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一例结肠癌患者探讨西妥昔单抗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从一例结肠癌患者探讨西妥昔单抗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从一例结肠癌患者探讨西妥昔单抗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案例背景知识简介
四、讨论
(一)西妥西单抗的疗效机制
西妥西单抗是一种特异性靶向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分子靶向治疗的EGFRIs类重要药物,其在相应实体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受到广泛关注,它与EGFF有很强的亲和力,能阻止EGFF与其天然配体结合,封闭生长因子的天然位点,阻止配体诱导的受体活化和磷酸化,抑制酪氨酸激酶活化,阻断与肿瘤细胞增殖有关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内皮细胞增生与新生血管生成和转移,具有抑制癌细胞侵蚀、转移,
增强细胞毒药物、电离辐射的抗癌作用。

(二)患者出现皮疹与西妥西单抗的相关性
经临床证实,EGFRIs类不引起细胞毒药物相关的传统不良反应,与传统化疗药物联用,亦少有毒性叠加作用。

但该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反应,发生率96%~100%,其中尤以痤疮样皮疹最为多见,III 级以上反应者须中断治疗,伴随的瘙痒、颜面潮红等症状也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

因患者同时应用的亚叶酸钙、5-FU 和奥沙利铂并无引起痤疮样皮疹的报道,而西妥西单抗致痤疮样皮疹最多见,并且该患者应用西妥西单抗 3 个周期后出现痤疮样皮疹,化疗药物停用后痤疮样皮疹未消失,继续使用西妥西单抗皮疹范围变大,故可以判断该患者的皮疹发生是由该药引起。

(三)西妥西单抗致皮疹的机制和疗效相关性
国内外研究显示,西妥西单抗治疗后皮肤反应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疗效有相关性,皮肤反应越重的患者,西妥西单抗治疗有效率越高,患者中位生存期越
长,因此可将皮肤反应作为西妥西单抗疗效的指标,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有基础
研究表明,HER1/EGF在皮肤毛囊和角化细胞的正常分化和生长过程扮演者重要角色,抑制HER1/EGF R可引起皮肤毒性。

皮疹的出现一方面是有效的信号,另一方面也干扰正常治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使治疗中断。

该患者出现II 级皮疹的同时病灶缩小也很明显,也从临床实际病例中验证实了皮疹和疗效的相关性。

(四)西妥西单抗致皮疹的防治西妥西单抗的说明书中指出“其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毒性反应,此患者
用药期间应注意避光。

轻到重度皮肤毒性反应无须调整剂量,发生严重皮肤毒性
反应者,应酌情减量。

出现皮肤破溃后的处理尚无统一的方法,可在皮疹破溃处均匀涂抹地塞米松,另将庆大霉素(8万U和地塞米松(5mg 2支用生理盐水10ml 稀释。

将该药液湿润无菌纱布,覆盖于皮疹破溃处(湿敷面积应该大于创面),外层绷带轻裹固定。

庆大霉素属于氨基糖苷类广谱抗生素,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

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作用,对药物、化学、机械等因素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能减轻炎症的渗出、水肿,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每天换药 1 次,必要时2~3次/天,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的使用剂量视创面面积或皮疹严重程度而定。

嘱患者注意避光,阳光下暴晒可加重皮肤反应。

建议患者外出时带帽,并在皮肤干燥处涂抹止痒霜或抗痤疮制剂。

局部冷敷同样有助于缓解瘙
痒。

保持指甲平整清洁,以免抓伤皮肤。

五、小结
按照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的 5 项原则,可认为该患者皮疹的发生与西妥西单抗的关系属于“肯定”的关系。

皮疹是西妥西单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实际工作中要平衡好药物疗效和患者耐受性两者的关系,既达到最大化治疗效果的目的,又保证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主题