455 3.731 14.58 3.116 17.69611 435 3.56712 715 5.863合计5497.5 45.079 16.49 45.082 61.58 0 3.5.2 管网平差1.环状管网流量分配计算根据节点流量进行管段的流量分配. 分配步骤:①按照管网的主要供水方向,初步拟定各管段的水流方向,并选定整个管网的控制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