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范围大小取1-4张牙片,预测病变范围,如病变范围小于1张牙片,则取1张牙片,以咬带固定于旧咬牙合片相对应的部位,放入病人口内,牙片非投照面应与旧片相帖,减少旧片可能对新片影像的影响。
牙片的至少一个边缘应与后牙牙合或前牙切缘有接触,以利于确定病变与牙的位置关系按常规咬牙合片投照角度投照。
如果病变范围较大,可以用2张或4张牙片无缝覆盖于旧咬牙合片上,牙片边缘均应重叠3MM 以上,并且在重叠缝靠近边缘处分别放置牙胶尖,牙胶尖与重叠缝垂直,牙片、牙胶尖均以胶带固定。
常规投照。
洗片时自旧片上取下牙片,常规显影,定影。
读片时,如是两张以上牙片应按照牙胶尖及牙齿影像,恢复牙片位置,并将其固定到观片灯或硬质透明塑料板上,再行读片。
抗菌新药替米考星在兽医临床应用简介韦建强 王 瑾 姚洪平 胡永新 陈阿芳(宜兴市畜牧兽医站 江苏宜兴 214200) 替米考星(Tilmicosin )化学名为4A -O -脱(2,6-二去氧-3-C -甲基-L -核糖-吡喃已基)-20-脱氧-20-(3,5-二甲基-1-哌啶基)泰乐菌素,又名20-去氧-20-(3,5-二甲基-1-哌啶基)脱碳霉糖泰乐菌素,是一种以泰乐菌素为前体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畜禽专用抗生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英国Elanco 动物保健品公司首先开发成功。
该产品及制剂已经被美国FDA 批准,并收载于美国药典U SP24版。
替米考星原料系1992年3月在美国上市,专用于治疗牛呼吸系统感染、猪支原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等引起的感染和畜禽类滑液霉形体、支原体的感染性疾病,其预混剂(商品名为Pulmotil )于1995年11月获准在英国上市,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和巴西均获准注册销售,其溶液(商品名为Pulmotil ?AC )已在马来西亚、意大利、美国、菲律宾、泰国获准上市销售。
在我国,美国礼来公司有用于猪的替米考星预混剂产品销售。
近年来,替米考星原料药和制剂产品的国产化研制开发进展迅速,目前国内已有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牧股份有限公司等兽药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申报。
替米考星主要用于牛、猪、鸡、羊等动物由敏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特别是畜禽呼吸道感染,如猪的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鸡的支原体病和动物巴氏杆菌病,同时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菌系具有良好作用。
为了解替米考星及其应用,现将有关其抗菌活性、药动学、药效学、毒理学与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分别概述如下。
图1 替米考星的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1 合成替米考星一般由泰乐菌素半合成制得。
泰乐菌素在酸中水解,得到其水解产物去碳霉糖泰乐菌素(Demyco sin ),后者在无水甲醇中与cis -3,5二甲基哌啶反应,得到的产物经磷酸缓冲液冲洗,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 H 值至10,浓缩即得替米考星。
2 抗菌活性替米考星具有同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似的抗菌谱,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阴性菌、支原体、螺旋体等均有较强抑制作用,抗菌活性优于泰乐菌素,尤其是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溶血性巴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及畜禽支原体作用最强。
对奶牛乳房炎的各类致病菌也表现出比泰乐菌素更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据Inamoto 等报道,替米考星(TMS )、金霉素(C TC )、甲砜霉素(TP )和泰乐菌素(TS )对日本1985~1989年间从猪肺炎损害部位分离出的6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和35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菌作用,大多数菌株对TMS、C TC、TP敏感。
CTC和TP分别在3.13μg/ml和0.78μg/ml时对51株(83.6%)和46株(75.4%)多杀性巴氏杆菌有抑制作用。
TS对几乎所有菌株的抗菌活性较低,M IC≥6.25μg/ml。
TMS对23株(37.7%)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1.56μg/ml,但在3.13μg/ml时,TP和TMS分别能抑制32株(91.4%)和33株(94.3%)放线杆菌,可见作为同一大环内酯类药物,泰乐菌素对两种细菌的抗菌活性均不及替米考星。
Salmon2 SA等用从美国、加拿大分离到的515株致病菌对头孢噻呋、恩诺沙星、红霉素、磺胺二甲嘧啶、壮观霉素、林可霉素、磺胺嘧啶/TM P、氨苄青霉素和替米考星等9种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测定。
结果发现,抗菌作用最强的是恩诺沙星和头孢噻呋,替米考星对巴氏杆菌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活性中等。
替米考星对鸡支原体表现出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Jor-dan 等报道了替米考星和泰乐菌素对家禽6株鸡败血霉形体和3株滑液霉形体的体外M IC值。
替米考星对6株鸡败血霉形体的M IC值分别为:<0.0125、0.0025、0.0025,>12.5、0.004、0.1、0.0125、0.006和0.025μg/ml;而泰乐菌素的M IC值则分别为:< 0.0125、0.02、0.02、3.2、0.016、0.8、0.0125、0.025和0.025μg/ml。
Ziv等应用替米考星对从奶牛乳房炎分离的1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它致病菌进行M IC90测定。
