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漳泽水库(浊漳南源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漳泽水库(浊漳南源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6)1.1 项目概况 (6)1.2 编制依据与原则 (6)1.3 编制范围 (8)1.4 项目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8)1.5 项目设计规模及设计水质 (10)1.6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式 (10)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11)2.1 自然概况 (11)2.2 水体污染情况 (13)2.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7)2.4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21)第三章项目选址 (25)3.1 工程选址 (25)3.2 工程现场特征 (26)第四章建设规模及工艺方案的确定 (27)4.1 处理规模及进出水水质 (27)4.2 生态修复工程生态学原理 (28)4.3 工艺方案论证与选择 (29)第五章湿地修复与水质净化系统设计 (45)5.1 总平面布臵和高程设计 (45)5.2设计负荷 (46)5.3 单体设计 (46)5.4 配套设施 (55)5.5 结构设计 (57)5.6 电气设计 (58)5.7 自控、仪表设计 (60)5.8 工程量统计 (61)5.9 植物的选择与配臵 (65)第六章环境保护 (73)6.1 评价依据和规范 (73)6.2 工程建设环境影响 (73)6.3 环境保护措施 (73)第七章防洪安全 (79)7.1 评价依据和规范 (79)7.2 防洪安全影响 (79)7.3 防洪工程措施 (80)第八章安全与节能 (81)8.1 安全措施 (81)8.2 节能 (82)第九章工程管理 (84)9.1项目实施原则 (84)9.2项目管理机构及定员 (84)9.3工程的管理 (86)9.4进度计划安排 (91)第十章投资估算 (93)10.1 依据说明 (93)10.2 投资估算 (95)10.3 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 (96)第十一章成本分析及效益分析 (98)11.1 成本分析 (98)11.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0)11.3 评价结论 (100)第十二章招投标方案 (101)第十三章工程效益分析 (103)13.1环境效益 (103)13.2生态与景观效益 (104)13.3社会与经济效益 (105)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 (107)14.1结论 (107)14.2建议 (108)前言浊漳河分为南、北、西三源,南源发源于长子县发鸠山,长80km,西源发源于沁县漳河村,河长78km,浊漳河南源流域面积3477km2。

北源发源于榆社县柳树沟,河长l09km。

浊漳南源与浊漳西源在襄垣县甘村汇合,流至合口村又与浊漳北源汇合,始称浊漳河。

浊漳河在平顺县出省境成为河北省与河南省的界河。

省境内全长237km(以浊漳北源为主流),流域面积l1688km2。

浊漳南源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如同我国北方大多数小流域河流,除一年汛期的几场洪水外,其它时间基本以污、废水为主。

近年来,由于浊漳南源沿线各城区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面源污染排入浊漳南源中,加上雨水较少,河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流域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破坏。

浊漳南源河水污染治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流域综合整治规划和省、市环保要求,浊漳南源河水水质应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为确保流域综合整治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长治市在实施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的基础上,计划建设漳泽水库(浊漳南源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浊漳南源的污染河水进行深度处理,处理后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标准,工程的顺利实施,可有效改善浊漳南源入湖水质。

针对浊漳南源河道和入湖口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浊漳南源河水水质、水量现状,综合考虑技术的生态安全性、效果持久性、经济可行性和自然生态性,基于经济可行、技术稳定、管理简便的原则,确定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对浊漳南源污染河水进行治理,具体工艺方案为:液压升降坝+生态滞留塘+河道走廊人工湿地。

第一章总论1.1 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漳泽水库(浊漳南源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2、项目建设单位:长治市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处3、项目地点:浊漳南源河道和漳泽水库入口处4、编制单位:山西国阳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1.2 编制依据与原则1.2.1编制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城市污水土地处理利用设计手册》(1990)《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导则》(2009)《污水稳定塘设计规范》(CJJ/T54-9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水电水利工程围堰设计导则》(DL/T5087-1999)《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地下工程防火设计规范》(GBJ108-87)1.2.2编制原则漳泽水库(浊漳南源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是一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生态工程。

鉴于本工程的实际特点,切合漳河流域治污现状及规划情况,提出本工程技术方案的编制原则。

(1)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与山西省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长治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紧密衔接,明确工程目标,确保削减污染负荷、改善河流水质与生态系统;(2)兼顾工艺先进、技术稳定、经济可行、管理简便和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保证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方案实用、经济,并具有可操作性;(3)水质净化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4)人工湿地建设和城市规划协调统一,充分考虑与城镇的建设及相关的市政、水利、湿地公园管理处等各部门的项目建设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1.3 编制范围依据流域综合整治规划水污染治理目标,就漳泽水库(浊漳南源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提出技术方案,并对工程进行投资估算。

