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焦裕禄 谷文昌 杨善洲先进典型事迹学习资料

焦裕禄 谷文昌 杨善洲先进典型事迹学习资料

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先进典型事迹学习资料焦裕禄同志先进事迹内容提要:一九二二年,正是军阀混战时期。

那家军阀打过来,派捐要款;这家军阀打过来,抢粮抓夫,闹得民不聊生。

就在这年八月十六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博山县北崮山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

焦裕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万恶的旧社会。

他饱赏了人间的苦难。

后来,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他参加了民兵,入了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和锻炼。

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尽了苦难的煎熬。

7岁上学,学习刻苦认真,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

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家境十分贫困,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焦裕禄的家庭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焦裕禄十几岁时,日本鬼子侵占了山东博山。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被迫到黑山煤窑当小工。

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得到的仅仅是一点橡子面,别说是养家糊口,连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饱。

焦裕禄的父亲因无钱还债,被地主活活逼死。

眼泪未干,焦裕禄又被日本鬼子抓到抚顺的一个煤窑作苦工。

在日本鬼子、汉奸的刺刀威逼下,他每天在煤窑里干十五个小时以上的苦工,和焦裕禄同志住在一个工棚的二十三个人中,两三个月里,就有十七人被折磨死去。

每当工友们不幸死亡的时候,焦裕禄的心比针剌还要难受。

他不忍受日寇的非人折磨,和工友一道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虎口。

焦裕禄逃出了虎口,又掉进了人间狼穴。

他逃荒要饭跑到江苏宿迂县,不得不给一个姓胡的地主当长工。

焦裕禄进一步受到了残酷折磨,甚至在他生病的时候,地主还逼他干活。

这阶级仇、民族恨,在焦裕禄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5年,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焦裕禄的家乡解放了。

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抱着要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回到了家乡。

焦裕禄: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内容提要:一九五三年,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了。

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大道上迈出了矫健的步伐。

这时,党从各个方面抽调大批优秀干部,派往工业战线。

焦裕禄怀着无限激情,抱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崇高理想,从农村工作岗位,来到了洛阳矿山机器厂。

解放前,焦裕禄只读过几年小学,文化低,科学知识更差,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崭新的、十分艰巨的课题。

如何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呢?他想:单凭热情,不懂业务、技术,根本不适应现代化的工业生产。

工厂党委深切体察到焦裕禄的心思,就派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在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他刻苦钻研。

艰辛劳动,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时,他是优秀党员;在大连起重机厂实习时,职工称他是:“最棒的车间主任;”在洛阳矿山机器厂任调度科长时,大家热情地称他为、“政治科长”。

最后终于由外行变内行,成为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

谷文昌同志的先进事迹谷文昌(1915年——1981年),原名程栓,河南省林县郭家庄人,一九四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林县的区长、区委书记,中共东山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龙溪地区林业局长,龙溪地区农办主任,龙溪地区革委会副主任,龙溪行政公署副专员等职。

---谷文昌于一九五o年五月十二日随军解放东山岛。

从此,他在东山这个美丽的海岛上辛勤耕耘了十四个春秋。

东山岛东南部几十里风沙滚滚,侵袭村庄,吞噬田园,埋没房舍,严重破坏生产,威胁人们生存。

谷文昌担任东山县长时,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排除群众的疾痛,为造福东山人民,他把治理风沙害列为政府工作重点。

他亲自带领工作人员。

多次探风口、查风源,摸清“沙老虎”来龙去脉,制定治理风沙的规划。

一九五四年,谷文昌调任县委书记,他与县委一班人,在三年的时间里,组织全县人民先后八次在沙滩上筑堤挡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造林防沙,这些办法,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谷文昌同志矢志不移,来回于张牙舞爪的沙滩,寻找制伏沙害的有效办法。

不久,林业干部在白埕沙滩上发现了几株屹立于风沙中的木麻黄树。

谷书记获悉后,立即组织林业技术员到实地研究、分析,证实木麻黄具有耐旱耐咸、抗风力强的特点,是制伏风沙的好武器。

就这样,谷文昌同志下了决心,召开各种会议,倡导栽种木麻黄运动,他说:“不种活木麻黄,制伏风沙,就把我这副老骨头埋在东山岛。

”他一面呈请中央林业部进口木麻黄树籽,一面派林业干部到广东电白县学习木麻黄的种植技术。

之后,他亲自在下溪村建立了一个试验苗圃,在白埕村大园埔搞了一个试验林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谷文昌同志的关心下,大面积试验林初步成功。