结果表明,替米考星对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均很敏感,其中对化脓性链球菌活性最强(M IC90为0.04μg/ml)。
替米考星在小于3.12μg/ml时能抑制90.8%的其它革兰氏阳性乳房炎致病菌。
表1为替米考星和泰乐菌素对一些常见致病菌的M IC90值,表2、3为替米考星对畜禽常见病原菌和对奶牛乳房炎的各类致病菌与先锋霉素V进行对比的抗菌活性试验结果。
表1 替米考星和泰乐菌素对致病菌的MIC90致病菌MIC90(μg/kg)替米考星泰乐菌素金黄色葡萄球菌0.780.78表皮链球菌 3.12 3.12化脓性链球菌0.04 3.12乳房链球菌 3.12 6.25沙门氏菌 3.12 6.25溶血性巴氏杆菌 1.56 3.12多杀性巴氏杆菌 3.12 3.12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4.0 6.25藤黄八叠球菌0.780.08表2 磷酸替米考星与先锋霉素V对畜禽常见病原菌抑菌试验结果μg/mL菌株磷酸替米考星先锋霉素V 大肠杆菌C83-1>2048256绿脓杆菌101042048>2048鸡白痢沙门氏菌C79-13648李氏杆菌C53-12128禽巴氏杆菌C48-14232猪丹毒杆菌C43-82128金黄色葡萄球菌26003232猪源葡萄球菌216副溶血嗜血杆菌586021664肺炎链球菌3140110.5肺炎克雷伯氏菌46101128256支气管炎博德特氏菌58401864火鸡沙门氏菌5032912832鸡大肠杆菌O9648猪胃肠炎沙门氏菌>2048256鼠沙门氏菌256128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28鸡败血支原体<0.03125>50表3 磷酸替米考星与先锋霉素V对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抑菌试验结果μg/mL菌株磷酸替米考星先锋霉素V菌株数金黄色葡萄球菌1-24-163无乳链球菌2-864-2563停乳链球菌1-322-323乳房链球菌1-42-83大肠埃希氏菌512-102432-1283克雷伯氏菌64-12832-1283变形杆菌256-102416-643诺卡氏菌16-328-323试验结果表明,磷酸替米考星对畜禽常见的18种病原菌总体抑菌效果优于先锋霉素V,尤其是对李氏杆菌、禽巴氏杆菌、猪丹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支气管炎博德特氏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鸡败血支原体等菌株高度敏感。
替米考星对奶牛乳房炎常见的8种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尤其是对G+菌具有很强的抑菌效果,总体抑菌效果优于先锋霉素V。
3 药动学研究替米考星的药动学已在奶牛、奶山羊、绵羊、牛、猪等动物上进行过研究,但未见家禽的药动学报道。
替米考星在家畜体内的主要药动学特征是,内服和皮下注射给药吸收快,血中消除半衰期较长,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力,体内分布容积大,尤其在肺和乳房等结缔组织中显示出较高的药物浓度,能迅速而较完全地从血液进入乳房,乳汁中药物浓度高,维持时间长,乳汁中消除半衰期长达1~2d。
这些特殊的药动学特性尤其适合于对家畜肺炎、乳房炎等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Ziv等报道了替米考星在奶牛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静注(10mg/kg)后表现较低的血药浓度和较大的表观分布容积(>2.0l/kg),血液中消除半衰期为46.4~72.8min,给药30min时,乳中药物浓度大大高于血中浓度,乳汁和血液中最大药物浓度(Cmax)之比为30.1~10.1,乳汁中消除半衰期为22.6h。
皮下注射(10mg/kg)平均生物利用度为22%,血液中消除半衰期为4.18h,给药30min内乳汁药物浓度高于血药浓度近50倍,乳汁中消除半衰期为21. 06h,乳中有效药物浓度持续高于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MIC值。
可见奶牛皮下注射和静注给药后的共同药动学特征是药物迅速进入乳汁中,且药物浓度高,维持时间长,消除缓慢。
张继瑜等对替米考星在羊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对替米考星的血清药物浓度检测96h,注射替米考星后的最初36h内为药物的体内吸收和分布过程,而曲线的末段则反映了药物的后吸收平衡。
皮下注射替米考星后,药物吸收迅速,数据分析表明, 40h以前的血药浓度在大多数病原菌的M IC范围之内(图2)。
替米考星在羊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静注给药的吸收分布半衰期平均为0.55h,消除半衰期平均为12.19h。
皮下注射替米考星的平均吸收半衰期为2.48h,消除半衰期为30. 84h,最大血药浓度为2.15μg/ml,最大浓度时间为0.70h。
皮下注射给药后的T1/2B为30h。
Thomson等测定了替米考星拌料给药在猪体内的浓度。
按200mg/kg、400mg/kg饲料〔相当于10.97、21.34mg/(kg·d)〕连续给药14d后肺组织中药物浓度分别为0.73~1.43μg/ml和1.11~2. 59μg/ml,均低于Moore等报道的替米考星对猪肺炎病原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 IC值(≥3.0μg/ml)。
但临床上,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已应用200~400mg/kg拌料给药预防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肺炎并取得良好效果。
为探讨原因,该研究通过体外试验,应用猪初级肺泡巨噬细胞在含替米考星10μg/ml和20μg/ml的培养基质中孵育,测定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浓度,结果同牛肺泡巨噬细胞相似,猪初级肺泡巨噬细胞具有很强的药物积聚能力,并随时间延长浓度明显升高,最高时替米考星在猪巨噬细胞内可以积聚比细胞外高达50倍的浓度。
Scorneanx等亦证实约70%~80%替米考星的亚细胞分布是定位于溶酶体中。
由此可见家畜肺泡巨噬细胞对替米考星的高累积为临床上肺炎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基础,即血液和肺组织中药物水平低于致病菌的M IC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