漳泽水库(浊漳南源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主要是利用漳河南源河道和入湖口的滩地建设河道走廊人工湿地,净化入漳泽水库的漳河南源来水。

设计范围包括:液压升降坝、河道生态滞留塘、河道走廊人工湿地、入湖口湿地修复及湿地配套工程等设计。

1.4 项目的总体思路与目标根据浊漳南源河水污染情况及浊漳南源河道及入湖口的土地利用现状,确定漳泽水库(浊漳南源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采用液压升降坝+河道生态滞留塘+河道走廊人工湿地+入湖口表流湿地修复的串联组合的工艺。

在浊漳南源208国道老桥南部50米处建设液压升降坝,抬高河水水位,形成河道生态滞留塘和河道走廊湿地,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联合作用下实现水质的深度净化,然后进入入湖口表面流人工湿地进一步处理,水质达标后直接排入漳泽水库。

在湿地工程中配臵景观植物,建设具有水质净化与生态景观功能的湿地系统。

通过湿地建设实现河流走廊和湖滩地的生态修复,达到增加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气候和涵养水源的目的。

同时,通过湿地水生植物的种植和销售,提高湖滩地的经济效益,建立湿地的可持续运行机制。

设计目标如下:(1)有效净化浊漳南源污染河水,经过湿地工程处理后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即CODcr≤30mg /L,氨氮≤l.5mg/L,TN≤1.5mg/L,TP≤0.1mg/L。

(2)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景观等要素,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具有水质净化与生态多样性功能的湿地生态系统。

(3)处理后的水可直接排入漳泽水库,保障水库水质,力求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4)建设水质在线监测点等,为漳泽水库的湿地水质的净化、生态系统的保持与稳定提供技术探索和工程示范。

1.5 项目设计规模及设计水质1、设计规模漳泽水库(浊漳南源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规模为2590.5亩,污水处理规模为2.4×105m3/d(3-10月)、1.2×105m3/d(1 1-12月、翌年2月)(一月份结冰期湿地不进水)。

2、设计水质设计进水为浊漳南源污染河水,湿地工程设计进水水质为:CODcr≤40mg/L NH4+-N≤3.0 mg/LTN≤3.0 mg/L TP≤0.3 mg/L漳泽水库(浊漳南源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处理出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要求,相应的出水水质控制指标为:CODcr≤30 mg/L NH4+-N ≤1.5 mg/LTN≤1.5 mg/L TP≤0.1 mg/L3、污水处理工艺人工湿地系统主体工艺采用液压升降坝+滞留塘+河道走廊人工湿地+入湖口表流湿地修复的组合工艺。

1.6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式本项目总投资为3596.84万元。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意义2.1 自然概况2.1.1地理位臵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

地处北纬35°50′-37°O8′,东经ll3°01′-113°40′。

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

本工程位于长治市浊漳南源河道和漳泽水库入口处,工程区地理位臵见附图一。

2.1.2地形地貌长治市东倚太行、西靠太岳,位处两大山系的群山环绕之中,整个地势东、北部高,西、南部略低,中间散布着武乡盆地、沁县盆地、黎城盆地、襄垣盆地、长治盆地。

全境东西长150km,南北宽l40km。

境内山地、丘陵、盆地纵横交错,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间,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

2.1.3气候特征长治市地处内陆,距离海洋遥远,而且受到地形条件限制,在东侧有太行山屏障,西部有太岳山环绕,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属于是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

按我国气候划分标准,长治市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其基本特征是:四季气候差异分明,日照充足;冬长夏短,春季略长于秋季;气候一年四季始终温和,大陆性季风强盛而且持久,海洋性季风的作用相对较弱。

气候宜人,很适合北方各类农作物的生长,故此也是山西省植物种类比较繁多的地区之一。

长治市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降雨充沛,秋雨多于春雨。

2.1.4水文水系漳河在山西省境内分为清漳河和浊漳河两支。

清漳东源发源于昔阳县沾岭山,河长104km,清漳西源发源于河顺县八赋岭,河长96.5 km。

东西二源于左权县上交漳汇合后称清漳河,在黎城县出省进入河北。

省境内河长l46km(以清漳东源为主流),流域面积4159km2。

浊漳河分为南、北、西三源,南源发源于长子县发鸠山,河长80km,西源发源于沁县漳河村,河长78km,北源发源于榆社县柳树沟,河长109k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