---一九六o年,一场“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的战斗打响了,党政军民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风雨无阻,鏖战数年。

全县四百多座大小山头,三万多亩赤白滩,种上树,造了林,三十公里长的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昔日‘沙老虎”制伏了。

沙滩造林。

调节了气候,保持了水土,平衡了生态,沙滩变良田,一熟改三熟,粮食产量上去了,经济作物发展了,过去缺粮短柴的沙区人民,现在不仅柴米自给有余,还为工农渔业提供一定数量的生产和建设用材。

在带领广大党员、群众造林制伏风沙的同时,谷文昌同志还发动人民群众挖塘、打井、修渠、筑水库,开发地下水源。

有效地利用水利资源。

为了便利交通,发展经济,谷文昌同志领导全县人民兴建八尺门海堤,从此天堑变通途,孤岛成半岛。

东山地处海防前线,是对敌的桥头堡,也是对台工作、统一祖国的要地。

谷文昌同志经常教育干部、群众要提高警惕,保家卫国,加强民兵训练,重视对去台人员家属的政治工作。

一九五三年七月十六日,蒋军海陆空一万多人,向东山县进犯。

在谷文昌为首的县委领导下,会县党政军民全力以赴,坚守海岛,配合解放军作战,夺取了东山保卫战的伟大胜利。

谷文昌同志大半生都在和树林打交道,可是从没有向国家要过一根木材。

五十年代,组织部门建议提拔他老伴当副县长,他极力反对裙带风,坚决谢绝。

一九六三年,机关干部调整工资时,因提资名额有限,谷文昌说服了老伴,主动把名额让给其他同志。

一九六四年,谷文昌赴省任职之前,有关部门要把他在财政局当临时工的大女儿转为正式干部,随父一起调到省里工作,谷文昌不同意这样做,他说:“县委书记的孩子不能特殊,还是留在东山锻炼好。

”谷文昌同志于一九八一年元月三十日在漳州病逝,享年66岁,遵照他生前嘱咐,其部分骨灰由其子女撒在东山岛上。

“为表彰谷文昌老书记的功绩,激励后人,东山县委、县政府于一九八七年七月特立丰碑,以志纪念。

碑的正面写着: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

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穷尽一生书写为民情——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采访期间,记者听说了一件事:杨善洲自1950年把妻子迎娶进门以后,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就再也没有时间去过妻子家。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他的岳母到姚关去赶街,看到一辆汽车从街上过时听人提到了女婿的名字,老人想上去和久未见面的女婿打个招呼,可一晃车子就直奔乡下去了。

直到临终前,老人都没再见过自己的女婿杨善洲。

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会“无情”和忘我到这种地步?从1955年任施甸区区委书记到1988年从保山地委书记岗位上退休,30多年的时间,他都在忙些什么?与杨善洲谋面是在他的家中。

老人穿着一件灰色的旧卡基布中山装,坐在一张枣红色的老式木沙发上。

那一刻,让人感觉像是穿越时空,回到那久远的年代。

---1965年的一天,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中年人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打听公社领导在哪里。

接待的同志一看来了个老农,而领导正准备接待县委书记,就随口打发说领导不在。

来人一听没作声,转身就去村子里面转悠了。

过了约定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打发走了。

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

做过9年石匠、工农干部出身的杨善洲,当了保山地委书记,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

他脸色黝黑,双手老茧,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受冤屈的人主持公道,自掏腰包给困难户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乡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自掏饭钱。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

”给杨善洲担任秘书11年,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

“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出了地委大门,天黑之后才回来。

地委开会都在晚上。

”祝正光说,“书记一直认为,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1980 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

总书记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去通知地委书记杨善洲,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插秧,裤腿挽到了膝盖上,猫着腰只顾忙碌,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

“杨书记是换了衣服才去见胡耀邦总书记的,可他和农民一起插秧的事还是传到了总书记的耳朵里。

总书记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

”祝正光说。

---在杨善洲眼中,人民的事马虎不得。

1988 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

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

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轻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立即将猪送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

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

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将处理结果报告他本人。

经过认真核查,事情很快真相大白,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

“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

”事后,工作组专门派人当面向杨春兰道歉,并赔还所收的罚款。

---“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我们来到了施甸县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的老家。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较之于周围的院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他的老伴。

在丈夫为了事业和理想顾不了家60多年的岁月里,这位叫张玉珍的老人默默地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杨老家现已是四世同堂,他的大女儿、孙子、重孙和老伴一起生活。

2008 年,孙子攒够钱新建盖了房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平凡而融洽。

但是,在杨善洲常年顾不得回家的岁月里,这家人曾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