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知识点总结归纳汇总(详细)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知识点总结归纳汇总(详细)

《政治生活》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民主选举b: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在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普遍实行差额选举。

县、乡、镇人大代表和村委会(居委会)的选举实行直接选举。

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和乡及以上的各级政府领导人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①直接选举使每个选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

②间接选举不能使每个选民的意愿都充分表达。

③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等于应选名额)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选择
④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可以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为选民提供了选择余地,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但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选择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①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和选民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②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1、民主决策b
①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①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②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决策机关通过举行论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

③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决策机关对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④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决策机关通过举行听证会听取公民意见)。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对决策机关的意义: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对公民的意义: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民主管理a、b(农村和城市社区)
a基层民主自治的形式是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村委会(居委会)是村民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和居委会不是基层政权、不是基层政府、不是基层党组织)。

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涉及全村村民利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务都由村民会议(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是运用民主的办法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广大村民在实践中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不是监督权,监督权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村委会和村干部,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b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不是国家)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4、民主监督a、b
民主监督的方式a:①公民通过信访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②公民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③公民通过舆论监督制度(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参与民主监督。

此外,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我国政府不断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更多渠道。

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b:
民主监督的意义: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被监督者改进工作,也有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民主监督的要求:公民行使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公民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公民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